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1 查到相关分设的内容。
带有分设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专门人民检察院
[相关解释]
1.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置的检察机关。对其所管辖的范围行使检察权。如军事检察院等。因军队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驻各地或随时换防﹐并有高度机密性﹐故在军队系统内分设各级军事检察院。
1.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置的检察机关。对其所管辖的范围行使检察权。如军事检察院等。因军队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驻各地或随时换防﹐并有高度机密性﹐故在军队系统内分设各级军事检察院。
五院制
[相关解释]
1.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1.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传令钟
[相关解释]
又称车钟”。分设于驾驶台或机舱内的一种装置。船上驾驶人员用以向机舱传达主机运转命令和机舱人员回报该命令执行情况。有机械和电力等传动方式。
又称车钟”。分设于驾驶台或机舱内的一种装置。船上驾驶人员用以向机舱传达主机运转命令和机舱人员回报该命令执行情况。有机械和电力等传动方式。
分卡
[相关解释]
1.旧时收税机关分设在各地的关卡。
1.旧时收税机关分设在各地的关卡。
分局
[相关解释]
1.总局之下分设的办事机构。
1.总局之下分设的办事机构。
分省
[相关解释]
1.元代分设于地方上的中书省机关。 2.谓派赴不同的省。
1.元代分设于地方上的中书省机关。 2.谓派赴不同的省。
分行
[相关解释]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分设
[相关解释]
分别设置局下面~三个处。
分别设置局下面~三个处。
四学
[相关解释]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玄注"四学,谓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周学也,殷学也,夏学也,虞学也。" 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
天官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平民院
[相关解释]
1.又译"众议院"。某些国家议会下议院的名称。在英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各等级利害的不同,议会于1343年开始分设上﹑下两院,上院叫贵族院,下院叫平民院,是封建等级代表机关。平民院由郡和城市选出的骑士﹑商人等组成。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平民院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机关。
1.又译"众议院"。某些国家议会下议院的名称。在英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各等级利害的不同,议会于1343年开始分设上﹑下两院,上院叫贵族院,下院叫平民院,是封建等级代表机关。平民院由郡和城市选出的骑士﹑商人等组成。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平民院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机关。
微分
[相关解释]
设函数y=f(x)在某区间有定义,x0和x0+δx在这个区间内,如果函数的增量δy=f(x0+δx)-f(x0)可表示为δy=aδx+﹐(δx),其中a是不依赖于δx的常数,而o(δx)是比δx高阶的无穷小量,那么称函数y=f(x)在点x0是可微的,而aδx称为函数y=f(x)在点x0相应于自变量增量δx的微分,记作dy=aδx。这时a=f′(x),再记δx=dx,则dy=f′(x)dx。
设函数y=f(x)在某区间有定义,x0和x0+δx在这个区间内,如果函数的增量δy=f(x0+δx)-f(x0)可表示为δy=aδx+﹐(δx),其中a是不依赖于δx的常数,而o(δx)是比δx高阶的无穷小量,那么称函数y=f(x)在点x0是可微的,而aδx称为函数y=f(x)在点x0相应于自变量增量δx的微分,记作dy=aδx。这时a=f′(x),再记δx=dx,则dy=f′(x)dx。
总兵
[相关解释]
1.集中军队;统领军队。 2.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以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分设总兵官及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故亦称总镇。
1.集中军队;统领军队。 2.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以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分设总兵官及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故亦称总镇。
无线电台
[相关解释]
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分为发射台、接收台和收发兼备的电台,作电报、电话收发之用;广播电台、电视台作播送新闻和节目用;专用电台作专门通信用。大型电台的天线和收发信机分设两地,以避免干扰,由控制室遥控。
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分为发射台、接收台和收发兼备的电台,作电报、电话收发之用;广播电台、电视台作播送新闻和节目用;专用电台作专门通信用。大型电台的天线和收发信机分设两地,以避免干扰,由控制室遥控。
税课
[相关解释]
1.旧时税收机关中分设的部门。 2.赋税。
1.旧时税收机关中分设的部门。 2.赋税。
织室
[相关解释]
1.汉代宫中掌管丝帛礼服等织造之机构。织室在未央宫,分设东﹑西织,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属少府。成帝时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2.指织女织作处。
1.汉代宫中掌管丝帛礼服等织造之机构。织室在未央宫,分设东﹑西织,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属少府。成帝时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2.指织女织作处。
行中书省
[相关解释]
简称行省”。官署名。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全国分设十一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丞相、平章等官掌地区政务。
简称行省”。官署名。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全国分设十一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丞相、平章等官掌地区政务。
行台
[相关解释]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行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转系
[相关解释]
1.高等学校学生从某一系转到另一系去学习。系,高等学校按学科所分设的教学行政单位。
1.高等学校学生从某一系转到另一系去学习。系,高等学校按学科所分设的教学行政单位。
转般法
[相关解释]
1.宋代漕运方式之一。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开封)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州治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实行后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嘉佑后,官船数量减少,雇人运输的须要长年运输,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熙宁后转般法渐为直
1.宋代漕运方式之一。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开封)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州治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实行后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嘉佑后,官船数量减少,雇人运输的须要长年运输,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熙宁后转般法渐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