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恩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使用熏香,从最初驱虫消毒的功效,到后来“燎沉香,消溽暑”的审美意境,熏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上乘享受。唐代有各式香器,其中金银香囊则为皇室贵族专用。
现已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共13件,今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1970年在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它与人们平常所佩的丝制香囊不同,此香囊呈圆球形,直径不到5厘米,上下半球间,以子母扣扣合而成;香囊内外分三层,外壁银制,通体镂空,栓有链钩(约7.5厘米);内层为一半圆金盂,用于放置燃烧的香料;中间则是一个用来固定金盂的同心圆机环,外环接球壁,内环接香盂。三者之间,以铆钉铆接,如今仍可自由转动,其精妙处在于:不论香囊怎么摇晃,内外机环都会随之转動,从而使金盂重心始终不变,其钵面永远与地面平行,里面的香料就不会倾洒,这便是近代用于航空、航海的陀螺仪技术。难以想象,早在一千多年前,如此先进的技术就已用在了香囊上,可见唐人是何等的聪慧与浪漫。
唐代在金银香囊的制作工艺上达到了鼎峰,金银的延展性便于人们錾刻与捶揲,这样制出的胎体,相比铸造工艺,更加轻薄。香囊上的纹样厚度不足两毫米,最细的地方厚度竟不足1毫米。正是这两种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得金银制作从青铜制作中真正独立出来。唐代的白银提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得益于从西亚、中亚传入的金属提炼法,而香囊的陀螺仪技术也经丝路传入了西域。
伴着漫漫黄沙与驼铃羁旅而来的,还有西域葡萄,之后便成为香囊上的精美纹样。在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唐代香囊的装饰早已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束缚,多采用动植物纹样,更加贴近世俗生活,其艺术表现也更加开放多元、富丽堂皇。正如葡萄花鸟纹样,就有五谷丰登、子孙兴旺的寓意。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流亡蜀中,六月十四日,为稳军心,杨贵妃于马嵬驿自缢。《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回长安后,难忘旧情,密令改葬故妃。当挖开旧冢时,却发现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上皇见到香囊后,十分凄惋,乃令人把故妃的图像画于别殿,朝夕视之。“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这段痴情爱恋一直流传于史书中,据今人研究,当时贵妃佩戴的那枚银香囊,应该就同此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一样。于是这段凄美的故事,就通过此香囊真实可辨。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谁曾想到,这枚小小香囊,见证了唐人的智慧和古丝路文明的共荣,更蕴藏着一段阴阳相隔、不可互述的动人情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