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渭河之源到东海之滨,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武陵山区,廊桥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除了“浙南闽北”“赣闽粤”“湘桂黔”三大主要的廊桥群之外,在我国大江南北,还分布着众多的廊桥。它们有的呈小规模聚集,更多的则如星星点灯般洒落在各地。或许不经意问,你就会与它们相遇,而它们,也在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古徽州的爱心桥江南水乡的诗意廊桥
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传统意义的江南水乡地带,分布着不少景观廊桥和亭桥,它们以石拱、石平桥为主,如苏州拙政园内的小飞虹廊桥、同里三亭桥、木渎朱家小廊桥等。杭州西湖上也点缀着不少亭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
江南亭桥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此桥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造,当时,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当地盐商出资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建成此桥。五亭桥如同出水莲花绽放在湖面,既具皇家的开阔大气。又透着江南的钟灵毓秀。
江南水乡廊桥群是实用形向景观型发展的典范,它们坐落在水网地带就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身在园林,又立即充满诗情画意。
徽州地区也散布着数量较多的廊桥。徽商兴盛400余年,富甲一方,他们的巨额财富常常用于购田置业、修祠堂、竖牌坊,同时也慷慨解囊,出资修桥铺路,古徽州地区至今仍有数十座廊桥幸存。徽州廊桥中有众多古典风雅的石拱廊桥,它们和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廊屋内充盈着葱郁的文气,牌匾林立,楹联密布,诗赋绕梁。
在徽州廊桥中,婺源县清华镇的彩虹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彩虹桥始建于南宋,出生于清华镇的僧人胡济祥眼见村里的木桥时常被洪水冲垮。于是立志为乡人募资建桥。历经三年艰辛地化缘,再经过四年建桥,一座长达140米的木平廊桥出现在乡民眼前。传说,在瓦匠盖上最后几片青瓦时,天空惊现一道灿烂的彩虹,胡济祥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将桥命名为“彩虹桥”。世世代代的乡民牢记胡济祥的功德,将胡济祥的牌位与治水英雄大禹王一同供奉在神龛中。主持建造廊桥的师傅胡永班的牌位也跻身其间,四时八节接受乡民的香火。此桥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汛期洪水的流向而确定桥墩的位置,从而造成了桥墩间距不等。虽然桥墩参差不齐,但在一百多米宽的溪面上并不觉得奇怪,反倒有了视觉上的新颖特别。走在木板桥上。那些上百年的桥板已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凹凸不平,桥板的缝隙处,流淌出一条碧绿的清华溪。当年,多少徽商通过彩虹桥回到徽州,他们以胡济祥为榜样,捐献银两。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桃花源中的天生桥饱经沧桑的合作化桥
“湘渝鄂”毗连地区的武陵山区,也分布有近百座廊桥。由于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四川、重庆的人口受到了空前损失,大量的湖南、湖北移民进入这一地区,他们带去了廊桥营造技术,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文化相融后,这一带的廊桥以木平廊桥为主,也不缺乏大型的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和多孔石拱廊桥。
五龙村地处渝东南边沿的武陵山腹地,位于武陵山土家族廊桥群中心地带。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對武陵山区有着诗意的描述,而这里的廊桥与桃花源一样烂漫,五龙村的天生桥就是如此。它背靠五龙山,横跨溪口河,周遭遍布葳蕤的树木和扶苏的竹影。天生桥是一座石墩双檐长廊式木结构平梁廊,长56米。宽7.5米,高8.5米,四墩五孔。桥首桥尾各建有一座威武的砖墙石门楼,门额上刻有“天生桥”三个古韵悠扬的大字。踏上天生桥的桥板,穿过长桥,就从浮华的外界走向了幽静的“桃花源”。
和“湘渝鄂”廊桥群一样,“甘陕川”毗连地区的廊桥也不显山露水,而且规模比铰小,但不缺乏精巧之作,如文县的合作化桥、文具的康庄桥、康县的龙凤桥、平武县的松桥等,其中文县的合作化桥尤为出众。这一带的廊桥简洁质朴,少有华丽的装饰。不禁让人觉得,这里才是中国廊桥最早的发祥地。
2009年5月初的一天午后,文具石坊乡村民冯志文带着我走进了村边一条羊肠小道,他走得飞快。一下子就把我甩在了身后,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白龙江一侧山岗,顺着冯志文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化桥出现在我眼前。冯志文告诉我:“这里北面有泥山、南面有张家山、东面有杨家山、西面有柳元山,群山围绕。通往阴平关只有走合作化桥一条路。”
阴平关自古扼守“陇蜀咽喉”,其险要程度堪与剑门关相媲。多少次朝代的兴亡更替与这座廊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合作化桥古称“阴平桥”,最早为铁链式吊桥,魏国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末被匪寇焚毁后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复建木桥,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玉垒关木桥,1949年12月。败退的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追击.将桥焚毁,1955年才按照古法重建。现在的合作化桥长46米,宽5米,高9米,是中国为数稀少的大型叠搭伸臂式木拱廊桥,也是“甘陕川”毗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廊桥之一。桥楼殿合灞陵撟世界海拔最高廊桥
把目光转向华北、西北、西南,你会欣喜地发现多座廊桥家族中的佼佼者,它们的存在让中国廊桥的版图进一步扩张。
在河北井陉县的苍岩山,从山脚向上仰望,70多米高的削壁之间飞越出一条15米长的单孔石拱廊桥,这就是著名的桥楼殿。
桥楼殿建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堪称现存石拱廊桥的始祖。它深深地扎根在褚红色的山峰里,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没有了廊桥的拉力。两侧山峰将会自然倾倒。桥楼殿其实是苍岩山福庆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金色琉璃和朱红色殿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一派流光异彩,形成“桥殿飞虹”的奇观,诗句“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楼飞”.就道出了古人无穷无尽的感慨。
桥楼殿桥集桥、楼、殿于—体,它以上达天庭的视觉感。凸显出宗教的神圣。桥楼殿巧夺天工。这种无与伦比的天才创造,堪称中国廊桥的绝品之作。关于古人究竟以怎样的鬼斧神工在高空中叠石为桥,营造空中楼阁,至今仍是—个谜。我们只知道,千百年来,大殿几经修缮或重建,而石拱桥从来没有整修过。
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渭源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这里也坐落着一座著名的廊桥——号称“渭水长虹”的灞陵桥。远望,灞陵桥的确如长虹卧波,丰满的弧度呈现出近乎完美的长虹画面。近看。灞陵桥桥身像极了一把红色的木梳。桥下的水流如同少女的长发,河水缓缓流动着,这把木梳似乎在不停地梳理着少女的秀发,两岸依依杨柳烘托出灞陵桥迷人的身姿,让人误以为身在江南。
灞陵桥出身非常高贵,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在进攻元将李思齐时,为了大军过河,在清源上建造了灞陵桥。清同治十年(1871),军机大臣左宗棠收复新疆,凯旋至灞陵桥时,挥毫泼墨写下了“南谷源长”四个大字。站在桥上,左宗棠看着脚下的清源河从源头南谷流淌而来,聚成千里渭河,汇入浩浩荡荡的黄河,可谓源远流长。左宗棠点明了渭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也坚信古老的中华帝国必将复兴。民国八年(1919),乡绅白玉端、徐立朝出资重建被洪水冲毁的灞陵桥,由陇西木工名师莫如珍主墨,仿照兰州雷坛河楃桥,建成纯木结构伸臂曲拱形廊桥,南北走向长44.5米,宽4.8米。高15.4米,跨度29.4米。值得一提的是,桥上至今还保留着蒋介石、林森、孙科、何应钦、杨虎城等名人的题字匾牌和书写的楹联,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名人赞颂这座廊桥.至今说辞不一。
从黄土高原来到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廊桥——琉璃桥引得了我的注意。
“花雨随渡任溯洄,藏江东下亦萦回。琉璃桥下琉璃水,曾为将军洗马来。”
清代诗人孙士毅经过数月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世界屋脊上的拉萨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藏式风格的廊桥,也就是他在诗中所写的琉璃桥。据说,琉璃桥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传说松赞干布为解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愁,筑起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琉璃桥,文成公主时常伫立在桥上眺望遥不可及的长安。
我在拉萨市内找到琉璃桥时,琉璃水已从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桥的周边被各类建筑包围,小桥流水的景致早已不在。廊桥尽头,满目所及都是女性用品商店,穿着时髦的藏族和汉族女子进进出出,挑选着物品。我站在桥头。几个长相俊俏的女子从店里出来,穿过琉璃桥,从我身边走过,那高跟鞋的噔噔声渐行渐远,一千多年的时光仿佛随之溜走。后记:
千百年来,先民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进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搭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廊桥。激流险峰可以阻隔通道,却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公路普及,廊桥的交通功能急剧下降,并逐渐走向衰落。原本连成带状的廊桥缩小成块状或点状,有的成为旅游区的宠儿,有的倔强地挺立在街巷,有的犹如遗世绝立的隐士,有的满目疮痍.甚至即将销声匿迹,让人嘘唏不已。
在写下这篇文章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江西,在会昌县西江镇黄雷村的荒郊野外,偶遇了一座不知名的廊桥,或许,它就是如今一些廊桥正在面临的境遇。这座单孔石拱廊桥非常袖珍,桥屋破败不堪,屋顶摇摇欲坠,瓦片碎了一地,仿佛一阵狂风就可以将廊柱折断。站在桥上,透过缠满青藤的窗格。还能看到上游的观音庙,那里香火依旧旺盛。即使人迹罕至,但桥上的野草丛中仍见香火的痕迹,当地老者在祭拜观音庙的同时。不忘为这座古老的廊桥插上几柱清香,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祭祀这座即将消逝的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