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
对美国男子杰里米和妻子詹妮弗来说,这本该是他们在家中的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日。他们的女儿和孙女即将回娘家,当天下午全家计划外出野餐。但到这个2018年5月末的一天快要结束时,杰里米已陷入昏迷。他的身体被响尾蛇毒液严重侵害,医生不确定40岁的杰里米是否能活下来。
这一切始于花园里的工作。为了准备这一天的喜事,杰里米夫妇决定在当天早晨清理家里的花园。他们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科珀斯·克里斯蒂湖附近。在一个花坛里工作时,詹妮弗猛然发现花丛间赫然隐藏着一个比害虫和杂草危险得多的入侵者——一条1.2米长的西部菱斑响尾蛇。
詹妮弗回忆说:“当时,我弯下身子去拔草,竟然差点就抓到了那条蛇。那家伙显然很不乐意,它抬起头恐吓我,我吓得尖叫起来。”杰里米闻声,带着铁锹赶过来,用铁锹斩下了这条蛇的头部。对许多动物来说,被砍头意味着立即毙命。
但杰里米不知道的是,蛇头被砍下至少1小时后仍然能咬和喷毒。10分钟后,当他去捡起这个蛇头时,他根本没想到蛇头竟然咬住了他的手。己进入室内的詹妮弗听到丈夫尖叫后,立即冲出去,此时杰里米已经把蛇头从手上取下。
身为职业护士的詹妮弗,立即扶丈夫进入车中,并且拨打911问询当地哪些医院有抗毒血清。她得知,哪怕最近的这样的医院也在一小时车程外。詹妮弗開车行驶还不到3千米,杰里米就失去了意识,视力丧失,身体开始打颤。稍稍恢复意识后,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杰里米多次对家人说:“要是我死了,我爱你们。”詹妮弗说:“我认为他(杰里米)吓坏了。”
詹妮弗也吓蒙了,但她试图保持镇定。她回忆说:“我一直在告诉他,他会好起来。为了让他醒着,我不停安慰他说救护车就要到了。”杰里米最终被直升机送到了当地一家有抗蛇毒资质的医院。在医院,詹妮弗被告知她丈夫正进入脓毒性休克,体内出血,血压持续处于低限以下。最终,杰里米陷入昏迷状态,还上了呼吸机。当时,他的脏器开始衰竭。
詹妮弗回忆说:“实际上,在杰里米入院后的24小时里,医生3次下达病危通知。作为护士,我深知这有多么可怕。在杰里米处于昏迷状态时,我一直在跟他说话,一直在告诉他要挺住。结果,他真的挺过来了。”
5月31日,杰里米终于从昏迷中醒来,此后状态一直稳定。他被注射了26次抗毒血清。医生告诉詹妮弗,通常情况下只需注射2~4次就行了。
但詹妮弗说,杰里米的康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的肾功能仍然很弱。杰里米回溯了那个周日的早晨。他说,要是能重来一次,只需做一件不同的事就行:“我其实应该用铁锹舀起蛇头,而不是弯下腰用手去捡它。”詹妮弗说,杰里米当时没意识到蛇没有死定。专家说,更好的选择是请专业人员把蛇安全地移走,而不是把蛇杀死。
虽然被砍下的蛇头发起袭击看起来不寻常,但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布罗迪医学院蛇伤专家西恩指出,被砍下的蛇头咬人实际上很常见,因为这是蛇“为求生而做出的垂死挣扎”。《中国日报》曾经报道说,2014年,一名中国厨师准备用一条被砍头的黑颈眼镜蛇的身子熬汤时,被一旁的蛇头咬了一下,结果丢了命。
西恩说,爬行类是冷血动物,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像人这样的温血动物慢,这意味着它们被砍头后身体脏器能运作的时间比温血动物的长得多。可以说,爬行类在死亡悸动中会变得更加“生龙活虎”。
詹妮弗说,她希望自己丈夫身上发生的事能够警醒人们: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一条蛇看起来死了就真的死了。她说:“人们常常干这种事,就是拿一把铁锹斩断蛇头。这其实是人们因为害怕而为。殊不知,一瞬间的做法却可能贻害无穷。”
蛇死了依然有反射
专家指出,与其他许多爬行类动物一样,蛇哪怕在死亡后数小时也照样能保留条件反射。对毒蛇来说,撕咬反射尤其强烈,因为它们的本能是闪电注毒,然后爬走,等待毒液起作用。对不幸的得克萨斯男子杰里米来说,这种撕咬反射哪怕在蛇被砍头好几小时后依然能被引发。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生物学教授杰恩说,在蛇死后一段时间,蛇的尸体常常还能扭动。这种反射与无头鸡依然能在短时间内走动类似。这一可怕行为背后的机制是:无需大脑发信号,被预设了的神经系统就能做出某些动作。一条被砍头毒蛇的脑袋很明显预置了对一种刺激(例如有人试图把它捡起来)做出撕咬反应的“程序”。
杰恩教授一直在研究尤其致命的亚洲海洋毒蛇。他说:“蛇死了还咬人一点也不稀奇。事实上,一名研究人员最近就遭遇了这种事。”杰恩处理各种各样的死亡毒蛇,其中既有在路上被压死的,也有被盐水和酒腌制在罐午里的,但杰恩在处置这些死蛇时依然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哪怕被一条已经死了很久的蛇的毒牙刺破手指,也可能中毒。
美国每年大约有1万人被蛇咬,其中5~7人死亡。杰恩指出,在美国,绝大多数蛇伤都是因为人们错误对待蛇而导致的。实际上,蛇一般都“害羞”,尽量避开与人接触。另一方面,人避开蛇也很容易:见到蛇,你只需正常、从容地走路,而不要惊慌地跑。最好不要去打扰一条毒蛇。如果你需要移走毒蛇,那么必须请专业人士动手。
蛇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野生动物它们值得我们尊敬。蛇会吃掉大量啮齿类动物。另外,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结果,一条粗鳞响尾蛇能去除其栖息环境内2500~4500只蜱虫(生活在啮齿类动物身上),这对人类是有利的,因为蜱虫携带莱姆病(由蜱虫叮咬而出现麻疹、发烧等症状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被砍头但蛇没有死
被砍下的蛇头为什么还会咬人?有专家给出了其他的生理学解释:蛇是冷血动物,这意味着它们从外部(例如阳光和温暖表面)获取热量。正因为蛇无须维持体温,所以它们不像温血动物那样需要大量能量(维持体温)。
如果哺乳动物失去头部,通常它就会几乎立即死亡。但蛇及其他冷血动物不需要那么多氧来为大脑提供能量,因此它们在自己的头被砍下后几分钟甚至几小时里很可能依然活着。蛇头在与身体脱离后,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不再有身体,而是很可能会感受到被砍头带来的痛苦,于是试图保卫自己。
对于毒蛇是否会向较大的动物注射更多毒液,目前仍有争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是不是蛇有意识的决定?这也有争议。虽然毒液量问题仍未解决,但科学家依然猜测被砍下的蛇头的反应只是一种非自主行为,蛇并不能控制注入杰里米体内的毒液量(所以注入了它的全部毒液),这就能解释杰里米为什么需要比大多数同类受害者多得多的抗毒血清。
彭宁说,如果你被毒蛇咬了,你应该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医生会采用抗毒血清和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试图吮吸出毒液,市售的所谓“排蛇毒装置”是没有用的,因为身体就像海绵,会迅速吸收和在全身扩散毒液。吮吸和“排蛇毒装置”不仅没有用,而且反而有害。
神秘疾病袭击响尾蛇
过去20年里,真菌性疾病(简称真菌病)严重袭击蛙类、蝙蝠和蝾螈。而真菌病的最新受害者是蛇。蛇真菌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损伤和水疱。这些水疱可能会导致蛇的面部畸形,甚至阻止蛇进食。蛇真菌病对不同种类的蛇侵害程度不一,响尾蛇受害尤甚。
美国有15个州的大约共30种蛇已受到真菌病侵害。全球则有3000个蛇种受害。各种真菌病看来正一个接一个地时物种发起进攻,但它们的传播原因依然不明。科学家既不知道它们起源于何处。也不清楚它们的危害性为什么会在突然问变大。
虽然蛇真菌病传播的确切原因未知,但科学家正在寻找其中的环境因素。有可能一些地区局部变冷,春季更湿润,蛇不得不在地下待更长时间,从而无法达到对抗感染所需的较高体温。栖息地被毁也可能阻止蛇寻找有利条件抵御感染。
蛇真菌病研究人员数量目前依然偏少,同时也缺乏蛇类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长期数据。科学家正在这方面加紧努力。他们也在测试新疗法来对抗蛇真菌病,其中之—是采用喷雾器把药物喷到被感染的蛇身上。虽然蛇真菌病目前看来主要影响美国,但不排除其他一些国家也将出现蛇真菌病肆虐的情况。
响尾蛇尾巴为什么会响?
響尾蛇是属于响尾蛇科蝮蛇亚科的一种毒蛇。其得名源于希腊和埃及文中“响板”一词。已知响尾蛇有36种,有65~70个亚种,全部原生于美洲。人工喂养的响尾蛇寿命为20~30年,野生响尾蛇因被捕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寿命要短些。
响尾蛇主要捕食小动物例如鸟和啮齿类。但响尾蛇也会被鹰、鼬鼠、王蛇和其他一些物种捕食。响尾蛇幼蛇被捕食比例高,这是因为幼蛇虚弱、未成熟。大量响尾蛇被人类捕杀。除非被刺激或被威胁,否则响尾蛇很少咬人。如果治疗及时,就算被咬也很少致命。
科学家认为,响尾蛇响尾的主要目的是吓阻天敌。响尾蛇的尾巴由一系列中空、互连的角质节组成,角质节由覆盖尾端的鳞片进化而来。尾部特殊“振动器”肌肉的收缩,导致这些节片彼此振动发声(声音被放大是因为节片中空)。“振动器”肌肉平均每秒振动50次,振动时间可长达3小时。
响尾蛇出生时,蛇尾端有一个“预置键”。几天后蛇第一次蜕皮,“预置键”被“键”(节片)替换。但在第二个节片出现之前,尾巴不发声。每一次响尾蛇蜕皮,都会增加一个节片。响尾蛇每年会蜕皮多次,具体要看食物供应和生长速度。
响尾蛇游动时,响尾高举以防损伤,但尽管这样,它们在野外的日常活动依然会造成尾端节片脱落,所以响尾蛇年龄与尾巴节片数量无关。
分辨响尾蛇雌雄的方法之一是看尾巴。雄蛇尾巴更粗长,与身体构成的角度没那么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