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阿璃
1973年,中国浙江发生了一件大事:余姚县罗江公社渡头村在建排涝站时,工人们挖到了混有陶罐、石头、瓦片甚至骨头的泥土。考古队闻讯赶来对此地进行发掘,于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从此,世界记住了这个村庄遗址的名字——“河姆渡”。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1997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层T231号出土了一件艺术瑰宝——木胎朱漆碗。人们不禁疑惑,六七千年前的朱漆碗为何得以保存至今?经过专家们多方考察,揭开了这个谜题。原来河姆渡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和地质环境,得益于这样的天然条件,才让包括朱漆碗在内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木质器具保存了下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的碗壁较厚,显得较为笨拙;碗腹有几条较深的弧线,呈椭圆瓜棱形;碗口略微内收,碗底则比较高且略外撇;碗的表面呈现出朱红色,略带光泽,造型古朴、美观;而口部的残缺体现了历经岁月的沧桑;出土时,碗表面上那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剥落得很严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对这层朱红色涂料进行化学方法鉴定与光谱分析后,专家们确定这层朱红色涂料为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将天然生漆用于生活器具的表面装饰了。
由此可見,漆器的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漆器就深受贵族的喜爱;到了秦汉时期,漆器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汉墓出土的漆器,件件精美绝伦,且品种、数量繁多,生产地域广泛,这些精美的漆器,是汉代宫廷中达官显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在魏晋以及魏晋以后的所有墓葬中,就鲜少看见漆器的身影了,至此,漆器开始走向衰落,但原因至今未能揭晓。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姆渡朱漆碗的出土,表明中国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另外,处于这个时期的河姆渡人在木器制作工艺上也颇有建树,他们制作的木器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建筑等方面,而朱漆碗是漆与木器的完美结合,造型独特,展现出先民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天赋。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质漆器碗,是考古学者研究中国漆器史的重要依据,在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河姆渡出土朱漆碗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名列其中,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