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南宋灭亡的最终战役是哪场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此战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对抗侵略的奇迹。
过程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后的第二年,他采用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先夺取南宋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以此作为据点,由汉水挥师进入长江,然后再一鼓作气顺江而下,攻打南宋行在临安,最终逼南宋朝廷投降。可见,襄阳之战的胜负,决定了南宋政权的国运大局。
按照忽必烈攻打襄阳和樊城和整体部署,1261年蒙古方面先在襄阳城外设置了一个据点,名义上为南宋和蒙古交换货物的市场,接受蒙军贿赂的荆湖制置史吕文德却答应了。不久忽必烈的蒙古军队把个据点变为了军事堡垒,而吕文德佯作不知。
1268年蒙古军包围了襄阳,忽必烈又派枢密副史、汉人将领史天泽担任攻打襄阳的军事统领。襄阳城高池深,军备充足,防御工事坚固,于是史天泽施行了长期围困襄阳的战术。
1267年冬,吕文焕被南宋朝廷任命为襄阳守将,吕文焕主张对蒙军硬打硬拼,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宋蒙两军在襄阳和樊城的城外多次交战,但南宋军队始终没有打破蒙古军对襄阳的包围。
1271年,忽必烈在汉人儒家臣僚的建议下,改国名,把“蒙古国”名改为“大元帝国”,定都大都,从这一年开始,元朝发动了大规模攻灭南宋的战争。
1272年春,元军对襄阳发动了总攻。襄阳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该年四月京湖制置史李庭芝在襄阳附近就地招募了三千多人充作士兵,五月,这支军队在磨洪滩与元军展开了贴身肉搏战,经过惊心搏斗,该援军冲破了元军的重重封锁,到达了襄阳城,极大地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
为了尽快攻下襄阳,元军采取了分割包围战术。1273年初,元军从东北、西南方向总攻樊城,这次元军使用了古域人制造的抛石机,又称“回回炮”,这种炮可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发射时声震天地,炮击到樊城城区,房屋坍塌无数,百姓死伤无算,元军还烧毁了汉江浮桥,使襄阳的援军无法救援,于是樊城完全呈孤立状态
。为了保卫家园,樊城城内的南宋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击侵略者,宋军和民众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最终战败了,战斗中宋元双方的尸体堆满了樊城城区的大街小巷,接着,元军继续屠戮樊城周边地区,樊城自此就陷落了。
襄阳分为樊城、襄阳两镇,以汉水为界,汉水以北为樊城,汉水以南为襄阳。樊城之役后不久,史天泽携一部分元军驻扎在樊城,其令大部元军度过汉水,把襄阳城团团包围,犹如铁桶一般。襄阳守将吕文焕泣写血书多次派人突出重围到临安乞求援兵,襄阳军民也一直
在焦急地盼望着援军的到来,但最终也没有等到。此时襄阳城中军民既无战略物资又无外援,许多襄阳百姓只好拆了自己房屋当作柴禾烧。
1273年二月,元军从樊城猛烈攻打襄阳城,元军再一次使用了回回炮,当炮击到襄阳城楼时,城中的军民恐慌异常,于是纷纷出城向元军投降。吕文焕孤立无援,自知再抵抗就没有出路,也向元军投降了。
南宋与元朝的襄阳之战开始于1267年冬,结束于1273年初,历时五年多。襄阳之战以元军的大胜结束。
宋元襄阳之战是双方经过长期较量,最终南宋失败结束。在攻打襄阳之前,元朝朝廷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元军一直士气高昂,利用各种有得条件,步步推进,最终拿下襄阳。南宋这边一开始出曾积极备战,坚持抗敌,但后来坚守襄阳的宋军将领中出现了内部不和,指挥有误等一系列错误,后期包括整个南宋统治集团在内执行了消极防御方针,最终终归失败。
襄阳在长江以北的最大支流汉水中下游的南岸,东西有险峻大山阻挡,南边过荆门后是平坦的江汉平原,北边是南阳盆地,南阳盆地东,西,北三面高山林立,只有南面是直达襄阳的一马平川的开阔平原。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分析下,忽必烈才认识到攻克襄阳的重要性,拿下襄阳,沿长江向东顺流而下就可直取南宋的行在临安了。
元朝朝廷对襄阳是志在必得,在襄阳与南宋军民激战了五年多就说明了这一点。元军攻克襄阳后,南宋国运大局已定,南宋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六年后,南宋就灭亡了。
-
上一篇: 1983年7月7日:傅声逝世
-
下一篇: 1582年7月9日:张居正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