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逸
1998年的一天,美國联邦调查局的谈判专家克里斯接到了一件棘手的任务。在一套公寓内,三名持枪匪徒劫持了一名女性人质。克里斯不但要说服绑匪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同时还要保证人质安全。因为这几名绑匪都配备了火力强大的半自动步枪,所以警方不敢有丝毫懈怠——狙击手在附近建筑的楼顶随时待命。克里斯心里很清楚:要稳住局面就要先稳住绑匪的情绪,他只要说错一句话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由于没有办法与绑匪电话沟通,克里斯只能在门外朝公寓里大声喊话。在谈判过程中,克里斯刻意说“看起来你们不想出来”“看起来你们担心如果打开门我们会闯进来向你们开枪”“看来你们不想回监狱”“你的语气听上去很害怕”等话语。这些语句实际上道出绑匪们的心声,也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让克里斯后面的话更容易被绑匪们接受。
经过六个小时的漫长谈判,房门终于打开。三名绑匪跟在人质身后依次走出,接受警方的逮捕。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伤亡,克里斯也没有威胁匪徒。被逮捕的绑匪对克里斯说:“我们本来不想被抓,也不想死在枪下,是你的话让我们平静了下来。”
使用共情谈话技巧,让克里斯成功说服匪徒放弃抵抗。
谈判专家要做的是尽量让绑匪听进去自己的话,用话语惺慢引导匪徒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绑匪的行为。克里斯在谈判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心理学手段以攻破绑匪们的心理防线,其中就包括站在绑匪的立场上帮绑匪讲出心里话,同时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反抗会被枪杀”的标签。这种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的能力被称为共情,也被称为同理心。共情不是同情
共情类似同情,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如果一个人不小心跌落深坑内,另一个路人看到这一幕后也跳进深坑,并告诉前一个人“你不孤单”。这是共情。如果路人只是站在洞口安慰坑中人,并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这是同情。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主人公白景琦虽然平时我行我素,但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某一集中,自家小少爷们围坐在炭炉周围烤红薯。景琦的哥哥景陆不小心被炭烫了手,哭了起来。景琦认为哥哥小题大做,而景陆认为景琦只是说风凉话。听到这话后的景琦没有反驳,而是用筷子夹起一小块红炭放在自己胳膊上,眼睁睁盯着火热的炭炙烤着自己的皮肉,直到胳膊不再冒烟才将炭掸掉。虽然景琦的做法表面上是小孩子要面子硬扛,但他确实亲身体验了景陆的痛苦。景琦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更直接的共情。《大宅门》中的这个情节形象地刻画了共情者的内心活动——有这么一块烧红的炭在灼烧自己,让自己能够感受到别人所受的痛苦。
在共情的作用下,人类会不自主地与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比如在足球比赛中,现场观众席上的球迷们表现得比场上奔跑的球员还兴奋,他们会在自己支持的球队进球后欢呼,又在他们失球后惋惜。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会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落泪。影视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感染力,一部分原因就是共情让观众以电影主人公的视角经历剧情,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在共情的作用下。人们会不自主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为何有些人善于共情?有些人特别擅长察言观色。在这种人面前,即便你一言不发,假装和平时一样,你的沮丧情绪也会立刻被他们发现。这些人往往被别人称赞情商高。其实,与其说是情商高,不如说是共情能力强。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共情能力的强弱?
神经科学家认为催产素与共情能力有关。催产素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和睦相处的激素,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催产素受体基因rs53576有AA、GG和AG三种基因型。研究显示,rs53576上带有更多G等位基因的人更容易解读对方面部表情,从而判断对方的情绪。
决定共情能力强弱的还有镜像神经元。1996年,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恒河猴抓握香蕉时,大脑的前运动皮质的F5区会被激活。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相当费解:在一名科学家用手拿起香蕉的瞬间,记录脑细胞活动的仪器监测到恒河猴的F5区再次被激活。在这次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通过视觉刺激来模拟行为的镜像神经元。人类大脑中也有镜像神经元,只不过位置不同于恒河猴。2000年,一位神经科学家推测镜像神经元是调控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的许多社交技能都离不开镜像神经元的帮助。该神经学家还猜测自闭症与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有关。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的一种,表现为交际困难、兴趣狭隘和重复特定行为。2009年因一曲《我有一个梦》而火遍全球的苏珊就是一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平时生活中不善交流的苏珊大妈经常被贴上疯子、怪胎等标签。2012年,科学家发现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观看动画人物的表情时,额下回(人类镜像神经元所在区域之一)的活动明显弱于观看相同画面的健康人。这表明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很难将别人的行动和自己的行动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共情能力。
科学家在恒河猴身上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
共情破解沟通难题我们身边不乏“怪人”:他们有的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将责任全甩给别人,因此被冠以“巨婴”的外号;有的不会聊天,再轻松的话题都会被他们终结,成为“话题终结者”;还有的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评判其他人,时时流露出对他人的不满和蔑视。其实,以上例子中的古怪行为,或多或少都是当事人缺乏共情、无法理解他人而造成的。
相反,理解共情的原理并善加利用,就掌握了一件很好用的沟通工具。举个例子,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哭闹是很让家长头痛的事。面对这种情况,类似“你再哭我就走了”这种威胁的话语其实是在压抑“小怪物们”的情绪,是一种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实际上,家长可以蹲下来,以同一高度平视孩子的眼睛,用手轻轻安抚他们,帮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然后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蹲下来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确保孩子可以近距离看到家长的一系列肢体动作。视觉信号激活了孩子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让孩子不得不与家长发生共情。幼儿园教师常常使用这个小技巧让情绪失控的孩子冷静下来。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烦心经历: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好不容易安顿好一切,爬上床准备好好休息,楼上却突然传来很大的说话声、拖鞋拍打地板声、用力关门的巨响……即便第二天亲自上楼去沟通,楼上住户也不会太当回事,或许短期内会收敛些,几天后楼上又传来讨厌的噪声。面对噪声,有人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人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震楼神器(带偏心轮的电机)就是在此类纠纷中被炒热的。其实,震楼神器虽能让楼上体会楼下住户的烦恼,但也会激化邻里关系,最后反而不利于解决矛盾。面对这种情况,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既不会忍气吞声,也不会用震楼神器反击楼上。他们很可能会带上一份小礼物上楼敲门,说出自己面临的问题,然后从双方的角度出发协商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理解共情的原理,能有助于我们避开沟通中的一些障碍,帮助我们改善和家人、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要做一个聪明的共情者,秘诀之一是将自己和对方置于天平的两端,用平等的关系与对方沟通。在这过程中,分寸的拿捏是最难的:欠一分,容易让对方觉得你的共情不痛不痒;过一寸,又会让对方觉得你在可怜他。
一些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
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共情的例子
你的一个朋友考试没有通过
你安慰他时说:“你平时学得那么刻苦都没过,你肯定很失望。”
你的同情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
即便你不能替同事分担工作,还是可以在经过他的工位时给他递上一杯饮料或一份點心,顺便说几句鼓励的话。
病人痛苦不堪
如果你是医生,当你面对一位被关节炎折磨得十分痛苦的老太太时,你可以说:“得关节炎肯定很痛,平时没少吃苦吧?让我们来看看怎么帮你缓解下疼痛。”
会传染的哈欠
一个浑身散发着疲倦感的男人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到这一幕的你可能也会忍不住打一个哈欠。会传染的哈欠也是共情的一种体现,并且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共情能力。科学家猜测传染性哈欠可以帮助增进社交纽带,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此外,哈欠会传染并不只发生在人类身上,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狒狒也展现出具有传染力的哈欠。甚至如果你打哈欠的动作被身边的狗看到,它可能也会打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