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家里人总会让我戴玉。那种小巧透亮的,精心雕琢有自己的属相。我喜欢把它从脖子上拿下来,放在手中把玩。映着阳光,它总会透出细腻致密的花纹,通透却不透明。浅浅淡淡的绿色,如碧绿的湖面,又如清澈的泉水,煞是惹人喜爱。
长大一点,我听说玉可辟邪。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可信,但我一直坚持这么认为。贴身佩戴的玉石早就沾染了自己的体温,也就如有了生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据说古人特别制作了“金缕玉衣”陪自己长埋地下,大概也是想借这玉铠甲的灵性帮自己挡住扰人的侵袭。
直到有一天,负气的我随手摔破了一块玉佩,我才惊异地知道与原来是这么的脆弱。一直充当着我的守护神的玉,原来是和玻璃一样易碎的。我笑了,为自己的无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有自己的性格,怎会甘于沦为发泄的对象呢?
大概很多中国人都和我一样有着爱玉情结,玉在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国的国字就是四字框里一个玉字,国中有玉,玉是中国之魂,民族之魂。李商隐诗云“蓝田日暖玉生烟”,道出中国自古就有采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让人咏叹玉石的珍贵;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极尽所能地展现了一段通灵宝玉的奇缘。历代皇帝的至高权力由一方小小的玉玺体现,就连神仙中的最高统治者也叫玉皇大帝。再看我们的词语,亭亭玉立是形容少女的曼妙,金玉满堂指的是幸福美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玉所指代的往往都是美好珍贵的含义。
其实玉并不仅仅如此。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这句话的意思就如同我们的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认为玉有灵性。在我看来,玉的灵性并不属于生俱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的硬度很大,要制作一件玉器,就一定要采掘山中硬度更大的石头来当作工具,但是玉石又很脆韧,稍不留心就容易损坏。可以想象,玉匠们为了制作出一件作品要花费多少心血。小小的玉器中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灵感,其中蕴含着的那一种执着、进取的精神,也便是我所理解的玉之灵性。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玉。有的人还没有历经雕琢,所以闪现不出光芒,也有的人下刀雕错了地方,结果适得其反。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仍有机会一展风采,只要我们找出值得精心雕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