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凸凹
1911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夜,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之后,各地纷纷舞旗应和,噼里啪啦响起了推翻满清的起义枪声。四川(川渝)起义的第一枪是九月十五,在一个驿站的所在地响起的,这个驿站就是龙泉驿。
尽管移居龙泉驿23年了,但我知道龙泉驿,却是因为读了李劼人先生的非虚构小说《大波》。先生对四川首义的发生及发生前后的情状作了生动而细微的描写。先生不仅让我知道了龙泉驿站,还让我知道了成渝古驿道——我第一次听说时被称为“东大路”的成渝古驿道,就是《大波》告诉我的。东大路上的辛亥革命
非虚构小说《大波》里《重庆在反正前后》两章中,写了随东路卫戍部司令驻扎龙泉驿的夏之时如何打响第一枪,如何起义,起义后又如何在短时间内出任了蜀军都督府副都督。起义成功后,夏之时带着6个大排共三百多号人的队伍撤离龙泉驿,打着牵藤火把,在场东土地祠大黄桷树处集合出发,朝着远离省城成都赵尔丰的方向疾走,这样就走上了东大路。顺着东大路,过山泉铺、石桥井,到了简州。本欲经资州去自流井的夏之时,听说清廷大臣端方率领的湖北兵沿东大路西行已到了资州,就决议避之而走川北道。义军本欲绕乐至县城行,却在童家坝拦截了一邮差,拆开打了蜡印的邮袋看了密信后,便冒充省城援军拿下了乐至县城。因追兵逼近,到了安岳后,本欲去川北或川南的夏之时,阴差阳错地向东南去了重庆方向。队伍自驿道旁逸斜出,从潼南乘船顺涪江而下,经铜梁,在合川入嘉陵江达重庆。兵临城下时,队伍已达八百多人,加上非战斗人员,共有一千四百多人。十月初二日,队伍过浮图关,经通远门(西门)入了已被同盟会控制的重庆城。从龙泉驿到重庆,夏之时率起义军沿成渝古驿道和涪江走走停停,用时十七八天。
作为大城,成都、重庆是重要的,无论对西南,还是全国,也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它们都是重要的。因为这种重要,就使得这条把两城紧紧连接在一起的道路,也变得重要了起来。这条道路,现在不止一条了。在先,也就是老成渝路全线竣工通车的1933年以前,却只有一条,这条官马大道,叫“东大路”,也就是前边所谓的成渝古驿道。以东命名一条大路,顾名思义,命名的自是东出成都的一条宽广平坦的干道。成都命名为大路的干道有三条:北大路、东大路、中大路。但自从出成都北门通往万县的中大路于清雍正年间裁撤所有驿站后,就只有北大路、东大路两条了。
“扬一益二”,说的是盛唐时期,举国城邑之盛,数扬州第一,成都次之。成都在帝国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道以成都为原点命名太正常不过了——否则,对重庆而言,东大路实该叫西大路;对沔县、长安而言,北大路实该叫南大路。
流经成都的河流有二,岷江和沱江。走水路出川,顺二江漂至长江就可以了。由此可以得知,古时的成都,走陆路的话,去中原可走北大路往长安行;去江南,则可走东大路或中大路至长江边,然后寄舟而下。
不管怎么说,对于成都而言,对于出川进川而言,东大路都是无比重要的,恃宠而骄也不为过。
清末,一位叫傅樵村的人游走了一遍成渝古驿道,并把他走的里程和站点记在了《成都通览》一书中。他说他从成都东门(曾名东阊门、万春门、迎晖门)出发,五里到牛市口,再五里到沙河铺,再十里到黉门铺,再五里到大面铺,再十里到界牌铺,再十里到龙泉驿,再十五里到山泉铺,再十里到柳沟铺,再八里到茶店子,再七里到南山铺,再十五里到石盘铺……一路向东,止步于重庆府通远门,共记下了114個站点和里程。彼时,东大路路宽5—8尺,石板路面,途经地域有龙泉驿、简州、资阳、资州、内江、隆昌、荣昌、大足、永川、壁山、九龙坡,全程1071华里。端方殒命东大路
成渝古驿道全线早在汉代就成形了。《成都市交通志》载:“汉代,成都东出翻越龙泉山,经蜀郡辖县牛鞞(今简阳县)、资中通巴郡的道路已立为驿道。”
唐宋时,成渝间除了时称“东大路”的南道,又新开辟了一条经中江县大华乡、遂宁、合川到重庆的北道,亦立为驿道。北道兴起后,南道不再受宠。明代,南道复兴,北道退出驿的在编谱系,官家不再为它列支修缮、运转费用,任其自生自灭。
明朝朱家皇帝不仅喜欢建驿站还喜欢命名。除成都城外东南角锦江边建有水陆两用的锦官驿外,还在成都东门至重庆西门间沿途建有龙泉、阳安、南津、珠江、安仁、隆桥、峰高、东皋、来凤、白市、朝天共11个驿站。
变是正常的。因此,对于一条古道来说,在历史的搓揉中,不同时代的轨迹有所偏移,其地名有所出入,再正常不过。
常年奔波于东大路成渝段上的道上人,不仅善旱路徒行,亦善时下流行的大数据说事。他们说,从重庆府到成都府啊,须经过两门两关一岗一坳五驿三街子五镇九铺。又说“五驿五镇三街子七十二堂口”,一个堂口15里。每天脚程以七八十里计,全程须走半个来月。官方快递消息,每跑15里换一匹马,最快只要8小时。
其实,简阳石盘铺人氏傅樵村累死累活走了114个站点,也没能将东大路走完,因为他只走了东大路成渝段。他要走完东大路全程,就得在重庆府朝天驿宿一夜起来继续走,向东北方向走,经分水驿、万县,抵达巫山小桥驿,才算走完东大路全程。过巫山,一抬腿就踏入湖北境巴东县了。
辛亥年间,重庆府城防空虚让革命党轻易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端方率兵离城往省城“平叛”去了。端方从重庆府出发来成都的那一天,正好是夏之时在龙泉驿起义得手往重庆去的那一天,都是九月十五。只不过端方走的是南边的官马大道东大路,而夏之时走的是北边的东小路再水路。得到消息的端方本想在东大路上迎头痛击夏之时,却不曾想犯了错误,最终连自己的大臣命也搭在了东大路上。
起义成功后,夏之时带着6个大排共三百多号人的队伍撤离龙泉驿,打着牵藤火把,在场东土地祠大黄桷树处集合出发……得到消息的端方本想在东大路上迎头痛击夏之时,却不曾想犯了错误,最终连自己的大臣命也搭在了东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