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环球人文地理

江西古竹村

江西古竹村

宋卫华

每座刘氏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壁上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

古竹村人才辈出,共出5位进士、13位举人、21位贡元、1位武状元,秀才不胜枚举。其职位上至尚书、大夫,下至知县、县丞,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请关老爷看戏”时,迎神队伍一路上鸣锣开道,旌旗招展,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依仗一应俱全,声势浩大。

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的古竹村,始建于南宋初期(公元1150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孟三为躲避战乱,由福建三明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古时,古竹村号称“一出南门第一堡”。古代赣闽官道贯通于此,加上当地崇尚读书,因而历来不乏经商、从政者,所以村庄繁荣兴旺,古建筑众多——气势恢宏的古祠堂、饱经风霜的旧书院、错落有致的古民居、造型精致的古戏台……它们虽然历经沧桑,容颜古旧,却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不少看似破旧的民居,却出人意料地保留着许多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物:匾额、石雕、木雕、砖雕、照擘、藻井……进入古竹村,厚重的文史古风便扑面而来。

刘氏祠堂记录千年历史五方取水的“鸳鸯井”

从古至今,中国人尤其注重家族关系,而古竹村便是由家族发展而来的村落,所以除了嫁来的女性,全村只有3个姓氏——刘姓、叶姓和饶姓,其中,刘姓人家占了全村人口的八成。刘氏家族在村中的势力根深蒂固,家族中许多珍贵的古祠堂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清初所建的“刘炳炎公祠”。

刘炳炎,字千四,曾任吉州府推官。刘炳炎公祠是刘氏家族的总祠,占地1000多平方米,地处村庄中心,粉墙灰瓦,高大气派,横贯一体。祠堂分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全都用卯榫(不用钉子的建筑结构)建成。祠堂内的檐壁上,点缀着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外檐四角翘耸,祠堂前有古井、苍松、银杏以及外廊,而外廊的左右还有两座雄伟的大坊门。

在古竹村,除了总祠,还有堂祠、分祠、房祠,系刘炳炎子嗣所建,分布在总祠堂周边,结构布局大抵与总祠相近,清一色卯榫建筑,青门灰瓦、高门重檐。最令人注目的是,每座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上都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可见刘氏家族秉承了明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正是有了这股遗风,古竹村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遥望青山,迎看碧塘,村中每户门前都有池塘与排水沟,这和古老的风水息息相关。古人信奉水能“荫养地脉”,而住户中的天井可使四水合一,所以村庄始建之时,刘氏族人便请风水先生观水而合阴阳八卦,在村中挖掘100口水塘,寄托“通财路”之望。行之将累,在一口古井取一瓢清水饮下,井水甘甜,让人回味。好奇之下,四处打听,才知道这样的古井在古竹村有5口,被唤作“鸳鸯井”。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各有千秋,以东、西、南、北、中为五方来开凿取水。村民们相信饮井中水,可滋润平和,延年益寿。

古村虽好,但随着时代发展,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来。村中人口大量外迁,只剩下300余户、1000多人,常住人口甚至不足400人。尽管古竹村显得有些落寞,但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庄园式的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充满魅力的画卷,洋溢着一种历史情怀,虽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却依然神采奕奕,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世人讲述着古村悠久的人文风貌和历史的变迁。

源远流长的儒家风范“一宫一寺”和古戏台

古竹村南面,有一间“黄泥书院”,建于南宋时期,由刘氏先人组织修建。刘氏祖先以“科第人文、贤哲显贵”为训,聘请先生,传道授业,虽经历朝更替,却从未停办过。直至科举制度废除,黄泥书院才衰落、颓废下来。

书院衰落,随之而起的是私塾和学堂。在村中,一旧学堂的门檐上,仍保存着“天道酬勤”“积厚流光”等条额。在这种家风的倡导和儒风的熏陶下,古竹村人才辈出,先后共出了5位进士、13位举人、21位贡元、1位武状元,秀才更是不胜枚举。据统计,古竹村历年来在朝为官的便有近百位,职位上至尚书、大夫,下至知县、县丞,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古村中流行佛、道、儒三教,其中儒教虽然更为兴盛,但佛、道仍有“一宫一寺”得以留存。宫为“三帝宫”,建在村西坡地上,距村子中心300米,占地近200平方米,前有溪流,后有护峰,古樟荫蔽,鸟语花香。宫内供奉着关公、土地公、钟馗3座神像,常有香客来此祭拜。而寺叫“万龙古寺”,建在村后的笔架山顶,村庙虽小,但里面却供奉了弥勒、观音、罗汉等二十多座佛像。在古寺周围,依山修建了近千米城墙,城墙东、南、西三方开有三个隘口,每个宽不过一米,登高俯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每逢黄道吉日,村民们都会到古寺敬奉,祈佑风调雨顺、安乐太平。

在黄泥书院附近,还有一座明代戏台——“半入云”,“半入云”出自杜甫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此有一语双关之意,既言歌声响彻云霄,又言戏台高耸入云。“半入云”造型美观、做工精巧:戏台上的藻井有彩绘的八仙图像,裙带飘飘,仿佛从天边驾云而来;戏台正前方悬挂一横匾,草书“半入云”三字,用笔非常讲究,分别用一、二、三笔表现出来;戏台正中横匾上,有行书“神人以和”四字,出自《尚书》,意为神和人通过戏曲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戏台两侧的柱子则书写着对联“古调独弹论伦无患,竹声虽溢神人以合”,上下聯首嵌“古竹”二字,颇见巧思。

据村里老人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开始,村里和外地的戏班都要演上十天半月,遇上谁家结婚生子,都会请戏班演上一台,以示庆贺。

“请关老爷看戏”别开生面的乡村聚会

农历五月十三,是传说中的雨节,俗话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下雨预示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而在这一天,也是村民们崇敬的关老爷“单刀赴会”的日子。关公要磨刀,磨刀要用水,所以这一天必定下雨,伴上轰轰的雷声,好似关老爷磨刀“霍霍”之声。

在稠密的雨幕之中,香客们开始陆续到三帝宫祭拜关老爷,祭拜完后,便会举行古竹村的传统民俗活动——“请关老爷看戏”。而如何去“请”,则颇有讲究:首先,村中长老要跌信茭(一正一反为过)择吉时;选好时辰后,扮演王母的村民将率“八仙”前往三帝宫“探神”,请关老爷的真身仙魂降临“肉身”(即塑像);“探神”之后,关老爷就会被搬出正宫,请上神轿;最后,由选定的村民抬着“肉身”绕村一周,让关老爷巡遍村内每一条巷道;迎神队伍一路鸣锣开道,旌旗招展,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依仗一应俱全,声势浩大,吸人眼球,慢慢地在欢腾的喜炮声中前往戏台。

关老爷在戏台前落座后,表演并没有马上开始。看戏之前,村民会先请神吃饭,在戏台前方的广场上备好了70多桌宴席,邀请村民与客人一起聚餐,与神同欢。但是由于场地狭小、游客众多,乡宴只好分两批入席,雨大时还会出现撑伞用餐的情况。负责烹制菜肴的村民则忙个不停,东坡肉、狮子头、虎皮尖椒等乡土美食接连上桌,让人应接不暇。而在其中,最让人食指大动的莫过于江西名菜——蛋菇。

蛋菇并非菌菇,而是用鸭蛋灌肠经加工而成。当地有句俗话:“蛋菇好吃箍难打,不懂诀窍做不成。”可见在当地人眼中,烹制蛋菇也是极费工夫的:首先要去掉猪小肠油脂,刮净黏物;然后,将鸡蛋打散,用筷子进行搅和,直至用筷子挑蛋成水线下滴之后,加点米酒、酱油、盐和水搅匀;最后将调配的蛋液灌入洗净的猪小肠,束紧封口后,用小火煮至鸡蛋定型,再将蛋肠切圈后烹煮。有意思的是,若切成厚圈,蛋肠则成鼓形;若切成薄圈,则成菇形,最后的菜品是“菇”还是“鼓”,就全看厨师的手艺了。

大快朵頤一番,戏台上的表演终于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村民们请关老爷看的第一出戏都是“天官赐福”,它讲述了天上玉帝,因下界福主乐善好施、阴功浩大,而特敕令天官,邀众福神颁赐福禄、以彰善行的故事。美好、圆满的内容,寄托了村民祈求降福消灾的愿望,人们也希望可以借此讨个吉利。正在演出的戏班并不专业,演员主要由当地的桔农、莲农、退休老师、小商贩组成,但凡喜欢戏剧者,都可以参与演出。看台下的观众,除了虔诚的香客,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专程来感受这场别开生面的乡间聚会。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394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