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环球人文地理

保玉则的守护者

保玉则的守护者

伊阳

同行者的脸上焕发出难以抑制的欣喜,她激动地告诉扎西桑俄,这种鸟名叫“藏鹀”,已有100多年未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了!

由于死牦牛减少,高山兀鹫食物匮乏、数量骤减,在扎西桑俄的努力下,牧民们答应将部分死牦牛留给高山兀鹫做食物。

扎西桑俄和同伴决定成立保护协会时,遭到僧人们的反对,他们无法理解喇嘛不在寺院中念经、修行的行为。但扎西桑俄说:“做环保就是我的修行。”

“扎西”在藏语里意为“吉祥”,“扎西桑俄”就是“很吉祥”的意思。

扎西桑俄,是一名爱鸟和护鸟者,1970年出生于青海果洛州年保玉则山下的一个牧场。他从13岁开始观鸟,17岁画鸟,如今几乎走遍了整个藏区,画过中国大半的鸟。

有人将扎西桑俄称作“观鸟喇嘛”或“鸟语者”,他自己也说:“我有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鸟转世的,别的什么在我脑海里都是一团模糊的形象,只有鸟,我看过就能记得它的羽毛颜色、身体形态,非常清楚。”

2005年,机缘巧合之下,扎西桑俄与深圳观鸟协会会长董江天,在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发现了已消失一个世纪的神秘鸟类——藏鹀,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藏鹀的研究和保护中,写出了全世界第一篇关于藏鹀的论文。两年后,他创办了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号召藏族人民一起保护动植物和自然生态。而后,他又拿起摄像机,记录高山兀鹫严峻的生存现状。从爱鸟、观鸟、画鸟到护鸟,扎西桑俄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但他的步伐还没有停止……

年保玉则神鸟:藏鹀引发全球轰动的研究

扎西桑俄从小就对鸟有一种特别的喜爱。13岁时,扎西桑俄被父亲送到白玉达唐寺学习,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跑到寺庙后山去观鸟。17岁,扎西桑俄在纸上画下了第一只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管是在课本上、石头上、衣服上还是在雪地里,他都在着迷地画鸟。

两年后,扎西桑俄独自离开了达唐寺,来到四川阿坝的查理寺,查理寺周边有茂密的森林,扎西桑俄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鸟类,他用了3年时间把查理寺周边的鸟类观察完后,又来到甘肃的拉卜楞寺,学习了两年,此后又前往甘孜州和拉萨,常年走在川藏地区。

25岁那年,扎西桑俄回到家乡,考取了达唐寺的格西学位,成为堪布(博士),在寺院做了几个月老师后,他再度离开寺院,依旧行走在山川草木间,自由地观鸟。

2003年,他在拉萨的一家旅馆中遇见了董江天,基于对鸟类的共同喜爱,两人初次相见便相谈甚欢。扎西桑俄向董江天描述自己的家乡,告诉她哪里的鸟最多,并向她展示自己多年来的观鸟笔记和画的鸟图。看着精美的绘图,董江天对眼前这个喇嘛刮目相看,扎西桑俄没有高端的机器和设备,他仅凭肉眼观察,把鸟的样子记在脑海里,再回家画出来,这完全源于他对鸟类发自内心的喜爱。

3年后,董江天来到白玉乡,机缘巧合之下,她与扎西桑俄再次在同一家旅館相遇。于是两人结伴观鸟,通常他们分别爬上一个山头静静地观鸟,结束后再交流观鸟的收获。

一天傍晚,在达唐寺的后山,他们在灌木丛中看到了一只鸟,扎西桑俄以前偶尔看见过这种鸟,便不以为奇,但是当另一只雄鸟出现时,董江天的脸上焕发出难以抑制的欣喜,她激动地告诉扎西桑俄,这种鸟名叫藏鹀,已有100多年未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了!

藏鹀是中国特有的鸟类,数量十分稀少,名列《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藏鹀也被藏民称为“天珠鸟”,传说天珠是山神赐给人间的消灾宝器,足见藏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于藏鹀的分布区域非常狭小,加上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3500~4700米的高山上,因此极少被人发现。

1900年,藏鹀被首次发现,到上世纪90年代,仅有不足10次的目击记录,它们多在石渠和囊谦县之间活动,此后许多科考者专门考察藏鹀的栖息地,希望能寻觅到它们神秘的踪迹,但都无功而返。许多人也只能在“中国鸟”邮票上见到它们的身影,因此对中国观鸟界来说,此次发现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原来藏鹀的另一个栖息地就是扎西桑俄的家乡白玉乡!

扎西桑俄没有想到这种小鸟竟然牵动了众多观鸟者的心。在董江天的建议下,从2008年开始,他便与达唐寺的同学果洛周杰潜心观察起藏鹀来,同时研究保护藏鹀的方法,其间,他们也受到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的帮助。

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发现,每到藏鹀的繁殖季节,獾便会偷偷潜伏到藏鹀的窝旁偷吃鸟蛋,这对藏鹀的繁衍极为不利。獾的嗅觉很灵敏,如果它们嗅到人的汗味,就不敢靠近,于是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就在藏鹀的窝旁放上人穿过的衣服。不过,几天后衣服上的汗味散去,獾便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只得日夜守护在藏鹀窝旁,避免獾突袭,直到幼鸟破壳而出。

“这是一支由僧人组成的团队,他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相当投入,”董江天说,“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力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专业机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扎西桑俄等人完整地记录了藏鹀从筑巢、产卵、孵化到迁徙的全过程,他们在一个山谷里专门建立了藏鹀保护区。如今,扎西桑俄只要听听草坡上鸟儿的鸣叫声,就能判断这片草坡上是否有藏鹀。

2009年,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写了一篇《藏鹀的自然历史、威胁和保护》发表在《动物学杂志》上,这是全世界第一篇关于藏鹀的论文,一经发表便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现在,藏鹀已经成为藏民认可的年保玉则神鸟,安然生活在保护区内。

保护高山兀鹫摄制纪录片,喂食死牦牛

扎西桑俄关注的另一种鸟是高山兀鹫,这是一种大型猛禽,它们虽然以腐肉为食,看似凶猛,却从来不杀活物,性格十分温和,扎西桑俄称赞它们是“最好的鸟”。他说:“高山兀鹫在古诗和书中被多次提到,它们是一种和我们的文化传统联系得最紧密的鸟,在藏族人的眼里,如果没有高山兀鹫,我们会觉得蓝天空空荡荡的。”

早年,由于印度信徒不吃牛肉,所以印度是高山兀鹫最多的地方。后来印度人使用有毒的兽药来对付猛兽,其他动物和牲畜误食后,体内会贮存毒素,高山兀鹫食用了这些有毒的尸体便纷纷死亡,一度濒临灭绝,如今,青藏高原成为高山兀鹫最多的地方。

不过,近些年来,高山兀鹫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在过去,高原上冻死、饿死的牦牛等牲畜都会被扔掉,牧民将它们的尸体留在牧场上,给高山兀鹫做食物,满足了高山兀鹫的基本生活。

好景不长,渐渐地,很多人来到青藏高原收购死牦牛,将其运往城市。一头死牦牛能卖几百块钱,于是牧民看到了好处,便把死牦牛全部卖出,加上天葬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高山兀鹫的食物匮乏,数量也随之骤减。

扎西桑俄仰望着天空中飞翔的高山兀鹫说:“以前我观测到的高山兀鹫每次飞回巢穴的时候,喉咙都是鼓鼓地塞满了食物,现在却经常都是瘪瘪的,有时小鸟饿得厉害,母鸟也只能喂给它们一些口水了。”

为了展现高山兀鹫严峻的生存现状,扎西桑俄和同伴拍摄了一部名为《我的高山兀鹫》的纪录片。他说:“这是我们一直想说的故事,高山兀鹫是不是真的要走向灭亡?所以我们拿起DV,用自己的影像语言,来寻找我们的答案。”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扎西桑俄和同伴观察高山兀鹫的过程,无论是在芳草萋萋的春夏季,还是草场一派枯黄的秋季,或者大雪纷飞的冬季,他们都攀爬在陡峭的山崖之间,由于山巅空气稀薄,他们经常累得气喘吁吁。有时在半山腰遇到极难通过的险路,扎西桑俄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我要死在这儿了。”

为了观察到崖洞里高山兀鹫的巢穴,他们只得一人拉住绳索,另一人将绳子捆绑在腰间,小心翼翼地从高处下到半空,这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扎西桑俄沉重地说:“4年前,我来过这里,在悬崖上发现的兀鹫窝中都有蛋,这次来只发现4个窝里有蛋。”

后来,扎西桑俄把这部纪录片给乡村里的牧民看,善良的藏族人民看完后,觉得高山兀鹫很可怜,于是有些牧民答应扎西桑俄,如果家里死了10头牦牛,会把2头留给高山兀鹫做食物。扎西桑俄很感动,为此,他放生了自家养殖的100多头牦牛,他的姐姐也跟他一起,去给正在孵化幼鸟的高山兀鹫喂食。

当有人给高山兀鹫留下死牦牛,扎西桑俄和同伴又充当起搬运工的角色。他们用绳子将死牦牛拖运到山上,一头成年牦牛至少也有500多斤重,他们往往要两人合力,才能拖动一头牦牛的尸体,十分艰辛。到了山上,他们还要将牦牛分割成几个部分,散布在高山兀鹫的巢穴前或山间各处,而这一举动竟也坚持了近十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翱翔在湛藍天空中的高山兀鹫数量正在增加……

成立保护协会守护年保玉则

2007年,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决定成立“年保玉则环境保护协会”。但这一举动起初遭到寺庙和僧人的反对,他们无法理解喇嘛不在寺院中念经、修行的行为。但扎西桑俄坚定地说:“做环保就是我的修行。”两人将外界的压力抛诸脑后,全心专注于协会的活动。

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是协会的创始人,也是最初的两名成员,如今,协会成员已经增加至六十多名,其中大部分人是牧民,另一部分人群则是当初持反对态度的喇嘛,实际上,受过教育的僧人和堪布,见证了协会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后,都成了最容易理解并支持协会的人。

协会成立初期,一位98岁的高僧托人给扎西桑俄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我出生在年保玉则山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山是什么样子。白雪、湖泊、各种花、各种动物,真的很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这座神山跟我一样变老了,现在变成了这样,我很难过。我这一辈子快要结束了,但是我下辈子还是会做人,我先来给下辈子报名。”这让扎西桑俄颇为感动。

每一年,扎西桑俄在野外工作的时间都占了绝大多数,他已经记不清他翻越过多少座山。每年8月,协会成员都要定期去年保玉则,收集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资料,扎西桑俄觉得,协会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一切,但至少可以把现有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考察路上,饥饿、寒冷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当夜幕降临,找不到牧民家借宿时,协会成员则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有时候,扎西桑俄一个人在杳无人烟的山上过夜,好几次遇到狼,但神奇的是,狼并没有伤害他。

除了保护动植物,扎西桑俄还号召当地的牧民捡拾垃圾,保护年保玉则的一山一水,已初有成效,年保玉则的自然生态正在恢复。扎西桑俄认为,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中,只有享受的权利,不能破坏,如果破坏了就要负责任,绝不能一走了之。他说:“地球是我的母亲,就算明天地球要爆炸了,但今天还要保护,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做破坏,但我一个人肯定会做保护的……”

同时,扎西桑俄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身边的人,董江天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和扎西桑俄一起走在路上,在扎西桑俄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事情需要那么烦恼,只要最根本的那一点是好的,就去做。一旦目标非常单纯,所有的障碍都可以排除。她说:“扎西在我的心目中,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智慧。”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378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