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生
一种曾经现世,瞬间又神秘消失的古老动物,一直活在一个教师的心底,她的命运也因它而改变。
有一种奇特的古老生物,它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恐龙。
人类第一次发现并记载它是在1866年,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神秘的生物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没有人再见到它。
45年前, 一位中国女大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牢牢地把它记在了心里(图1)。
(1)喜欢动物,是王秀玲后来与新疆北鲵结缘的心源
2007年7月31日,新疆师范大学的王秀玲老师,登上了由乌鲁木齐开往阿拉山口的列车,她此行的目的地是距乌鲁木齐700公里的温泉县。王秀玲需要坐10个小时的火车和3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
王秀玲(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化学学院教授):那个地方在不同的季节,景色是不一样的,五月份还有雪。八月份花开时特别美。
在这条路上,王秀玲已经奔波了17年,往返140多次。
是什么吸引着王秀玲一次次地来到这里?17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1989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王秀玲刚刚走进学校,就有一个老师急匆匆地来找她。
王秀玲:一个学生拿来一个标本,是在水里的,像是四脚蛇。
瓶子里的小东西让王秀玲吃了一惊!她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是真的吗?!
王秀玲:我很激动,我拿着瓶子跟在场的学生讲,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新疆北鲵。有多少人在寻找它,找了一个多世纪,都没有找到。
新疆北鲵!
在场的同学几乎惊叫起来,他们多次听王老师讲新疆北鲵的故事,现在这种神秘的小动物,竟这样突然地出现在面前,太不可思议了!
新疆北鲵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出现在距今大约3亿年前,比恐龙还早一亿多年(图2)。
(2)被称为生物界活化石的新疆北鲵
100多年前,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阿拉套山,第一次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物种,凯塞尔把它命名为新疆北鲵。
但在那以后的100多年里,这个物种又在人类的视线中神秘地消失了。中外专家曾经多次在天山、阿拉套山地区寻找它的踪迹,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人们猜测新疆北鲵可能已经灭绝了。
王秀玲:1989年8月中旬,我出席一个审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会议,当时还在争论新疆北鲵要不要列到里面去。虽然没有找到,但我仍然坚持把它留在保护名录里,给它留有一个位置。
3亿多年的风云变幻,地球上有5次大的灭绝性劫难,称霸于世的恐龙灭绝了,许多动物消失了,新疆北鲵却生存了下来,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
王秀玲很快找到了带来标本的那个学生,和另一个老师一早就赶往温泉县。
当时还没有通火车。她们一行3人坐了2天多汽车,辗转到达温泉县的一个边防站。从那里再往山里去根本没有公路,一天多的路程只能靠步行。
王亚平(学生):翻了几条沟,走到那个山,山北面有好多小溪,小溪里的石块有好多长了青苔。牧民说,就在这里有。
这里是新疆西天山和阿拉套山的交会处,空郭罗鄂博山的湿地,海拔2800米。
1989年9月6日,是王秀玲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王秀玲第一次来到这里。
当他们翻开小溪边的石块时,新疆北鲵,这个小小的精灵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王秀玲:我特别激动,手在发抖,眼睛里肯定有泪水,我端着北鲵,真想在大山里向全世界的人喊:我找到北鲵了(图3)。
(3)这种可爱小生灵竟然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
从此,王秀玲的命运被这个3亿年前的生物彻底改变了。
王秀玲一行从温泉回到乌鲁木齐,很快他们通过《新疆日报》向外界发布了发现新疆北鲵的消息。
1990年初,王秀玲的论文《一种珍稀野生动物--新疆北鲵研究初报》,发表在国内最有权威的学刊《动物学研究》上。
1991年以后,王秀玲在许多国家级刊物和省级刊物相继发表不少学术文章。
王秀玲:我一方面研究,一方面开展保护工作。如果光研究,不保护,最后这个物种灭绝了,那不是一个动物学工作者愿意看到的。
消失了一个多世纪的新疆北鲵被重新发现,引起了中外动物学界不小的轰动。王秀玲很快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
但令王秀玲没有想到的是,媒体的报道却给她带来了一些非议。
王秀玲:有人说,王秀玲被报道来报道去,不就是那么一个烂娃娃鱼吗?有什么了不起嘛?
不久,王秀玲听到了一个让她更为震惊的消息。
王秀玲:我在温泉县的一个学生给我来信,说王老师你得赶快来,有人发现在阿拉山口有卖北鲵的,北鲵上餐桌了。
这个消息激怒了王秀玲,她迅速赶到温泉县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发现北鲵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大家都跑到温泉去看北鲵。
王秀玲:很多人跑到北鲵栖息地,偷捕去卖。结果很多人把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归罪到我的头上。
面对这样的指责,王秀玲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难道这些经历了3亿多年顽强生存下来的珍稀物种,就要这样被葬送吗?
王秀玲:它还没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要惩罚捕捉它的人,还没法可依。
王秀玲很快发现,他们第一次发现新疆北鲵时,新疆北鲵数量大约有 600多尾,到当时仅剩下150多尾了。
发现北鲵时的惊喜化成了深深的负罪感。
王秀玲:1996年,我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保护新疆北鲵的建议和一份物种濒危的材料。
王秀玲还通过学校起草了一份保护新疆北鲵的报告,很快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复。自治区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在北鲵栖息地建立了保护区(图4)。
(4)新疆温泉县北鲵栖息地保护区
为守住这3亿年的生命,王秀玲要尝试进行北鲵的人工繁殖。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王秀玲把自己的家当成了北鲵繁殖实验室。
袁亮(学生):我觉得王老师挺艰难的,她是靠一种信念在做这个事,但她得到的支持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多。
季荣(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化学学院副院长):我们鼓励她一门心思做科学研究,不要顾忌别人怎么说。
1994年6月, 35条新疆北鲵成功地在人工条件下繁育出来,这标志着人类对新疆北鲵的保护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5年的摸索,王秀玲在家里成功地培育出了900多尾新疆北鲵(图5)。
(5)人工培育的新疆北鲵幼苗
2001年11月7日,学校的北鲵实验室建成,王秀玲把家里孵化的这些北鲵搬到学校的实验室。
王秀玲:这些北鲵放到大池子后,它大概是觉得回归大自然了,在池子里转着圈不停地游来游去。我激动得直流泪。我觉得野生动物应该生存在它们的自由天地里。我感谢大自然,感谢新疆北鲵,让我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已有112尾人工繁殖的北鲵放归大自然;3亿年的生命仍然需要守护;67岁的王秀玲还没有退休(图6)。
(6) 王秀玲在新疆北鲵栖息地考察
目前王秀玲继续在和中山大学分子生物学的同行进行研究,希望从基因的角度走近北鲵,进一步了解这种神秘古老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