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岚
2020年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動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标志着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都将受到严格保护。而在最新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穿山甲没再被继续收载。所有这些,对于穿山甲这种濒危的古老物种的保护而言,都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编者
怪异的“狗猪鱼”
16世纪后期,当荷兰探险家林斯霍滕在印度旅行过程中第一次撞见一种神话般的怪兽时,他认为自己遇到了世界上最奇特且最怪异的“鱼”。这种大小与中型犬相仿的“鱼”不一会儿便隐入果阿邦的河流中不见了。
在林斯霍滕的记述里,这种动物会“像猪一样到处嗅”,而且“浑身被拇指宽的鳞甲所覆盖”。不仅如此,这种被“比钢铁还硬的鳞甲”覆身的动物,在遇到攻击时还会滚成球状,极难被撬开。作为探险家的林斯霍滕即便已经看过这世上许多的奇观,可眼前的怪兽仍然让他感到困惑。当看到这种模样怪异的生物打开自己缩成一团的身体并爬到安全处时,他忍不住感叹: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4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推断这种“鱼”就是穿山甲。因为在印度,没有其他覆满鳞甲还体形类狗的生物,当然更没有可以在地面上突然冲刺、逃窜的“鱼:。在亚洲与非洲生活着8种穿山甲,只有一个种类——长尾穿山甲生活在印度南部。所以,我们又可以确定林斯霍滕所看到的这种“狗猪鱼”,就是长尾穿山甲。
数百年来,穿山甲使得欧洲人既着迷又困惑。它们身上那些混杂的特征,让它们明显不是人们眼中“熟悉的”生物。比起大家熟知的狮子和大象,穿山甲一直是神秘而又具备许多伪装的动物。
狡猾的生灵
当早期的欧洲探险家在亚洲、非洲遇上穿山甲时,它们便有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当然,在物种的分类上数百年前的自然主义者们采用的方法与根据物种的进化关系来给物种分门别类的现代方法并不相符。16世纪的欧洲自然主义者会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将野兽分为“好的”或是“坏的”。但穿山甲似乎正处于这自然区分的裂缝之间,是一种“好坏难辨,充满矛盾”的生物。
大部分的穿山甲就像是习惯夜行的“隐士”,浑身充满了谜题:没人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也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寿命有多长。穿山甲的舌头相对其体长,算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了,在体形较大的穿山甲物种中,其舌头甚至可长达40厘米。这样长长的舌头对于从蚁巢中卷走蚂蚁可是十分有用的。当穿山甲伸出自己黏稠的粉红色舌头将蚂蚁舔出来时,远远看去这舌头就像是一条细长的蠕虫。
穿山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们那一身锋利的棕色鳞甲,看上去就像是平展的扇贝贝壳重叠在身上,这也使其尾巴异常强壮。穿山甲浑身上下只有肚子、脸部以及腿的内侧没有鳞片,这些地方会被细小的毛发所遮覆。刚刚出生的穿山甲浑身呈粉红色,鳞甲像鱼鳞一样软,这些鳞甲会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而逐渐变硬。
穿山甲常常后腿蹬地,将自己的前爪收到胸前,整个身体与地面几乎保持水平,尾巴也抬离地面以帮助保持平衡。如果穿山甲撒了一泡尿,它常常会在自己的尿液里打滚儿,就像在擦沐浴露似的。这是穿山甲的习性之一,因为外表长满鳞甲,它不易清洁自己,而尿液中的氨正好可以帮助它杀死身上的小虫。
也许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习性,让今天的人们对于穿山甲的认知依旧有些模糊:它们是否是某种史前生物?它们有点像食蚁兽,但怎么浑身长有鳞甲?它们不是犰狳,但怎么可以像犰狳那样将身体蜷曲成球状?
作为关键物种,穿山甲可以通过控制蚂蚁和白蚁种群来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它们的身体简直就是专为捕捉蚂蚁和白蚁而设计的。它们强壮的前爪可以撕裂蚁巢和白蚁丘,它们的舌头同躯干一样长,并从骨盆处固定,很容易就伸进蚁穴深处。它们没有牙齿,但它们可以让小石头进到胃里帮助磨碎食物,就像鸟类的砂囊一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蚂蚁的攻击,当探进巢穴时,穿山甲会将眼皮紧闭,屏住呼吸,专注吸食猎物。
这种生物还有着非常高超的伪装——伪装成树枝、岩石、树叶或枯死的棕榈树皮,甚至大象粪便。
长有鳞片的“刺猬”
在16世纪的欧洲人眼中,穿山甲是种奇怪而滑稽的生物——它们有点像鱼,又有些哺乳动物的特征,但更像爬行动物。在17世纪80年代的泰国,一位法国传教士便对这种披着鳞片的“刺猾”着了迷。他认为这似乎是一种爬行动物,但奇怪的是这种“刺猬”的幼年却是骑在其母亲的身上度过的。雌性穿山甲一次只能生一个幼崽,这种将孩子背在身上的抚养方式似乎只在迪士尼电影中的动物身上才会出现。
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这些来自异域的小生灵一方面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另一方面也会提供给人类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在东印度群岛(现为东南亚地区)的荷兰殖民地,穿山甲被视为害兽。它们会破坏当地建筑的石头地板,还会在地基下挖洞,实在是可恶至极,以至于被称为“恶魔”。170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动物园用一只穿山甲为自己的园展做广告。但这只穿山甲也因为挖洞的天性而招致厌恶,最终被杀死并制成了标本。
但在几内亚,一位地图制图师发现,穿山甲能帮助他清除家中泛滥的蚂蚁,因此,他甚至都想养一只穿山甲当宠物。他曾写道:“人们在树林中发现了一只四脚动物,它的鳞片就像朝鲜蓟上的苞片。它会通过将自己蜷成球状来保护自己,看着真是又调皮又有些邪恶。”当感觉到危险时,穿山甲就会蜷缩成一个几乎无法穿透的球,只有鬣狗或是蜜獾之类的天敌可以穿透它。
长期以来,穿山甲的价值主要是它的肉,以及鳞甲在传统医学中的药用。其实,它们的鳞片不过是一种角蛋白,这与我们的头发、指甲以及犀牛角的材质相同。然而,在亚洲的传统医学中,穿山甲被认为具有各种特殊功效,因此频招杀身之祸。
一身鳞甲惹大祸
在整个17世纪,比起完整的活物,穿山甲那身覆满鳞甲的皮更为人们追逐。穿山甲皮的收藏一度十分流行,这一点可以在当时大多数收藏目录中得到印证。近代早期的欧洲人认为:穿山甲皮是一种时尚物品,所有想要装醋的收藏家都得来上一套,虽然没人知道到底该如何处理它们。通常,这些穿山甲会被贴上“有鳞印度蜥蜴”的标签并被挂到墙上。
也许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欧洲的力量正在全球迅速扩张,对于这种生物不尋常的外皮及鳞甲的模糊描述也充斥在各种旅行日志及博物志中。并导致了极大的混乱。实际上,在当时还有另一种“甲壳兽”——来自西印度群岛(现为加勒比海)的犰狳也很受欢迎,且易于收藏。
17世纪虽然还没有出现烹饪穿山甲胚胎的高档餐厅,也没有人在大型派对上对着穿山甲的鳞甲进行射击游戏,但当时人们对于穿山甲也有着多种利用及需求。
在17世纪30年代左右的爪哇,一位荷兰医生遇到了一种会挖洞的动物,这种动物被认为是“冷性的”,全身被“鲤鱼鳞片”所覆盖,被当地人称之为“挖土机”。
在18世纪20年代,另一位荷兰人在安汶遇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并称“当地人用它那极其坚硬且呈鳞片状的皮来制造盔甲”,而且“当地人还会吃掉它的肉”。
如今,穿山甲已经遭到滥捕滥杀,以至于其全部8个物种都受到威胁,距离永远消失不过一步之遥。201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开始全面禁止穿山甲贸易,但这并没有减缓非法杀戮以及具备高度组织性的国际非法穿山甲贸易的增长。
穿山甲这个称呼来自于马来语,意为“会卷起的东西”。但是把身体滚成一个球并不能保护它们免遭偷猎者(实际上是最危险的掠食者)的侵害,这只会使它们更容易被捡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穿山甲之所以被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者们如此看中,也是因为它们身上那一身鳞甲。穿山甲被认为是地球上非法贩运量最大的哺乳动物。
穿山甲还是犰狳?
穿山甲和犰狳都来自相对于欧洲十分遥远的地方,但它们在当时都被称作“源自印度”的生物(尽管穿山甲和犰狳各自的分布地相距遥远)。这两种动物都装备有铠甲,并且身上都具有难以捉摸的混合特征。
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这两种动物都有着“混血儿”特质,甚至有学者认为,犰狳是乌龟和剌猬在诺亚方舟中共同生活时期的杂交后代。当时许多博物学家也认为,犰狳和穿山甲似乎是一个自然链中的某个环节,即毛茸茸的野兽与满身鳞片的爬行动物和鱼类之间的过渡性物种。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与蜥蜴和哺乳动物类似,扮演着弥合自然顺序间巨大鸿沟的角色。
17世纪初,在印度及果阿地区都出现了“有鳞蜥蜴”的明确记载。在西印度、巴西以及当时所称的美洲地区,也有关于犰狳的记载。但到了17世纪末,一些收藏目录与百科全书将这些早期的书籍收编了进去,试图涵盖当时所有的生物记述。就这样,这两种分别来自东印度与西印度,皆身覆鳞甲又可蜷成球状的爬行类哺乳动物开始被人们所混淆。
例如,当时荷兰的大收藏家阿尔伯特·瑟巴就错误地使用了“非洲犰狳”和“东方犰狳”来标注他收藏的穿山甲标本。另外,他还拍摄了来自巴西、印尼及中国的穿山甲皮,并也将之标注为犰狳。
不管怎样,起码作为鳞状哺乳动物,犰狳和穿山甲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大家所认识。虽然它们身上那些奇特的混合特征使得当时的人们将其看作来源不明的生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异国生物分类学上的不清楚,才让它们免受当时的殖民贸易影响。直到18世纪末,这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才被人们梳理清楚。
濒危物种亟待保护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依旧分不清穿山甲和犰狳。也许人们对于自然的直觉理解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毕竟不容易归类的物种总会让我们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看到,对一些实用价值更高的动物如鲸鱼,或者对某些在人们心目中将其放置很高地位的动物如狮子和大熊猫等,人们越来越熟悉它们,就会使它们在保护列表中位居前列。但不幸的是,萌萌可爱的动物似乎更能赢得现代人的心,而鳞甲类与爬行类动物在这方面可谓占尽劣势。
不过,谁又能说怪异就不是一种优势呢?除了对萌化人心的动物,我们对奇异的事物亦是着迷的,毕竟正是这些千奇百怪的生物在向我们展示这多彩又神妙的自然。也许我们应该向那些17世纪的旅行家与博物学家们学习了,像他们那样保持住对自身栖居的这个世界最纯粹与持续的好奇心。而穿山甲这种如同从神话中走出来的生物,也许正导引我们去保护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今天,穿山甲一直面临着被走私的风险。近年来,穿山甲在黑市中的身价不断蹿升:1千克穿山甲肉价值数百美元,1千克鳞片则价值数千美元。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在过去的十年中,有超过100万只穿山甲被非法贩运。在亚洲的传统医学里,穿山甲的鳞被用于治疗一些疾病,穿山甲肉也被认为是美味佳肴。自从亚洲穿山甲难觅踪影之后,盗猎者们的目光开始转向了非洲穿山甲。近年来,非洲地区的穿山甲非法交易数量及规模都在急剧增加。糟糕的是,西非和中非地区野味贸易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穿山甲的困境,再加上这些野味交易商迎合亚洲地区对于鳞甲的需求,使得整个穿山甲非法贸易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