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深部调驱是解决水驱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油田水驱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发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对适用于不同地层条件和开采阶段的深部调驱体系及配套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不同类型油藏深部调驱效果评价方法亟需建立。该文以地质研究成果、动态监测及生产资料为基础,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动态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确定了中高渗、低渗等油藏深部调驱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指导深部调驱经济有效规模实施。
关键词:深部调驱 不同类型油藏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055-02
深部调驱是解决水驱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明确不同类型油藏深部调驱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一套系统的深部调驱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制定深部调驱不同类型油藏的实施界限,指导深部调驱经济有效规模实施。
1 注入井注入压力变化分析
从注入井入手,分析注调驱剂后注入井动态变化情况。统计对比低渗、中高渗油藏28个区块调驱前后注入井注入压力变化情况,调驱后注入压力均有所上升。其中低渗油藏调驱后对比调驱前注入压力平均上升3.3MPa,中高渗油藏调驱后对比调驱前注入压力平均上升4.6MPa。对比调驱前后注入井压力上升情况,中高渗油藏略高于低渗油藏。分析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的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油藏调驱前后注入能力变化主要受调驱体系影响。
2 深部调驱后井间流场变化规律研究
利用吸水剖面、示踪剂等测试资料,分析注调驱剂后井间流场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调驱后水线推进速度均有所减缓。中高渗油藏调驱体系优先进入高渗层,降低高渗层及平面河道相驱替剂推进速度,同时能够启动一些低渗层,扩大波及体积。调驱后纵向上吸水厚度比例比调驱前增加,调驱后继续水驱,吸水比例厚度有所下降,在平面上,注入剂推进速度较调驱前减缓,同时会启动新的推进方向。低渗油藏调驱体系优先进入裂缝发育段,降低裂缝发育段及平面主裂缝方向驱替剂推进速度。纵向上,减少主吸层的吸水量,启动或者增加其他层位的吸水量。平面上调驱后水线推进速度减缓,同时启动新的推进方向。中高渗、低渗储层吸水剖面改善程度均能达到60%以上,中高渗储层吸水剖面改善效果相对更好。
3 不同類型油藏调驱见效特征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油藏调驱后见效特征,可以看出油藏类型不一样,调驱后见效特征表现也存在差异。中高渗油藏调驱见效井特征表现为“降液降水增油”,Ⅰ类见效井日增油3t、含水下降10%以上。中高渗油藏海1块典型见效井生产曲线,日产液调驱后下降,日产油上升,含水下降。而低渗油藏调驱见效井特征表现为“稳液降水增油”,Ⅰ类见效井日增油2t、含水下降20%以上。低渗油藏典型见效井生产曲线,日产液趋于平稳,日产油上升,含水下降。
4 不同类型油藏调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通过对辽河油田24个中高渗和4个低渗油藏深部调驱开发动态分析,结合数值模拟,从储层条件、开发政策、配方体系、调驱时机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了影响中高渗油藏深部调驱效果的主控因素由强到弱分别是调驱时机、配方体系、非均质性、连通状况以及油水粘度比等。
影响低渗油藏深部调驱效果的主控因素由强到弱分别是配方体系、裂缝发育状况、井网井距、驱替厚度、调驱时机等因素。
5 不同类型油藏深部调驱效果评价指标及分类标准研究
深部调驱在辽河油田中高渗油藏应用分布范围较广,因此中高渗油藏深部调驱单指标分类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矿场统计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并参考水驱开发评价标准研究建立。例如,通过对24个中高渗油藏深部调驱平均单井组年增油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将平均井组年增油量这一单指标划分为3类,Ⅰ类井组年增油量范围为>1000t,Ⅱ类井组年增油量范围为500~1000t,Ⅲ类井组年增油量范围为<500t。通过此方法,对比分析注入压力提升值、视吸水指数下降率以及区块实际产出投入比等其他14个参数,并进行了分类。低渗油藏目前只在4个区块实施了深部调驱,因此低渗油藏单指标分类评价主要依靠数值模拟。通过依据低渗油藏实际参数,建立数值模拟概念模型对比研究吸水剖面改善程度、注入压力提升值、视吸水指数下降率以及区块实际产出投入比等15个评价参数,建立低渗油藏深部调驱单指标分类评价标准,例如,吸水剖面改善程度指标。数模研究表明:当吸水剖面改善程度大于50%时,井组单井累增油大于800t,达到投入产出比为1∶1.12的经济界限,为Ⅰ类改善程度注入井;当吸水剖面改善程度为30%~50%时,井组单井累增油大于400t,达到投入产出比为1∶1的经济界限,为Ⅱ类改善程度注入井;当吸水剖面改善程度小于30%时,井组单井累增油小于400t,为Ⅲ类改善程度注入井。
参考文献
[1] 赵梦云,张锁兵,欧阳坚,等.国内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6):73-75.
[2] 姚俊材.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10):8-10.
[3] 刘晓丽.深部调驱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9):86.
[4] 陈鸿图.沈84-安12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试验[J].化工管理,2013(24):187-189.
[5] 韩廷凯.欢26块深部调驱部署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3):131.
[6] 姜艳艳.深部调驱在中高渗油藏中的研究与应用[J].石化技术,2018(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