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的为政举措
织田信长作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一生致力于结束乱世、重塑封建秩序。
政治
据“轻视说”,织田信长对朝廷的政策是出钱也出口,并想要拥立一个听从自己的话、像傀儡一般的天皇。天正元年(1573年)开始就对正亲町天皇提出让位的要求。但正亲町天皇是老练的天皇,并非是个对织田信长言听计从的人物,加上当时织田信长在各地的强敌环伺,天皇拒绝后即明快地不再要求。天正九年(1581年)的京都军马演练,除了展现织田军的军事实力外,也可说是对正亲町天皇的施压。
据“尊重说”,希望让位的反倒是正亲町天皇。在当时若只凭天皇个人的意思并无法让位,从天皇让位后到新天皇就任等诸种仪式、营建原本天皇退位后的居所,以及为此而准备的移转费用(天皇退位后的居所称为仙洞御所,通常比京都中心的居所还需要更大的土地,包括移转周围公家的房子、寺院等)等一一完成,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能让天皇让位者,必须负担庞大的经费。而于天正年间能做到此事的人只有信长,反过来说即使天皇希望让位给织田信长,只要织田信长不同意,让位是不可能的。
经济
织田信长掌权期间,撤除国境上不必要的关所、透过检地以确立对领土的支配、让农民与兵力分离以设立常备军。设立乐市鼓励商业。积极鼓励自由贸易,奖励技术革新。织田信长还推行了新的大名制度,使各地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
织田信长还与南蛮人进行贸易,不仅给织田信长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西方先进的实用科学,如数学、地理学、医学、天文学、造船术等也传入了日本,也使日本人大开眼界。同时,随着大炮的传入,改变了战术和城池的建造。天正三年(1575年),在长篠、设乐原战役中,织田信长大量而巧妙地运用了大炮,击破武田信玄勇猛的铁骑军团“骑马队”。
军事
天下布武
信长的目标天下布武,可认为其带有为废除公家、寺家的权力并正式建立武家政权的意味。为了实现此目标,针对寺家的政策则击溃一向一揆、于石山合战击败本愿寺的显如等人。而室町幕府位于京都,此一地理条件导致与公家间的深厚关系。
兵农分离
织田信长充分发挥尾张、美浓两国的地理优势——人口多且物产丰盛,建立起兵农分离的制度。由于当时各大名经常交战,农工业人口都被调集为兵,粮食短缺,必须寻找商人外买。织田信长把多余的粮食对外卖出以聚敛财富,把过剩的失业人口专门组织成士兵,使之专业化,因此农民可以专心生产,军人的素质也提高,粮食与金钱的储备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检地制度
织田信长为了确保家臣与士兵的俸禄不会短缺,同时为了防止地方诸势力拥兵自重,构成内部不安定的因素,于是采取“检地”,就是缩小诸势力的领地,透过固定对诸势力援助的方式,使这些诸势力逐渐降低其主体性,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成,也降低了境内发生暴动的可能性。
宗教
织田信长虽称其信仰宗教为法华宗,但在对一向一揆、延历寺的政策以及在安土城的石壁上采用地藏菩萨、墓石等事,都显示出其矛盾。织田信长的时代欧洲在进入近代时期,正是处于于宗教势力激烈斗争的时期。日本的寺院拥有广大的庄园,织田信长在施行土地测量之后,将多出来的土地与予没收。寺院如果反抗,他即将其庄园全部没收,赐给他的部下。在战争后,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国家。换言之,织田信长的对手除了战国武将之外,他还要阻止“本愿寺法王共和国”、“一向宗信徒共和国”、“农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般认为可能织田信长并非否定宗教,而是考虑将其视为天下布武事业的一环,将现存宗教与政治分离、或政治上的宗教统一。安土城内安置了一个信长化身称为“梵山”的大石,将其做为御神体(神圣的物体或神的化身),并要求家臣、领地人民去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