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郑板桥自小天资聪颖, 三岁识字,八九岁能吟诗作对,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潜心学习诗词字画。郑板桥不喜欢拘泥古人,敢于突破创新,曾在熟习字画时写诗自勉:“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抒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文章。”
郑板桥年纪轻轻时已满腹才华, 学识过人,可因时运不济,几番求取功名都未考中,加之贫困的家中又无靠山,郑板桥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靠写些字画来卖。
二十三岁时他娶妻,可困窘的生活依然未有改变,仍是白天叫卖,晚上习字。由于纸墨有限,郑板桥常常借妻子光洁的背部来摹仿名家字迹,天长日久,妻子有了怨言,有次就生气地责怪道:“你怎么老在别人的体上写个没完没了?你有你的体啊。”“对呀!我为什么不新创属于我的体呢?”郑板桥一拍脑门,竟从妻子的无心之语中悟出深刻道理:书法并没有要求一味摹仿,完全可以创新!此后,他便开始琢磨不同于别人的新体书法。
经过多年的苦心研习,郑板桥终于创出一种怪异不羁的独特笔法。只是此时他依然寂寂无名,所作字画也少有人问津。直到年近50岁时,郑板桥才博得个小小功名,出任山东潍县县令。此时,前往他家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絕,全是阿谀奉承之辈,郑板桥非常反感,在就任的几年中为百姓做了些好事之后索性辞去头上这顶乌纱小帽。回到扬州城里专心致志地写诗作画。
年复一年,郑板桥整日闭门苦习,终于在独创怪体书法后,又在绘画、赋诗等方面取得极大成就,后人将他的诗、书、画并称“三绝”。他本人也成为清朝的一代书画大家。
摘自《兴趣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