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大自然探索

寻找语言的源头

寻找语言的源头

邵峰

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动物只能掌握“语音交流”。同一片林子里的鸟可以通过叫声来求偶、寻找幼鸟、宣示领地、警示同类天敌来袭……但鸟对叫声的反应是出于本能的,不用教就会。而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一个在中国家庭长大的法国儿童,天生无法说出法语,取而代之的是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人类还会不断为语言创造新用法,加入新内容:老一辈人就很难明白年轻人口中的“人艰不拆”是什么意思。正因为如此,虽然动物能用声音交流,但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

进入20世纪后,语言学得到了来自人类学、基因学、灵长动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支持,我们才知道,人类语言的发展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类语言最初是通过嘴巴讲出来的,但语言不仅有声音系统,还有符号系统,也就是文字。符号系统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包括聋哑人的手语。科学家还发现,大脑中控制语言的脑区是独立的。一些失语症患者可以自己用手系鞋带,可他们不能说话,无法书写,甚至无法使用手势语。由此可见,语言十分特殊。

为语言寻根溯源是艰难的,因为语言发展史是用“隐形墨水”书就的。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历史只有区区5000多年,因此

鸟叫和人类谮言有本质区别。科学家只能看到语言史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不过,科学家还是想方设法依靠人类活动遗址、古人类化石和基因证据为人类语言溯源。古人类开始掌握的符号

能够理解和使用符号是现代人类固有的本能。然而,考古学家却发现,古人类早在数万年前就掌握了符号。距今10万~7.2万年(中石器时代),一些智人(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生活在南非开普敦的布隆伯斯洞窟中。捕猎和采集活动不会花去他们太多时间,于是,“闲得没事”的智人“艺术家”开始探索雕塑以外的另一种视觉艺术:绘画。考古学家在洞窟中发现了用红色颜料绘在石头上的抽象图案,创作年代距今约7.3万年,这是人类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其创作年代比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发现的同类型古人类艺术品至少早3万年。

在这块4厘米长的硅结砾岩上,9条红色线条交织错落,红色颜料被证实是赭石。随着研究深入,考古学家发现这块石头是某块磨石的一部分。这样看来,磨石表面应该都绘有红色线条。类似的图案在布隆伯斯洞窟和附近洞窟中的不同人造物上反复出现,这表示这些线条不是随意划出来的,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

研究人员将包括布隆伯斯洞窟在内的南非不同区域古人类遗址中出土的人造物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中石器时代生活在南非不同地区的部落之间是否有过接触。只要发生过接触,不论是抢夺还是馈赠,一个部落的象征性物质(武器或装饰物)就会转移到另一个部落。这样的接触发生得越频繁,智人的技术和文化就越发达。考古证据显示智人从7万年前走出非洲,这时期可能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语言,古人类就无法传递并积累智慧,人类也就很难完成这趟跨越大陆的漫长迁徙。新皮质和超级大脑

20世纪60年代,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林将人脑划分成三个部分,各自代表了动物大脑的不同演化阶段:

爬行动物脑:负责控制心跳、呼吸、体温、血压、吞咽、警觉等基本生理机能。

边缘系统(古哺乳动物脑):负责控制进食、交配、战斗、逃跑等动物本能。

新皮质(新哺乳动物脑):负责处理听觉、视觉及触觉信息,同时负责语言、思维、性格等高级功能。

新皮质位于人类大脑最外层,是人类进化史中最晚出现的大脑结构。每立方毫米的新皮质组织含有8.6亿~13亿个突触。新皮质负责将外界物质信息转化成意识,同时也是人类创造力、自我意识、直觉和批判性分析的来源。新皮质为人类带来更复杂的思维能力,为语言形成打下了基础。

2012年,考古学兼人类古生态学专家约翰·霍夫费克提出了“超级大脑”的概念,并认为其出现时间至少在7.5万年以前。布隆伯斯石画同时期地层中出土的用赭石颜料装饰的贝壳串珠和雕刻有特殊纹路的赭石物件,都暗示该时期的智人对符号的理解和使用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代表这时期的人类大脑又进行了一次升级。霍夫费克将这个时期的人类大脑称为“超级大脑”。在“超级大脑”的帮助下,古人类具有了能在群体中分享复杂思想的能力,同時掌握了更复杂的符号和语言。不仅如此,人类之所以能仅靠所掌握的有限知识,说出无穷种组合的句子,创造出无数种风格的艺术品,并不断开发新技术,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超级大脑”的影响。

解剖学和DNA证据

也许,人类的身体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为语言做准备了。证据之一就是喉部的位置。人类的口腔和喉部构成了一个L形结构。几乎所有动物都不具备这种结构,就连人类婴儿刚出生时,喉头也几乎和口腔是平行的。人类婴儿3个月大时,喉部开始下降,舌头后方的咽腔变大,这让婴儿能发出元音。动物和婴儿的喉部与口腔平行,这便于一边进食一边呼吸。虽然人类成长后期的L形结构让人类失去了呼吸的同时吞咽食物的便利,但这个小小的牺牲让人类能够说话。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已经灭绝的人属动物)的喉部位置过高,他们和人类婴儿早期一样,无法发出“啊”呜”“咿”这三个元音,可能无法形成能够有效交流的语言。而语言对文化和生产力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无法用语言有效交流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在和智人竞争中失败并灭绝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证据是FOXP2基因——能够强化脑部语言区域的链接和可塑性的基因。有研究显示,FOXP2基因在26万年前就在尼安德特人间大范围传播开来。12.5万年前,FOXP2基因开始成为智人的固有基因。虽然许多哺乳动物都具有这个基因,但是人类的这个基因略有不同,它能让人类精准控制面部肌肉和口腔动作,让人说出连贯的话。

在以上两点证据的支持下,科学家相信,语言最初出现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0万年前。并且,有证据显示,7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喉部就已经形成较大的空腔,胸腔构造也有利于人精准控制气息。更有甚者,有些科学家相信,在200多万年前,复杂的合作行为在人类社会萌芽时,原始语言应该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语言的形成需要身体构造、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人类应该从直立人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语言。证据就是直立人懂得如何共同狩猎,也会制造工具,如果没有沟通协调的工具(例如语言),很难想象直立人能完成这些工作。语言起源:歌唱、手势和拟音

关于语言的起源,在语言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语言的形成经历了音乐原始语言阶段,就像鸟类的鸣叫。这个时期人类的声音没有特定意义,主要是雄性为了吸引雌性。在性选择的推动下,雄性表现出越来越精湛的歌唱能力,这样才能击败竞争对手。随着人类智能增长,这些声音逐渐和特定意义联系在一起。人类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处理音乐和语言的脑神经元是重叠的。今天生活在巴西亚马孙地区的原始部落皮拉汗族依然使用哼唱和口哨作为语言传递信息。

第二种观点认为,手势语应该是最先出现的原始语言。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在说话时会下意识地用手比画动作,盲人也不例外。并且,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也可能表明,人类有使用手势表达意愿的本能。直立人虽然没有进化出有利于说话的生理构造,但它们可能已经发展出了手势语,从而在狩猎中制定策略,分配任务。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特别擅长使用双手。从动物园中的灵长类动物可以看出,幼崽能从长辈那里学到复杂的手语,但却很难发出和长辈一样的声音。可见,手势语比声音语更容易掌握,因此可能是语言进化的起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类通过模仿世间万物的声音,从而发明了语言。在最近的一份研究中,科学家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用自己发明的词来形容刀、炉灶、聚会、水果等概念,然后让人听这些新词,让他们猜词的意思。参与者猜中的概率大大超出研究人员的预期。从概率上看,参与者的猜中率和乱猜有明显区别。

歌唱或许第一次解放了人类的语音脑区。人类祖先——古猿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生活,面对地面众多的天敌,它们或许发明了用歌声或吟唱驱赶动物的方法。生活在非洲的巴亚克原始部落的人们会整晚歌唱,以驱赶食肉动物。部落成员用不同声调的和声歌唱,让动物感觉人数更多,从而不敢贸然进攻。不仅如此,南非的闪族人和一些生活在森林中的印度人也是用类似的策略保护自己不受动物攻击。手势起源论也很有道理,因为大脑皮层中控制手部动作的脑组织面积是最大的。拟音起源论也有大量证据支持:现代捕猎一采集部落依然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吸引猎物前来;他们还会模仿鸟叫,获得同伴在森林中的分布位置信息。也许歌声、手势和拟音都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这三者可能共同塑造了人类语言。

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语言起源呢?其实,研究语言就是研究人类思维。语言学在今天科学界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被重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通过现有语言学理论研究“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为的是让人工智能更快速、更准确、更体贴地理解人们说出的话。通过研究人类语言,科学家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像人类,甚至可能揭开人类思考的秘密。

(責任编辑王川)语言和思维

语言不是思维,因为许多思维类型都无法用句子表现。婴儿是特殊的人类,他们能够不借助语言进行交流。没有习得语言的婴儿和其他哺乳动物都具有复杂的认知能力。他/它们能辨识因果、分辨物体、猜出其他人或动物的意图,完成这一切都没有借助语言。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思维一空间想象力,通过辨认平面三维视图,人能在脑海中还原出该物体的立体几何形状,这个过程不需要使用语言。

人类借助隐性知识理解语言,比如看到这里的读者很难重复文章开头的任何一个完整句子,但你很可能已经理解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我们不会记住人们说的每一个字,我们只会记住句子要传达的抽象含义。还有个例子是洗发水使用步骤说明:润湿头发、挤上洗发水、揉搓、冲洗干净,重复上述动作。使用洗发水的人不会重复润湿头发这个动作,而是从挤洗发水这个动作开始重复,并且在冲洗后不会再次重复。因为编写说明书的人知道使用者具备这些基本常识,也就不用专门备注,否则会让信息过于冗长。因此,语言不是思维,语言表达思维。

语言发展大事件年表

330万年前:人类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的石器工具制造年代,当时的古人类或许已经能够进行捕猎等协同活动。

20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他们捕猎大型动物,并掌握用火加工食物的技术。但直立人的身体构造还不能讓他们说话。

160万年前:此时的工具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雕工精细的石制手斧.

100万年前:伏击狩猎出现,这说明古人类掌握了团队协作和战术规划.

70万年前:海德堡人出现,从他们身上发现了首个适应言语交流的身体进化特征。

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出现,他们形成了较复杂的家庭生活关系和狩猎行为。基因、大脑和解剖学证据都显示它们开始适应语音交流。

30万年前:智人出现,他们是第一批完全适应语言交流的生物,并展现出复杂的技术、文化和社会架构,这表示智人彼此间能够交流。

12万年前:由颜料绘制的早期符号表明符号体系正在形成.

7.3万年前:最早的抽象符号出现,表明人类大脑能思考较为复杂的抽穿慨念。

4万年前:早期人类开始了一场“文化革命”,在此期间壁画、服装、丧葬仪式大量出现,这表明此时的人类已经基本掌握了抽象思考能力。

1万年前:农业文明开始兴起。

5000年前:已知最古老的书面记录出现。负责语言的脑区

直到19世纪,人类才首次找到负责语言功能的脑区的大概位置。1861年,法国神经病学家皮埃尔·保罗·布洛卡在论文中描述了一名莫名地说不出话来的患者。但这名患者并没有任何运动障碍。在这名患者死后,脑部检查显示他的左侧额叶中下方有大面积病变,因此布洛卡认为,这个区域对语言功能至关重要,也被称为“布洛卡区”。1867年,卡尔·韦尼克发现了一种相反的失语症,病人能说话,但却无法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这种失语症被称为“接受性失语症”,病人去世后的解剖结果显示,病人大脑的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及角回出现病变。这个部位被称为“韦尼克区”,负责处理听觉性语言和视觉性语言。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失语症,还有说话语无伦次的“传导性失语”和无法说出物体名字的“命名性失语”。在所有失语症中,语言功能丧失最彻底的是“完全性失语”,患者几乎完全失去听说读写能力。但由于患者掌管情绪的脑右侧未受损,所以他们能说脏话。

虽然负责处理语言的脑区主要立于左半脑,但是右半脑也参与了语言表达过程一表情、手势、言外之意等都是由右半脑控制。大脑语言区域的分工也很模糊:一些区域会同时在多种功能语言活动中起作用;为了保证能够正常使用语言,大脑还会调用额外的处理通道对语言进行处理,避免因为某一条通路的障碍影响语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152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