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高更为何最终决裂
梵高和高更,相差五岁,互为知己,相惜相爱,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梵高与高更相遇在1887年的巴黎。
那时,梵高的作品几乎被所有的美术商拒绝,只有唐吉老爹欢迎他的作品,正是由于唐吉老爹的介绍,才使这两位天才的画家得以相遇。
而高更,彼时刚刚抛弃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在贫困饥寒和世俗的嘲笑中勉强度日。两人境遇相似,同样有着对艺术的狂热的膜拜和创作的巨大激情,于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不久之后梵高源于对光和太阳的思慕,对自然色彩的更高的追求,去了地中海边的阿尔,而高更已经旅行到南洋的马提尼克岛上。两人就这样,各自去了不同的地方开展创作。
梵高在阿尔的骄阳下,神魂恍惚地把自己埋在郊野中,昼夜不停地创作新品。一方面生活拮据,一方面想念高更,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跟高更共同生活,协同制作,实现彼此的艺术理想。
1888年10月,高更果真应了梵高的邀请来到了阿尔,住进了梵高特意物色的黄房子,与梵高开始了几乎同进同出的生活。
两人惺惺相惜,沉浸在巨大的幸福感中,更加努力地投身于艺术创作。然而,这浓烈的幸福在短暂的施恩后迅速烟消云散,化为泡影。
这主要源于两人对创作的理解和观念的差异,比如高更推崇的艺术家,梵高不以为然;而梵高敬重的人物,高更并不看好;在同一个背景下作画,两人偏爱的角度和色彩也大相径庭,并不能互相认可。甚至在日常琐碎的细节上,两人也会有所冲突。
梵高的性格过激、热烈、泼墨似地自由伸展;而高更,出身于共和党新闻记者家庭,具有坚定的摇不可摧的市民意识。随着两人朝夕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来自方方面面的矛盾也愈来愈深。
由于梵高整日作画劳作过甚,加上身体羸弱,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失衡,精神愈加错乱,两次险些伤到高更性命。
一次是在咖啡店内饮酒,说到激动处,梵高拿起酒杯就朝高更脸上猛地砸去。第二次是高更正在行走时,忽听背后有脚步声,转头一看居然是梵高拿了一把剃须刀向高更行刺。幸亏高更躲避及时没有伤及性命,然而心理上却再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恐慌,最终选择以离开的方式暂时告别这段曾经热烈似火的友谊。就在高更离开的当晚,梵高在意识迷乱中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在圣雷米的疗养院期间,梵高继续在各种各样的风景静物中寻找自我,他与高更间的书信也接连不断。但终没能克服身心失衡、精神失态带来的痛苦,他忽然记起父亲的遗言:“死比生容易,生比死更苦”。不久,在一次外出写生的途中,选择用枪开向自己的肺,虽没能射中肺,但是误中了股部。几天后这位卓越的天才画家悄然离开了人世。
高更甚至没来参加梵高的葬礼,而是独自奔向遥远的塔希提,在最原始的土著文化中找到自己宿命的终点,最终完成了他的巨作《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据说高更在50岁那年,托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去向日葵籽,栽在自家院子里,并画了一系列关于向日葵的绘画。或许是出于对老友的怀念。高更最后的作品里常出现马的意象,以及骑在马上的男子。也许,这暗示了一种高更式的出走和诀别吧!
-
上一篇: 梵高画作的创作特点
-
下一篇: 梵高油画中的线条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