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颐
面具在古代有多种功能,例如遮盖死者面部、在仪式中被作为神灵象征,以及賦予人们某种信念。面具是考古学家追溯历史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来解读7副古老面具。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玉面具
公元300年
该面具最初埋藏于墨西哥一座战神神庙主要出入口的地下。埋藏这副面具的古墨西哥人,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特奥蒂瓦坎这个更古老文明的崇敬。与另一个中美洲文明——玛雅文明同时期的特奥蒂瓦坎文明,始于公元前200年,于公元750年灭亡,时间跨度相当于从汉朝建立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特奥蒂瓦坎留下了巨大的城市建筑遗迹,其面积达11平方千米,多为民房与金字塔,人口规模为10万~20万,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城市之一。
该面具由密实的软玉制成,线条简洁明快,牙齿和眼睛等部位雕刻得十分生动,硕大的耳环表明该面具应该是仪式用具,但考虑到它夸张的重量,它应该不是用于佩戴,而是被摆放在仪式地,或作为陪葬物。除了软玉,特奥蒂瓦坎人还依靠发达的贸易网络,从中美洲其他地区获得多种多样的珍贵石材,用以制作石器。
古叙利亚埃米萨银面具公元50年
凭借其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地理优势,古叙利亚曾经是地中海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和商贸集散地。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及珠宝、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大马士革的刀具,以及君士坦丁堡的地毯和银器,都在古叙利亚的埃米萨(今天的霍姆斯市)进行贸易,然后经地中海水路运抵欧洲。当时的埃米萨王国通过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副银质面具出土于埃米萨的皇家大墓地,极有可能是为埃米萨皇帝专门打造的。
关于该面具的具体用途,有多种猜测。照理说,银质面具质地软,不适合在战场佩戴,因此该面具更有可能被用于仪式。但位于其眼部开口下方的三个开孔,很可能是为了增加佩戴者的视野,因此也有专家认为该面具应该是战争期间权贵佩戴的面具。塔施提克石膏面具
公元300年
这面独特的女性石膏面具制造于公元3世纪。塔施提克文明是南西伯利亚的早期铁器文明之一,是一个半游牧半耕种的文明。牧民饲养马、羊和牛,农民种黍、养鸡,山民则饲养驯鹿并用之于乘骑、狩猎。
塔施提克人认为,石膏面具既能永久保存死者的生前形象,也能防止死者化为恶鬼回到人间。该面具上的赭石(三氧化二铁矿物)颜料是中亚草原上许多部落常用的文身颜料。面具遮盖的是死者的颅骨。CT扫描结果显示,该面具下方的颅骨左侧有一处从眼窝延伸到耳的整齐裂缝,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工匠在制作面具时为了取出死者大脑而敲出的。
塔施提克人留下了丰富的定居点、堡垒和墓葬遗址。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质、铁质容器,以及各种金饰、战车及房屋的微缩模型。这些陪葬品不仅在制造工艺上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能从中看到其他文明的痕迹(例如古希腊人用于装葡萄酒或橄榄油的双耳瓶)。
契丹鎏金面具公元1025年
1986年,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一个辽代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副青铜鎏金面具。该面具属于契丹文明制品,其表情肃穆,像是正在长眠。该面具主人的身份被认为是一位死于11世纪初期的契丹公主。该墓陪葬品中还包括丝绸服饰、王冠、鎏金银靴和腰带等精美物件。
中国的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原理是用汞溶解金、银等金属,形成一种名为“汞齐”的汞和其他金属的合金。据考证,当时的契丹工匠先按照“金一汞六”的比例制成稀泥状的金汞齐,然后将金汞齐均匀涂抹在铜器表面。接下来,工匠用无烟炭慢烤铜器表面,使金汞齐中的汞完全蒸发,金就留在了铜器表面。最后,只需要对鎏金层进行抛光,就能得到金灿灿的鎏金器。阿兹特克绿松石人骨面具
公元1485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墨西哥展厅收藏着一副十分吸引眼球的面具。它以真人的颅骨为基础,上面覆盖鹿皮,鹿皮上用松脂贴着绿松石和煤精制成的马赛克,鼻腔内部的红色部分是一种红色贝壳,眼球的黑色虹膜和瞳孔是打磨后的黄铁矿石,白色的巩膜部分也是贝壳。
这副面具描绘的是南美洲阿兹特克文明中的“无常之神”。在许多文献中,此神常常被描述为黑身、黑脸、戴黄头带。该面具由真人颅骨制成,不便于佩戴,因此专家认为,它是被用在祭祀仪式上。
该面具上蓝绿色的绿松石是整个面具最吸引人的部分。阿兹特克人对绿松石有近乎疯狂的热爱,凡是祭祀用具或多或少都镶嵌了绿松石。绿松石是水合铜铝磷酸盐矿物,是一种次生矿物。酸性水渗入岩层时,会将岩体中的一部分磷酸根离子、铜离子和铝离子溶入流水中。当含有磷、铜和铝离子的水达到过饱和并流经岩石缝隙或空腔时,便会析出,形成水合铜铝磷酸盐晶体,也就是绿松石。
特林吉特人熊木面具公元1840
除了长屋、独木舟和白色图腾柱,面具也是生活在阿拉斯加东南部的特林吉特人的标志性文化元素。这副特林吉特面具上鑲嵌着贝壳的珍珠母(贝壳含有珍珠质的内层)、金属,并点缀了稀有且昂贵的蓝色和绿色染料。自然界中的蓝色染料相对较少,一般都是硫酸铜等铜的衍生矿物。但科学家发现,该面具的染料并不含铜一绿色染料由铁绿鳞石制成,蓝色染料由含水铁磷酸盐的矿物制成。
该面具制作于19世纪,虽然它看似人的形象,但其实混合了人和熊的特征。特林吉特人认为,自然界的神灵都是动物形态,例如熊是森林之神。当每年特林吉特人传统节日“冬季赠礼节”来临时,萨满巫师会戴上这种面具举行仪式。按照特林吉特人的习俗,工匠雕刻面具的过程不能被其他人看见,并且完成后的面具也只能置于户外,不能被带进屋子。美拉尼西亚仪式面具
公元1875年
由居住在今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古代美拉尼西亚人雕刻的这副面具,刻画的是自然界的神灵。该面具主体在人脸的基础上添加了类似野猪的獠牙,主体周围装饰着鸟、蛇等各种动物形象。该面具表面的非对称绘制图案体现出野性美,这种绘制手法被不少超现实主义画家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中。
该面具被美拉尼西亚人用于马朗格仪式。这种综合了荣誉和缅怀死者等感情的仪式,由大量舞蹈构成。一场完整的马朗格仪式需要断断续续进行数年,在仪式将要结束时,祭司会戴着这个面具,告知部落居民仪式期间的某些禁忌到此结束。
许多马朗格面具的底部还刻有石斑鱼。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美拉尼西亚人发现石斑鱼会在成长过程中变换性别。现代科学发现,石斑鱼在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次年一部分石斑鱼转为雄性,最终所有石斑鱼都变为雄性。
为什么面具让人感到神秘?古老的非洲大陆流传着一个关于面具起源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同冒险到远方取水,就取来一个葫芦,并在上面画了一张凶恶的脸。类似的面具起源假说很多,都难以考证。不过,从这些传说中能归纳出这些关键词:可怕、威严、神秘……面具之所以让人们产生这些感觉,是因为它遮挡了佩戴者的脸色,让人因缺少信息而感到不安。
其实,人们很在意别人的脸色和神情。例如,无论你再怎么假装开心,强装笑容,也很容易被别人看穿。借助计算机分析,科学家发现,当人开心展露笑容时,嘴角会缓慢提升,眼角会逐渐弯曲,而假笑者的肌肉运动则更快更突兀。我们大脑最外层的皮质能解读这种细微的变化,而面具则阻断了这个过程,这是面具让人感到神秘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