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哨奇
2012年2月21日,故宫博物院网站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其中提到,在伦敦华莱士博物馆,藏有两盏精美酒杯,与故宫珍宝馆镇馆重器——金瓯永固杯极为相似。后经查证,确为此杯,再加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盏,史书中记载的4盏金瓯永固杯皆齐了。
清乾隆年间,一共打造了4件金瓯永固杯,最后一件是在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制成,也就是现今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这一盏。此杯以黄金铸就,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杯口一面书“金瓯永固”,一面书“乾隆年制”。杯体錾刻宝相花,其上镶嵌大小珍珠数十颗、红蓝宝石、粉色碧玺二十多块,可谓琳琅夺目;杯身点翠(即把翠鸟羽毛镶嵌在金银座上,历经漫长岁月仍鲜亮如初),两侧以夔龙为耳,其姿向上奔腾,夔龙头顶的宝相花内,各嵌珍珠一颗,寓示蒸蒸日上,当头有彩;金杯底部以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预兆皇宫“太平有象(祥)”。一眼看去,金杯璀璨夺目,浑然天成。
对于这盏金杯,乾隆帝可谓煞费苦心。在清“内务府活计档”中有详尽的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下令制作 “玉烛长调”蜡台和“金瓯永固”杯。乾隆帝对金杯的制作严格把关,在进行每道工序前,工匠们都要先精心画好图样呈览,经他本人批准后,才能承制。其间图样又再三修改,直到皇帝满意才能继续下一步骤。
为何乾隆帝会对这件金杯如此上心?这就得说说清代的“明窗开笔之典”。自雍正帝起,每年除夕子时,拈香行礼后,皇帝都要到养心殿的东暖阁举行“明窗开笔”的贺新春仪式:皇帝会往桌上的“金瓯永固”杯内注入屠苏酒,再亲自点燃“玉烛长调”烛台,用笔身镌刻“万年枝”、笔端镌刻“万年青”的玉管笔,先以朱毫,再以墨翰各书吉语,为天下祈福,迎接新年。皇帝书写的吉语要放入特制黄匣内封存,任何人不得拆看。
“金瓯”一词指酒杯,亦可指国土。如《南史·朱异传》中,梁武帝所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永固”一语双关,既可视为希望此杯完美無缺,代代相传,又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玉烛长调”则为四时合序,风调雨顺之意。在清代宫廷行乐图中,“金瓯永固”杯与“玉烛长调”烛台曾多次出现,皆为专人或皇子、皇孙所捧持。如此看来,金杯不仅是开笔仪式的御用器物,更成为统治者希望政权稳固、国祚绵长的象征。
乾隆帝生前一定想不到,自己精心督造出的4件金瓯永固杯,到了晚清随清室的飘摇,竟辗转流落到海内外三地,从此以后,只能千山万水,遥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