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最早的中餐连锁品牌熊猫快餐(PandaExpress)已经开了五百家餐厅时,当兰州拉面在日本拥有了排长队的顾客群……从北京到巴西利亚,从伦敦到拉各斯,从纽约到新德里,全球各地不同类型的中国美食皆被关注,中国美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它虽然收获了“好吃”的评价,却似乎没取得与其声誉相匹配的地位。
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关注。诞生于中国、只讲中国美食的英文杂志TheCleaver Quarterly (以下简称为TCQ)是由 LillyChow、Jonathan White和Iain Shaw联手创办的,最初他们想通过这本独立刊物告诉全世界中国美食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对于无法前往中国吃到地道美食的大部分西方人来说, TCQ简直就是福音,不仅提供家附近的中国美食和中餐馆攻略,还详细介绍了饺子、面条、月饼、炒菜、蒸菜、冷盘、卤菜等各种中国美食的轶事趣闻和详细做法,放下杂志就可以大展身手。
作为创始人之一的Lilly Chow在谈到创刊初衷时说道:“在国外,很多中文菜单中都没有偏离宫保鸡丁、糖醋鸡块和香菇牛肉这一类菜品。关于中餐的文章也大都追随相同的趋势。其实关于中餐有太多可说,但是眼下都没有人在说,所以我们希望从不一样的视角为他们解读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味道。”于是,TCQ第一期便剑走偏锋,探索了如何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寻找到当地最好吃的中餐外卖、对比了家制和店售芝麻糊的优劣,甚至还探讨了困扰中国人多年的咸粽子和甜粽子的棘手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TCQ杂志之外,他们还出过一本书TheIllustrated Wok ,其被《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Tribune)评为“2017年度最好的十本烹饪书”之一。TCQ团队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40位大厨和烹饪书作者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写下一道和他们密切相关的中餐食谱,同时邀请了40位插画艺术家赋予艺术巧思,作品颇受好评。
如今, Lilly Chow已经回到美国生活,在她身边,大家对中餐的印象开始变得更加个性化。这样的改变源于几个原因:“其一是新移民的加入,让当地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其二是饮食文化的崛起让人们产生了追求正统美食的意愿;三是中国移民下一代的崛起,他们具有消费能力,口味也更加挑剔;四是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颜值高又有故事的美食越来越受到博主和普通人的喜爱,美好的中餐则符合了以上四条标准。”
在做TCQ的这些年,Lily Chow不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海外中餐厅,也看到了中餐在海外的变化。芝加哥的Fat Rice餐厅虽主打澳门菜,但也体现了葡萄牙美食对当地饮食习惯的影响。而在多伦多的Patois餐厅主打中国和加勒比地区的融合菜,单是一道加勒比传统的酸甜猪肉就能让人吃出中国客家菜的风味。客家菜之所以能漂洋过海,据说因为客家人是中国第一批移民加勒比地区的出海者,这场风潮不仅带去了客家淘金者,也带去了客家迷人的饮食文化。
中餐出海是一个很远的风口,也是一个遥远的蓝海。正如纽约的中餐品牌君子食堂的创始人之一赵勇所说,“我们就像巨大蓝海里的一条小鲸鱼,也是唯一的一条”。
TCQ中餐推薦君子食堂@纽约
君子食堂(Junzi Kitchen)从东北菜中获取灵感,食客在这里可以吃到各式盖饭、拌面、沙拉和春饼等。青椒牛肉饭虽是偏台式的做法,但是口味上结合了辣、香、微甜三种味道——嫩滑的牛肉、爽口的青椒,加上荸荠这一特别的食材,米饭则搭配外国人也喜欢的糙米。其他推荐菜还有柚子酱油鸡肉面、狮子头西红柿鸡蛋打卤面和红枣豆腐沙拉。junzi.kitchen
A. Wong@伦敦
Andrew Wong是一位曾经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工作的大厨,他擅长用现代的烹饪手法让古典菜肴重获新生。A.Wong主打轻食,分量不大,但菜式都经过了主厨精心改良。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比如广式点心、成都豆腐花、上海小笼包、北京烤鸭、红烧臭鳜鱼、和牛烧粟米、白灵菇扒鲍片、陕西肉夹馍等都深受食客的欢迎。awong.co.uk
Bao@利马
在国外,大家对于中国台湾地区的知名小吃刈包的接受度颇高,也许是因为刈包与汉堡的口感和配料相似。不仅在伦敦SOHO区有以卖刈包出名的BAO,在秘鲁首都利马,大厨Javier Miyasato把刈包带到了这里,并结合当地食材重新创作,你可以看到香菇和秘鲁酸橘汁腌鱼的完美融合。facebook.com/Bao-8681787466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