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环球人文地理

走进黎巴嫩

走进黎巴嫩

20世纪60年代,黎巴嫩曾经是欧洲人的度假天堂,但如今却是游客寥寥的破碎城市。曾经的黎巴嫩,一度被誉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之一,但现在却成了人们印象中伤痕累累的“中东炸药包”。

中东国家的面貌,我在伊朗就已经见识过,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黑袍子下的虔诚面孔。而来黎巴嫩,不过是在前往约旦的途中顺路看看,但没想到的是,本以为七天走马观花的旅途,却让我如此接近战争和冲突…… 1雨天初遇贝鲁特,于繁华与荒凉中游走 被雨淹没的中东城市蒙上了淡淡的一层雾,我和男友两个外来人就这样湿漉漉地闯入了黎巴嫩的市井生活。

你见过一个首都本该繁华的市中心空无一人吗?到处是带枪守卫的士兵,漂亮的建筑却无人问津。你见过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寥寥无几吗?就连那热情洋溢的地中海也只剩鸟儿安家。你见过被战争和宗教摧残过的国家吗?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竟和十字架教堂为邻……这就是贝鲁特,被战争和冲突覆盖的黎巴嫩首都。

我来到贝鲁特,正好遇上倾盆大雨,雨水浩荡地洗劫着这个沧桑的古都,被大雨淹没的中东城市蒙上了淡淡的一层雾,我和男友两个外来人就这样湿漉漉地闯入了黎巴嫩的市井生活。在贝鲁特著名的商业街哈姆拉行走,也许是雨天的缘故,平日的热闹全然不见,来来往往的路人和小贩身上裹挟着潮湿气息,行色匆忙。尽管贝鲁特被誉为“中东的小巴黎”,可如今却褪去了灯红酒绿,显得疲惫而冷清。我们继续前行,沿途的汽鸣声不绝于耳,弹痕密布的断墙更是随处可见。

踱步到市中心,贝鲁特则显得光彩照人,这个被重建的地区,让人有种身处欧洲的错觉:令人眼花缭乱的中东建筑上挂着漂亮的法文标牌;充满法式风情的建筑下是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店和欧式咖啡厅;入时的服装、精致的钟表、最新款的包、高级巧克力和豪华跑车,在这里比比皆是。

而越往老城区走,越是看见和市中心相去甚远的景象。在1975年的内战中被摧毁的建筑颤颤巍巍地伫立,墙面被子弹射得千疮百孔,而楼下却隐藏着迷彩的武装坦克。如果你拿起相机想要记录下这些战争的痕迹,便会有持枪的士兵过来要求你删除这些照片。只不过一个街区的距离,上一秒还是市井繁华,下一秒就变成人间地狱;前一个街区还看见身穿华服举止典雅的贵族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转了一个弯就发现衣衫褴褛的黎巴嫩父亲抱着瞌睡的孩子在售卖圆珠笔。富豪们愿意一掷千金花费30万美金买下一块伊朗地毯,却不愿意给月薪不足1000人民币的底层工人加工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边永远跟着一个来自东南亚或非洲的佣人,而普通家里的孩子只能在一边看他们玩最新的玩具车。

我曾以为战争十分遥远,但站在贝鲁特的街道上,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从未远去,它深深地躲在城市的残檐断壁里,藏在每颗破碎的心里。 2在多元化宗教的聚集地,邂逅涂鸦墙与鸽子岩 一栋废弃高楼的墙壁上铺展着高达十余米的巨幅涂鸦画,画面中一个童真的男孩正在研究电线板,生动鲜明的画面和满目疮痍的墙形成强烈对比,极具冲击力。

走在城市中心,隐隐感觉到贝鲁特的戒备森严,那是不同党派之争引发的。在街角,几个基督教的士兵正在巡逻,而转弯走到老城区,真主党武装人员早就盯着游客不放,生怕照相机里闪出异样的光芒,市中心的主街道早就被封锁,时不时还会遇到各种士兵盘问。让我分不清面孔的两队人马,在网络上也许是互相欣赏的好友,但放下手机转身拿起枪只想干掉对方。这样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

冲突之外,贝鲁特是当今世界宗教最多元化的城市。黎巴嫩的融合性就此显现: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到巴哈伊、佛教和德鲁兹的宗教信徒都能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从而融洽地相处。在市中心的巨型字母下,你会看到罗马的“异教徒”遗址、巨大的基督教教堂及清真寺都相距不远,这三种迥然不同的宗教建筑同框,使人不免在惊诧之余心生敬意。

除了宗教的多元化,贝鲁特的涂鸦别具一格。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使用涂鸦或标识是黎巴嫩政党的一种宣传形式,如今则会有一些黎巴嫩街头艺术家主张利用涂鸦来反映黎巴嫩的一些社会政治问题。比如Yazan Halwani,这位著名的涂鸦艺术家在最引人注目的街区画了一个在寒冬因无家可归而被活活冻死的人,使政府和人民开始关注流离者问题。他还在城市战前时代的标志性建筑上绘制了永恒的沙巴,在老城区的街角向黎巴嫩著名诗人和作家赛义德·阿克尔致敬。最让我惊奇的是:一栋废弃高楼的墙壁上铺展着高达十余米的巨幅涂鸦画,画面中一个童真的男孩正在研究电线板,生动鲜明的画面和满目疮痍的墙形成强烈对比,极具冲击力。

如果说贝鲁特的市中心是一首写尽沧桑的诗,那地中海沿岸的鸽子岩便是心灵的避难所。我们离开了市中心,沿着hamra街朝着海边的方向走,路过贝鲁特大学再往西,就来到了海滨大道,大道的尽头便是鸽子岩。

鸽子岩是贝鲁特著名的自然奇景,是和平的象征,在黎巴嫩的邮票和钱币上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面朝地中海的是拔地而起的酒店和餐厅,两个风化的大石头在地中海屹立不倒,除了鸽子在石头上面安居,就只剩下一面雪松国旗在风中摇曳。散步的人就站在高台远眺地中海。我们好奇地走到鸽子岩海滩边,回头望向岸上,地中海和高楼融为一体,而除了这两块历经百年仍屹立在地中海的岩石,经历了岁月的风雨飘摇,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改变了。 3走过了市集里的烟火人间,再去看看海 颜色鲜艳的甜品在灯光下格外诱人,便宜地道的肉串店和大饼店里人声鼎沸,店家在人们路过时热情地邀请品尝。

离开贝鲁特,我们前往位于黎巴嫩南部的西顿。西顿是黎巴嫩的第三大城市,曾与古埃及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与全球知名的玻璃制造业也联系紧密,如今则以新鲜水果和糖果(当地特产是一种名为senioura的易碎饼干)蜚声国际。

西顿老城区是黎巴嫩最具特色的集市区,其中,古老的阿拉伯集市最为知名。第一眼望去就觉得热闹非凡,街道两边鳞次栉比地坐落着小咖啡馆、地毯商铺、甜品小店、民宅及清真寺。道路本就不宽,两边更是被小贩的各种商品堆满,加上车辆频繁往来,街道显得拥挤、狭窄。为了遮挡日晒,街道上空有用布串联起来的帷帐,炎夏时分走在底下十分凉快。尽管没有伊斯坦布尔的百年大巴扎那么历史悠久,西顿迷宫般的集市却更贴近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颜色鲜艳的甜品在灯光下格外诱人,便宜地道的肉串店和大饼店里人声鼎沸,店家在人们路过时热情地邀请品尝。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体的,有客户的时候招呼生意,没人的时候抽抽水烟,看到我们走过会微笑着点点头,生活得平静如水。

从主街钻进巷子,来到了集市的内部,我们宛如在迷宫中寻宝,而每一个出口都是一幅别样的人间烟火图。在狭窄的小巷漫步,躲进隧道,沿途其乐无穷。拿着玩具在巷子里乱窜的孩童、坐在店铺门口闲聊的店主、购置生活用品的一家人、刚刚放学的孩子们,他们没有抗拒我们的镜头,而是大大方地展露笑容,这些陌生人的友好和善意,成为此次旅行中最溫暖的回忆。尽管集市的内部错综复杂,但只要朝着一个方向走,就能够轻松地钻出集市走回主干道。我瞥见一筐绿油油的释迦果,忍不住想尝尝鲜。老板看见我的馋样,给我挑了一个最大的,不仅给了很便宜的价格,还手把手教我怎么吃。等我掰开壳子,新鲜的果肉更是使我垂涎欲滴,轻轻咬下一口,一股怪怪的味道钻进全身,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本页图为阿拉伯集市掠影。街道狭窄但市井气息浓郁,建筑古朴自然,当地人热情好客,毫不吝惜地展露着如春光般温暖和煦的笑容。集市旁的海岸,垂钓者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这自在时光。

穿出弄堂般的集市走到海边,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当地渔民站在海水里垂钓,不少人在海边闲坐,在这个战乱纷争的国家,西顿却显得祥和安宁。没有游客,无论这里的老者还是小孩,人人都掌握了垂钓技巧,在蔚蓝浩瀚的大海边,他们显得无比的悠游自在,就连等着吃鱼的猫咪,也毫不畏惧地观察我们。两个发型一致的小哥,开着电动车从我们身边经过,又转了回来,他们不会英语,只是示意能不能和我们拍照。全世界都有热爱拍照的心,去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啊。 4 Debbane Palace战后重生,巴勒贝克神迹犹存 我们刚走进神庙遗址,就被震慑了:神柱有二十米高,局部的雕刻花纹精致而繁复。

本来想去看著名的肥皂博物馆,却寻踪无果,误打误撞地遇见一栋奥斯曼建筑——Debbane Palace,一位极其绅士的管家接待了我们。他详尽地介绍这里美轮美奂的历史展品以及动人的历史故事。Debbane Palace属于奥斯曼贵族,建于1721年,整个宫殿设有典型的东方风格的客厅、一个狭长的大厅、几个房间和一个露天庭院,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棕色和白色条纹的石头和缤纷的马赛克瓷砖装饰。尽管它位于繁华的街道上,房间里却十分宁静。

拉斐爾·迪伯班在1800年买下了这所房子,他回忆:“我曾经在这所房子里度过愉快的童年,依稀记得儿时在客厅和露台上玩耍。到了1967年,这所神奇的房子变成了我的婚礼殿堂,就算离开了赛达,我和妻子也几乎每个周末都和我们的孩子回到那里,度过愉快的生活。”1978年,黎巴嫩内战,Debbane家族被迫离开家园,西顿变成了逃离南方难民营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家园,1982年以色列轰炸该地区。这个家族在战争结束后归来,发现房子已经被毁坏,但他们没有放弃这个住所,而是选择慢慢修复。直到现在,Debbane Palace每月接待近2000名游客,它在战乱后得到了重生。

这栋奥斯曼建筑让我感慨良多,巴勒贝克神庙更是让我心旌荡漾。巴勒贝克位于贝鲁特东北80多公里肥沃的贝卡山谷高处,有黎巴嫩最壮观的考古遗址,再往北便是叙利亚。由于叙利亚常年暴乱,常有难民逃亡至此,此行颇有风险,尽管如此,我们也执意前往。

从贝鲁特搭车5小时来到巴勒贝克,这里不比首都的艳阳高照,而是异常寒冷,我们身着单衣,在冷风中走向神庙。1984年,巴勒贝克神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古代最神秘的圣地之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勒贝克就成了古代世界重要的朝圣地,腓尼基人在这里建造祭祀太阳神的神庙,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开始在这里建造神庙,用了近2万名奴隶。这些寺庙的基石重量超过100吨,无论常人还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感到迷惑:这些如此重的石头来自哪里,人们是如何把石头移动至此,神庙的柱子又为何比其他地区大那么多?神庙被罗马人建造出来,堪称奇迹。

左图为酒神庙,神庙虽经历千年风雨侵蚀,也难掩其灿烂辉煌。下图中左上图为巴勒贝克罗马建筑群遗址,左下图为建筑群倒塌的狮子浮雕,右上图同伴激动得在建筑群中央高高跃起,右下图则为酒神庙外观。无论是从外看还是身处其中,整体或是局部,遗址的沧桑和古老都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刚走进神庙遗址,就被震慑住了:神柱有二十米高,局部的雕刻花纹精致而繁复。走进酒神庙,就不得不惊叹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宏伟的殿堂。我因这些古老的建筑而心潮澎湃,哪里还记得身着单衣的寒冷。我站在巴克斯神庙脚下抬头仰望,情不自禁地感叹它的神奇了:四面墙体和石柱得以被完好地保存,石柱的顶部雕刻着狮子头,墙壁上栩栩如生地刻着葡萄和古老的图腾,望久了仿佛自己被淹没在这大殿里。

“最不像中东的中东国家。”这句话是一同从机场乘坐小巴士的意大利人对黎巴嫩的点评。深处中东的咽喉,却几乎不沾染中东的气息,这个充满战争和冲突、又不乏温情与神秘的国度也许值得我们再度造访。

作者简介

doubleliker马蜂窝蜂首作者,Airbnb爱彼迎签约作者,携程旅行家,大疆社区达人,和爱人做一对环球旅行的游民couple,游走山川湖海,旅居全世界。在路上的600天,从亚洲走到非洲,从地球表面走进灵魂内心,带着爱和好奇,去体验生命一百种活法,分享万千世界的无数种奇遇,探索不止,步履不停。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411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