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华+刘亚荣
提起中国传统饮食,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极具影响力的八大菜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源于河北的冀菜在中国菜系中缺乏一席之地,甚至默默无闻。然而在2006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新菜系大赛上,冀菜因为“菜品酱香浓郁、器皿华贵大气”,被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中国新菜系”,正式成为我国第九大菜系。其实,河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受各大菜系的影响,冀菜逐渐分为四大流派,其中就包括以省会石家庄为代表的冀中南平原菜。
“正定八大碗”是冀中南平原菜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它兼容南北风味,荤素都有,咸香、软糯、下饭,让人吃得过瘾;“金毛狮子鱼”是石家庄餐饮界的美食创新,终成一道冀菜名肴;缸炉烧饼为石家庄小吃之最,它遍及城乡,深藏里巷,从用料到制作,从外观到口感都透着一种实在劲儿。如果说八大碗让人吃得过瘾,缸炉烧饼则让人思念家乡。
“四大件儿”是正定最高规格的饭菜,八大碗为其中一部分,碗菜很豪华,肘子、酥肉花样繁多,且肉菜极度软嫩,腱条肉夹起来直颤悠,入口一抿即化。
“金毛狮子鱼”因色泽金黄,鱼丝似金毛乍起,其造型酷似狮子头而得名,最让人叫绝的是刀工,一条圆润的鲤鱼经厨师巧手,被剪出200余条细长的鱼丝!
缸炉烧饼分三种,非油酥的突出脆,所谓“嘎嘣脆”是也,油酥烧饼则是酥,牙齿一碰就碎满嘴渣儿。它们有着很强的百搭性,配羊杂汤最美,配大锅菜亦可。
正定八大碗民间宴席必备菜
正定这个地方属于“先前阔”,但它的“先前阔”并非阿Q之自慰,而是真正阔过。那么阔过的证据呢?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人尽皆知的老话:“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正定之阔由此可见一斑。在饮食文化上,还有九旬老人曹仲连记下的“正定府传统老菜”名录,这份名录里有130多种菜,还没说全,其中压轴的是“四大件儿”全席。
“四大件儿”全席兼容南北风味,档次相当高,海参、燕窝、鱼翅都在列。而正定名肴八大碗,只是“四大件儿”全席的一部分,是最后上的那批“下饭菜”。鉴于“四大件儿”全席在过去是达官贵人招待贵客才铺排的场面,用曹仲连的话说就是“一般人儿吃不着”,但八大碗却是民间宴席必备菜。
据正定县作家闫荣霞回忆:过去,不论县城还是农村,办红白喜事,必备蒸碗儿。有钱人摆“十二碗大荤席”,即十二碗全肉的菜;中等人家办“十二八席”,上12个碟子的冷拼热炒和8个蒸碗;最平常不过的人家,也要办个“二八席”,或称“八八席”,8个碟子8个碗,荤素兼半。
闫荣霞是正定县邵同村人,据她小时候的记忆,席上的碟子是真碟子,小孩手掌那么大,冷拼热炒都不过三两筷子的事儿。但碗菜豪华,有肘子、条肉、方肉、酥肉、丸子、豆腐、豆腐夹肉等。大铁锅上架着层层大箅子,上百个碗同时出锅,满街飘香。现在,城市人吃不到民间宴席,但能在正定的饭店中品尝到八大碗。
其实,正定八大碗的制作很讲究。比如其中的肉菜,蒸之前就有一番重要的预处理过程。肉切大块水煮,至七八分熟时捞出擦干,趁热在肉皮上抹酱。接着下油锅煎炸捞出晾凉,改刀成各种形状。再将切好的肉块,肉皮朝下码入碗内,上锅蒸一小时,蒸制过程中亮晶晶的油汁便渗出来,积在碗里。趁烫滗油,放葱、姜、大料等佐料,浇高汤,再上锅蒸一小时,熄火,放一宿入味。第二天上席前翻碗,肉皮朝上,佐料扣在碗底,再蒸20分钟左右,热透即可上桌。
正定八大碗中的肉菜花样繁多,如酥肉就有小酥肉和大酥肉之分,小酥肉以肉末加淀粉煎炸,后切条装碗浇汤;大酥肉则将五花肉切成菱形块状,但不切断肉皮,再加瘦肉末以花刀轻剁,至肉末与五花肉融为一体,而肉皮始终不断——这可真够费事的。素碗据材料不同做法也各不相同,简单点的如粉条海带一类,以高汤煮或蒸入味即可。复杂些的如江米丸子,要手沾凉水将煮熟的江米趁烫揣烂,裹馅炸好,再装碗蒸,上桌前还要撒上白糖。
正定八大碗或咸香或甜糯,或清爽或鮮浓,一位不善言辞的朋友评价时只会说一句话:“那是真好吃!”在说“真”字时十分用力——她想不出来还能用别的什么词来形容。
至于正定的蒸碗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在唐代即已定型,更有人说起源于三国名将赵子龙——他曾以4碗肉菜犒赏将士,这话权且一听,不必深究。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记八大碗”的传承人宋秀海说,他和师傅们往上追溯正定的蒸碗起源,认为正定蒸碗是由清朝的一个御厨引进来的。
金毛狮子鱼鱼身剪出200多条肉丝
在正定渐渐衰落之后,石家庄一带因为修建正太铁路的缘故,兴起了另一个中心城区,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市区,它以石家庄老火车站为核心,向周围扩展开去。在当地作家、民国才女安娥的自传体小说《石家庄》里,主人公将保定称为“府里”,将石家庄称为“城里”。那时,石家庄这个新城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持续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厨师袁清芳就是其中之一。
袁清芳,保定清苑县人,1950年定居石家庄。在他到来之前,石家庄的餐饮业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产生了中华永信楼(后分立为永信兴、中华饭庄两个店)、中和轩、庆乐园、新乐园等一批名气较大的饭店,也产生了阵容强大的厨师队伍,主要由北京帮、保定帮和当地帮组成。
袁清芳刚来石家庄时,曾在车站饭店(当时叫“第二饭店”)执厨,就在那时(1951年),他创制了“金毛狮子鱼”。这是在保定名肴“抓炒鱼”的基础上研发的,抓炒鱼并非炒出来的,而是采用焦溜法。刀工是这道菜最繁琐也是很考验厨师技艺的地方,鱼摆在盘里弯曲成弧形,把鱼身片为“里七外八”——里圈片七片,外圈片八片,挂糊炸后浇糖醋汁。袁师傅在片数上进行了改良,由原来的15片片成了40多片,每片再用剪子剪四五剪,鱼肉成一条条细丝,这样做出来的“狮子”足有200来根“毛”。endprint
在冀菜会馆后厨,我曾亲见“金毛狮子鱼”的制作过程,目睹了身材圆润、曲线柔和、色泽黑灰、面目温顺的大鲤鱼,如何被厨师的巧手打造成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先片鱼,再剪丝,挂上糊,下锅炸,要求挂糊均匀、炸至爽脆、定型到位。待出锅浇上汁,一头“狮子”俨然已经趴在盘中:菜品色泽金黄红亮,满头“金发”根根乍起,披散两边,两只由青豆装饰的绿色眼睛炯炯有神,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件艺术品。
上世纪70年代,这道菜经袁师傅的徒弟刘振山之手得以发扬光大,在北京饭店落户。1983年,全国烹饪鉴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金毛狮子鱼”获得了专家评委一致赞誉。
如今,石家庄除了冀菜会馆,还有几家饭店也卖这道菜。喜欢这道菜的人每去饭店必点,不喜欢的人则根本不会碰,多半因为不喜欢吃酸甜味。如今,饭店与时俱进,增加了麻辣、鲍汁(咸鲜味)等多种口味,客人既可以单点,也可以点两味双拼。麻辣别有一番风味,鲍汁入口则十分酥脆,满口煎炸香味,继而咸鲜味层层叠叠地铺在味蕾上发散开来,且保留了鱼肉原始的清香,淡而适宜。由于双拼分量足,适合五六人以上的台面,人数太少则吃不完。
缸炉烧饼深藏旮旯的乡味小吃
论大菜,石家庄或许举不出很多独具特色的例子,毕竟,它的菜品不像保定直隶官府菜那么有气势。但是,石家庄的小吃却有独特的,比如缸炉烧饼,此小吃遍及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各县。
我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所以知道什么是正宗的缸炉烧饼,小时候家住市中心南长街,放学后经常花一毛钱买一个缸炉烧饼吃,那时候缸炉烧饼只有一种。而现在,缸炉烧饼分非油酥、半油酥、油酥三种。
很多石家庄人视非油酥为正宗,虽然三种烧饼都是缸炉烤的,长得也一样,但吃到嘴里就是不同。非油酥突出一个脆,所谓“嘎嘣脆”是也,里外两层皮最好吃,尤其是里层皮,虽然没有芝麻,但在脆硬中却带着一股煤炉子的气息,令人久久迷恋,几十年无法更改。而两层皮中间的“死面”部分,也不难吃,那“死面”能数出二十多层来,一层一层撕下来,能嚼出面的本香。
油酥烧饼就不一样了,它是酥,牙齿刚一碰就碎成满嘴渣儿,这种不费牙劲的烧饼,非我所爱。而井陉县的缸炉烧饼,则介于脆与酥之间,属于半油酥。井陉县的缸炉烧饼相当有名,据说过去专门用驴油和面调制,清香扑鼻,现在因为驴油价格很贵,已经做不到了。
我曾在无极县的中昌路上寻找正宗缸炉烧饼,在一位本地吃货的指点下,找到了位于中昌路老集贸市场南门里的烧饼摊。石家庄正宗的缸炉烧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摊子位于只有当地人知道的不起眼的旮旯里,而且价格永远也上不去,只卖五角或一块。中昌路烧饼摊的老板贾建军两口子,干这行二十七八年了,始终坚持用传统手法制饼。温水和硬面,小擀杖擀开,抹油,撒五香粉,卷起来揪“剂儿”,再擀开,像折信封那样反复折叠、擀开四个回合,撒芝麻,入缸炉。这样烤出来的烧饼,两面金黄,中间膨起,咬开,中空,没有很厚的死面层,香味纯正,咸淡温和,可谓缸炉烧饼中的一等品。
缸炉烧饼有着很强的百搭性,配羊杂汤最美,配大锅菜亦可。本地羊汤以大火熬煮羊骨肉而得,不加任何调料,唯一的秘诀是把原料洗干净。一碗羊汤盛上桌,没味儿,需要自己加配料,配料也极简单,盐、醋、辣椒面三种而已。没有胡椒粉、味精、鸡精之类,这就是大家都想追求的本味吧。
此外,當地人办宴席、炖大锅菜,也爱买现成的缸炉烧饼来搭。石家庄张营村内有一家备受欢迎的缸炉烧饼摊,店主能一边做烧饼,一边用擀面杖打出花哨的“嗒嗒嗒嗒”的节奏来,令买者赏心悦目。附近的人办宴席,总爱买他家的烧饼作为主食,他的小店前天天排着长长的队伍,成为当地一景。
除了缸炉烧饼,石家庄还有不少美味小吃,且平原与山区各不相同。仅就主城区来说,最著名的当属金凤扒鸡、中和轩蒸饺和哈老太太牛肉罩火烧。这些传统美食多是石家庄立市前后,由外地饭店来此开办分号,或外地小生意人来此创业而形成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如今它们早已褪去其原产地的痕迹,成为石家庄的老牌子和饮食文化标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