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
仙鹤
狮子
玉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三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四
云雁
虎豹
带饰
五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六
鹭鸶
彪
素银
七
鸂鶒
彪
素银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四: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五:“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六: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七: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制度?(3分)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特点?(2分)这种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分)
(4)依据材料四、五、六,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6分)
(5)依据材料七,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分)
(6)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在评价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3分)
(2)特点: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实质: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3分)
(4)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6分)
(5)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2分)
(6)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言之成理给分)(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的掌握能力。第(1)题结合秦朝中央制度内容回答即可,比较简单;第(2)题从等级制度入手,结合材料内容归纳“衣着和配饰”不同的内容及实质;第(3)题根据设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即可。(4)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角度可从推翻专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分析。(5)考查辛亥革命的消极方面,主要是从对社会的影响有限这个角度分析。(6)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专.....”主要考查你对 [武昌起义 ]考点的理解。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含义:
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②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导火线: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经过:革命党人攻克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领导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力量);湖北新军(武装力量)
武昌起义的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省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消极影响:立宪派、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