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祥林
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后,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明末清初长期主持西洋历局和钦天监工作,参与了历法改革、火炮制造、中俄谈判和地图测绘等活动,开启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等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变。
在这场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传教士介绍的欧洲地理学知识,虽然没有像火炮那样直接影响着明清之际的军事、政治形势,也没有像《泰西水法》那样改善着中国的农业水利技术,但它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让他们对传统的华夷观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中国士大夫一直把华夏文化视为天地之间最高的文明样式:“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华夏即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它们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一直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1300多年间,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进展十分缓慢,使“四海之内”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不断地强化为一种“虚幻环境”,这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些地图上,中国的区域位于地图的中心,而且面积很大,周边的国家则位置模糊,汪洋大海也被人为缩小。
利玛窦在绘制《山海舆地图》时,依据的蓝本是欧洲人绘的《万国舆图》,为了迎合中国士大夫的心理,他将福岛(即加纳利群岛)零度经纬线移到图幅中央,同时将中国移到图中部,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则分列在地图两旁。万历十三年(1585年),章潢编纂的《图书编》第二十九卷收有舆地山海全图和南北两半球图,应该是根据利玛窦的地图编制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重刻《山海舆地图》时,利玛窦根据原图和其他资料进行了考订,改正了旧图的错误,增加了各地风俗土产,使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并将其改名为《坤舆万国全图》。全图高七尺,宽三尺,分为六幅,成屏风状。次年,利玛窦再次译制新图,图名为《两仪玄览图》,与前一图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图幅略有增大。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对中国士大夫的思想造成极大的震动。这些地图虽然仍将中国绘在地图的中心,但图上画有五大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南极地方),中国只是五大洲的一小部分。虽然墨瓦蜡泥加洲之说是出于臆断,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产物——五大洲的概念,是第一次被介绍进中国。因此,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利玛窦的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将西方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16世纪中叶,欧洲已经使用平面投影法绘制地图了。在《山海舆地全图》上,就标注了与中方传统格地图不一样的经纬线:纬线为平行线,经线则是曲线。利玛窦还对经纬线的作用以及如何划分作了介绍。他指出,经纬线是应该每度都要画,这样可以把世界各国或各地的位置画在地图的对应位置上。东西向的纬线为平行线,表示地球的长度,以赤道为纬度的起算线,向上数至北极为北纬,共90度。南北向的经线为曲线,表示地球的宽,自福岛起算,绕地球一周为360度。利玛窦在图上标注的洲名、海名、地名等名词,如亚细亚、欧罗巴、地中海、尼罗河、罗马尼亚、罗马、古巴、加拿大、南北极、地球、大西洋等,至今仍在使用。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包含有中国的测绘成果,是16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冯应京在《两仪玄览图》序中说:“即如中国圣人之教,西土固未前闻,而其所传乾方先圣之书,吾亦未之前闻。乃兹交相发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東渐西被不爽耳。”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中,标有许多中国和亚洲的地名,这在利玛窦以前的西方世界地图中是不具备的。在这两幅的亚细亚洲中部,突出地标有“大明”“大明海”,又画有长江、黄河及黄河源星宿海,以及长城、女真、辽东奴儿干等。因此,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是当时较为完备的世界地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