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一个人报名参加三个月后举行的半程马拉松,这三个月里他会做什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一只候鸟三个月后必须迁徙到南方过冬,这段时间它在做什么呢?
答案是:不停地吃。
所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到过候鸟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
另一个案例是那些需要冬眠的动物,比如狗熊。它们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再苏醒过来。令人惊讶的是,狗熊们醒来后立刻就能活蹦乱跳地出洞觅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一个人在床上躺三个月不动弹,肌肉肯定会大幅度萎缩,因为人类的肌肉是需要维持一定的刺激才能保持原样的。太空站的宇航员之所以每天都要锻炼身体,就是因为太空的失重环境不足以给肌肉足够的刺激,如果不锻炼的话,宇航员们回到地球后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
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原因是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用的是夏天的熊血,那么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用的是冬眠之中的熊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肌肉有保护作用。
迁徙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也和基因有关。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条件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立刻会有上百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奔波做好准备。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
人类肌肉没有这种功能,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的肌肉不干脆进化得永远保持强壮呢?答案在于肌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维持肌肉健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研究显示,休息状态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更是会成倍增加。考虑到肌肉组织平均要占到一个人体重的40%左右,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有20%都是为了维持肌肉健康而被消耗掉的,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自然选择不会允许我们浪费宝贵的能源去养活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肉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一个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动的人是吃不到足够多食物的,这时他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就会被当作食物储备消耗掉,帮助他渡过难关。
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現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
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
(彼岸花开摘自《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