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时间:
作文陶老师原创
分享

作文陶老师原创

目录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亡天下“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识来源于实践”

2.王夫之,李贽主要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1)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2)李贽:反对“认为,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

3.简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哲学思想概要 一、反禁欲主义不能离开人欲谈天理,天理在人欲之中。二、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三、气一元论1)理气关系说他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心外无物”程朱认为。理在气先“理在气中,道不离器“他说,气者。理之所依”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这就表明理依存于气,超物质。超时空的理是不存在的”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形而下,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2)有无之辩道家佛家都把,视为无限和绝对,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3)动静之辩王夫之认为。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所谓静”是运动的暂时静止状态,不是废然无动,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的气化之道思想”(1) 物质固有的矛盾是运动的源泉,(2) 运动是矛盾的发展过程“(3) 阴阳对立统一普遍存在,但每类事物又有其特殊规律”王夫之对程朱的理一元论和陆王的心一元论都作了深刻的批判,大大地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耳有聪,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岂蓦然有闻。瞥然有见,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则天下之生知“(《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从认识来源上来说,心物关系包括形、神、物三项内容,1.神与物的关系(即能、所之关系)王夫之所说之,指的是有待于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是能作用于客体而有功效的主体,它不是虚无,一方面客体激发主体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王夫之批评佛教唯心唯识的说法,他认为唯识的说法是用主观去代替客观。2.形与神的关系王夫之认为人的一切禀于气,而气有清有浊:太虚之气是清的“人禀清气而为精神”而耳目等肉体感官则是浊而有碍的气所构成,他进一步认为,精气自然有其。良能“性存在于精神里,在知行问题上“王夫之肯定行第一”行可兼知。他还认为知与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立先后之次序。有时知先于行,知行相资为用。王夫之以为人类知识是积古今人物为一体,故在知识发达之后,感性认识仍然有重要的作用;他说。知见之所自生,日新之命也,原知见之自生,见闻之所得。与人心之所先得(过去经验),人心之所先得,自圣人以至于大妇,皆气化之良能也。皆其学问之事。致知之功,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辩之疑。致知在格物。《读四书大全说》卷一) 王夫之与朱熹一样,的具体方法上肯定了耳目之官与思辩对穷理的作用”肯定了人学习知识和外部事物的重要性,格物穷理“的目的并不在运用所穷之理”所致之知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不在于把握世界万物的规律,这与近代西方认识论兴起的背景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说原居于《大学》八条目之中”其理应服务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目。他在《大学章句》最后指出“论从一个角度上说就是对于儒家伦理的认识和修养方法“格物,致知“穷理。之说最终当落于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上,正心诚意“而道德的修养则依靠对于伦理原则的认识和把这些原则内化为”道德上的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结合”王夫之主张以物为师“师心不如师古,(《庄子通.人间世》)这强调敢以物为师的重要性。人们要力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它,王夫之在认识上阐明了能所关系。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先行后,说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决了知行关系问题,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格物致知“作了更深刻的解释”把它们看作是认识的两种方式、两个阶段——即格物是在博学的基础上穷理,致知是虚心地进行逻辑思维“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能割裂的”王夫之还指出“学习和思维、知识和才能”都应看作是在运动中前进的过程,王夫之的局限性在于有时候也陷入先验论,他以气禀来解释精神。德性之知”

4.王阳明与王夫之的思想(文学,史学,哲学)简述

王夫之的进步思想1."经世致用"思想: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②主张".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君主批判思想:(1)内容① 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

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

1是肯定对的,再根据参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1."经世致用"思想:(1)内容: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②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影响: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君主批判思想:(1)内容① 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② 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2)影响:以顾,黄,王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答案就是:B

6.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的观点。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形而上“形而下“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道家佛家都把。虚无“视为无限和绝对”视为有限和相对”王夫之认为这把相对、绝对的关系弄反了。王夫之是这样论证的,人们通常讲无。是相对于有而言:就象相对于犬有毛而说龟无毛,相对于鹿有角才说兔无角。废然无动、绝对的静即熄灭”这是天地间所没有的。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非不动也,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话表明,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夫之说。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岂蓦然有闻,如萤乍曜之得为生知哉。则天下之生知。(《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认为,真知识一定是名与实的统一,知名而不知实,对于概念能否如实地模写现实,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

7.王夫之思想告诉了人们什么

1、王夫之思想主要告诉人们以下内容:一、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推的辩证性质”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2、人物简介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号姜斋、又号夕堂,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在一个武勋世家。到王夫之祖父辈开始败落,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叔父、兄长读书。二十四岁以《春秋》第一名高中湖广乡试第五名,这时明朝已经到了存亡之秋。王夫之因此没有参加明代最后一科的会试,随后王夫之积极的投入到反抗满清的斗争当中。
101321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