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忠
周家大院的构造为三厅三井,前厅接待客人,后堂住内眷。房屋为杉木结构,窗楼隔扇、门额照壁上还雕刻着花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
“灵官”手执钢鞭,口中念念有词,忽地断喝一声,钢鞭往台下一指,几个青面獠牙的“鬼魅”便挥着刀叉、铁链、铜锤冲下舞台……
每年中元节,周边群众都会赶来浦市,自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抬黑龙”、赏目连、探非遗、祈福祉等,以此悼念先辈、祈求平安。
從黔南高深莫测的云雾之中,滔滔的沅水奔腾而下,时而顺直,时而弯曲,一路恣意流淌。但在这条河的中段,河水却收敛起原来的野性,变得异常和缓、宽阔、平静,使得一座依水而建的古镇——浦市,也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沅水中游西岸的浦市,位于辰溪和泸溪之间的一个河谷盆地中,是湘西泸溪县的第一大镇。由于浦市地处要冲,周边崇山峻岭环抱,自宋元至明清时代,这里便成为物资聚散之地和商贾云集之所。有古籍记载:“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湘西盛产的木材、桐油、朱砂、白蜡、铁矿等物资,都从这里发往外地;而棉花、布匹、食盐、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又从这里发散至湘西各地。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财物聚敛的背景下,浦市的繁华可以想见。
“湘西四大古镇”之首探访百年老宅周家大院
明清时,在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陆续修建了3条商贸街道、45条巷弄、20多个货运码头、90多家作坊、72座寺庙祠观,以及万寿宫、十三省会馆等十数家商会建筑。如今的浦市,在满是红砖楼房的现代建筑中,沿河一带还保留着两条老街和数十座明清古院落,行走在老街幽巷,看当地人从容淡定的神态,感觉时针都放慢了脚步。这两年,当地政府恢复原有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古码头,将老街上的古建筑修旧如旧,已初见成效。
浦市沿河至南向北是两条老街——中正街和太平街,长不过2000米,宽可以过一辆小车。街两边满是老店铺,店铺中商品琳琅满目。老街右边,有一间茶馆,漆黑的门楼里,错落地安放了几张桌子,桌边坐满了老人,或喝茶,或嗑瓜子,或玩雀牌,好一份从容淡定。如果你有闲,就可以在茶馆坐上一天。
过去,浦市的繁华造就了许多富商名流,因此,一批豪宅大院拔地而起,各条巷弄也因当地的大户人家而得名,如余家弄、李家巷等等。目前,浦市老街还保留着二十余座老院子,但据考证,过去浦市仅“三井三厅”的宅院就有124座之多,这些建筑的历史都长达几百年。庞大的建筑群,集中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游玩间,忽然听到远处飘来一阵曲调。顺着曲声走进余家弄,发现曲调的源头在周家大院。宅院里有两人,女主人正在吃早饭,男主人唱戏很投入。仔细一看,男主人是一个盲人,腿略带残疾。待他一曲唱毕,我就主动和他攀谈起来。男主人叫周晓勇,他说大院是祖上传下来的,两百多年前,其祖上周洪椿从江西到浦市经商,开了一家“周荣顺绸布庄”,发家以后修建了占地十余亩的周家大院。
我在院内仔细参观,发现这座大院的构造为三厅三井,前厅接待客人,后堂住内眷,中门一般不开。房屋为上好的杉木结构,窗楼隔扇、门额照壁上,还雕刻着花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又因饰以桐油而显得古朴。前厅横梁扎着红绸,窗楼隔扇、门额照壁上贴着大红喜字,好一派喜庆的气氛——原来,主人的闺女于去年十月出嫁了,现在只有他们两口子留守,每到春节清明,周家数十位亲友从各地赶来团聚。周家大院的左侧厢房中,还有一间祭祖堂,供奉着周家十代先祖的牌位。
走出老街,站在浦市的大堤上远眺,再也不见当年舟楫蚁拥、商贩鳞集的场景,只剩下宁静——由于水运的式微,公路和铁路的兴起,使浦市渐渐失去了枢纽地位,虽然小镇逐渐衰落,却无意中完好地保留了过去的传统、质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湘西四大古镇”之首。
“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无声落寞的辰河高腔
湘西泸溪县的浦市、白沙一带,每逢节日,或是遇上婚嫁、祝寿,人们便会从县里请来辰河高腔剧团唱上一番。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湘西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写过一篇《沪溪·浦市·箱子岩》,文中写到:“浦市人欢喜戏,且懂戏。二八月农事起始或结束时,乡下人需要酬谢土地,同时也需要公众娱乐。因此常常有头行人出面倒敛钱集份子,邀请大木傀儡戏班子来演戏。这种戏班子角色既整齐,行头又美好,以浦市地方的最著名。”
浦市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而为人们所喜,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毗邻的贵州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市。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戏剧演出中,较早地实现了观众和演员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在浦市,我观赏了一个剧团表演的辰河高腔——“目连戏”。目连戏讲述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演出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作为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目连戏不仅内涵博大精深,而且诡秘怪异,集天上、地上、阴间、佛、道、儒、人、神、鬼和巫傩祭祀等于一戏,这在戏剧中是绝无仅有的。
演出目连戏的泸溪辰河高腔剧团也曾辉煌一时。1998年10月,剧团赴法国巴黎和西班牙巴塞罗那演出,一个月演了20场,场场爆满。剧团获得了巨大成功,辰河高腔也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
每次剧团演出前,要举办重要仪式——“开台”。只见台上放着鸡、酒等祭祀用品,一位“灵官”燃香点烛、烧纸钱,手执钢鞭,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杀鸡,鸡血点洒于舞台四方。他忽地断喝一声,将碗摔得粉碎,钢鞭往台下一指,几个青面獠牙的“鬼魅”便挥着刀叉、铁链、铜锤冲下舞台,从急忙躲避的观众中穿过,将角落里预先用茅草扎好的“茅人”挑叉至台前,用符镇住,演出方才开始。
尽管辰河高腔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这个戏曲文化衰落的年代,辰河高腔还是无声地落寞了。2014年,国家认定的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向荣老人去世,此前,他曾感叹自己已经有两年没进县城的排练厅排戏了。
过去的“目连救母”总共有48本,要是唱完得花上七七四十九天。可如今看戏的人少,演出内容被压缩成了80分钟的“精华版”,这与老人记忆中的感觉相去甚远。但经费紧张,人才匮乏,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种种问题,都是辰河高腔需要迈过的坎,剧目精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传承素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那些仍然坚守辰河高腔的人,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中元节“抬黑龙”祭礼浦市独特的“鬼节”
去年到浦市,正巧赶上中元节的祈福活动。浦市中元节,是当地群众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瀘溪县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这个时候,泸溪、吉首、辰溪、沅陵、麻阳等县市的群众都会赶来浦市,并自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抬黑龙”、赏目连、探非遗、祈福祉等,以此悼念先辈、祈求平安。
中元节这天,“抬黑龙”祭礼拉开了活动的帷幕,来自十里八乡的民众用若干对大锣开道,近百人抬着几十个历史人物造型,全身彩妆的童男骑着马、提着香炉,后面跟着乐队和“抬黑龙”坐像的队伍,数十个舞草把龙的人紧随其后。祭礼的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沿途人们纷纷烧香烛迎送,最后共同祭拜黑龙,祈求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浦市,关于“抬黑龙”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南霁云将军;另一说是为纪念沐英——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义子,他死后被封为“护国黔王”,民间传说沐英是黑龙化身。沐英当年曾带兵经过浦市,将士对民众秋毫无犯,买卖公平,所以当地人对他十分敬重,在他死后立庙祭祀,就是现在的黔王庙。
在浦市,地方文化素来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有属于原始文化的“盘瓠传说”、“苗族椎牛祭”;有属于农耕文明的“苗族跳香”、“三月三”、“团圆鼓舞”以及众多的民间手工技艺;还有属于近代文明的浦市商贸习俗,凡此种种,都充分展现了浦市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两次探访浦市的经历,让我想起了网上旅人所写的一段话:“浦市就是一杯米酒,初来乍到,很难为之所动。但若长居,必会醉倒、醉透,醉得你就像踏着了前世的烟尘。”其中的滋味,让我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