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环球人文地理

从江

从江

壹绡

都柳江水浩浩荡荡,从贵州省独山县倾泻而下,经过三都、榕江两座城之后,抵达下游从江。

从江是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人们傍水而居,开垦梯田,发展农业,传承着千百年都不会陨落的民族文化。从江有千峰翠色的九万大山,有多彩神秘的侗寨文化,还有烟火人间下江镇……千峰竞秀的崎岖地势九万大山、月亮山和加榜梯田

作为高原到丘陵的过渡地带,从江在千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形成了千峰奇景和崎岖起伏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泻而下”——最高处是1670米的九万大山元头界峰,最低处则为都柳江出境处,海拔仅145米,落差极大。

在这片地域中,最高峰元头界峰所在的九万大山,又称“九万山”,跨贵州和广西两省。九万大山是极其古老的山体,逶迤的都柳江奔腾而过,与江岸两翼的山势共同组成了从江县的地形骨架。“九万大山”的“九万”,并非汉语数字,而是壮族文字中关于山峰名称的一种记载,为“水牛头”之意,所以,“九万大山”之名实际上是“水牛头山”。歷史风尘滚滚,“九万大山”自何时起开始广为流传,现已不可考,但该名称正式通行,是在明朝末年。

九万大山山脉绵延,长70多公里,峰峦起伏,气势雄伟。不过,在从江人心中,最值得称颂的,却是另一座山脉:月亮山。

月亮山宏伟高大,沟谷切割深长,和从江县的地貌一样,也有着上千米的极大落差。这里孕育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随处可见。行走在山中,满眼都是肆意野蛮生长的林木,耳边不时传来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偶有动物被脚步声惊跑,钻进黑黢黢的树洞里,让人感受到原始的自然气息。

一场“涿鹿之战”,将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苗族人引到了从江,引到了月亮山,从江人的历史画卷由此展开。面对这倾泻而下的磅礴地势,人们扛起锄头,分层开垦,逐步形成了如今所见的梯田。

有人说,梯田是广西人的母亲,这句话放在从江县的苗族聚居区,同样适用。从江的梯田大多依山而开,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的大小和形态。

在从江,地处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有一处惊为天人的梯田,堪称黔东南地区众多梯田中最为著名的一片。受地形地貌影响,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的不过一亩,大多数都是只能种一两行禾的“带子丘”和“碎田块”,最小的仅有簸箕大小,因此人们常用“青蛙一跳三块田”来打趣这片苗族人热爱的田地。不过,这样细碎的梯田,密集地排列在一处又一处山坡上,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放眼望去,蔚为壮观。而春夏秋冬,加榜梯田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每年的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季节,此时的梯田会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更凸显曲折美妙的轮廓;夏季,梯田一片青葱稻浪,如同一条条绿色的飘带;金秋时节,由于海拔高低不同,同处于一座山坡的梯田,黄色由浅变深,犹如在大地间铺开的抽象画;冬季,注水的梯田中夹杂着一些收割后的金色稻草和绿色的肥地,连同散落于田间的苗家吊脚楼,构成了一幅幅古朴美丽的中国山水画……侗寨的惊艳与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

从江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19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这片区域,而当地多山的地理特征,也造就了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使得这里丰富奇特的民俗文化至今保存完好。

从江众多的民族村寨中,最特别的是侗寨。在从江县城西北的往洞镇内,矗立着贵州省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好的侗族鼓楼——增冲鼓楼。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增冲鼓楼规模宏大、造型精美,既保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鼓楼为木质的塔状建筑,共13层,高25米,八角攒尖顶。鼓楼底层以四根金柱支撑,八根檐柱架构,外绕以木栏杆,构成鼓楼的整体架构。底层大门悬着一块道光十年(1830年)的牌匾,书“万里和风”四个大字。值得注意的是,鼓楼的楹联都是木刻的,四幅楹联反映了从江侗族人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采,极具艺术价值。为排放柴烟,鼓楼的二、三、四层形成了空井,而五楼的楼顶悬挂着一个木鼓,如寨中有事商议或举行重大活动,寨子的长老就会捶响大鼓,乡亲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鼓楼。而平日里,鼓楼大厅则是休闲的公共场所。

除了增沖鼓楼,从江县的“侗歌之乡”小黄侗寨,也中外闻名。之所以被称作侗歌之乡,是因为这里的人热爱唱歌,寨中的正式歌队就有20多支,成员合计上千人,这在其他村寨是不多见的。当地人时常组织大型的歌唱活动,他们称其为“唱大歌”,即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从风声雨声、清泉流水,到山林间的鸟叫蝉鸣,都是大家模仿的对象。每逢侗族大歌,众人齐声吟唱,声势极其浩大。

相传,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的后代侗族人就已经开始唱大歌了,山林、风沙、溪流、走石所发出的自然声响,都是唱大歌的绝佳素材。宋代,侗族大歌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直到明代,侗族大歌也并未失传,反而有相对完整的记录。明末诗人邝露在其著作《赤雅》中明确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可见,沧海桑田,侗族大歌的魂从未丢失,唱大歌的侗族人也从未枯竭。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说小黄侗寨的大歌为世界一绝,那么占里侗寨的文化,则世间罕见。也许是茂密的森林将占里侗寨层层覆盖,令这里的一切保持原样,其多彩的文化也几乎从未在历史洪流中惊起任何波澜。这里禁止外娶外嫁、支持早婚但不早育,每户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维持着长期的“计划生育”;这里的遗产继承制度十分明确,山林、菜园男女对半分,房基、家畜归男方,而金银首饰、布匹让女儿带到夫家;这里的老人年老临终时,男孩照顾父亲,女孩照顾母亲,如此一来,实现真正的男女平权。

更为神奇的是,自古以来,占里侗寨就用秘制的草药控制人口,从避孕到孩子的性别选择,都可以用草药来实现。占里侗寨98%的家庭,孩子都是一男一女。由于这种文化,占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药师。药师为女性,她们从小学习医术,但只有年近不惑才具备给人用药的资格。这是一门家族内部传习的技艺,一般为母女相传,代代相袭。烟火人间下江镇百年繁荣的缩影

月亮山的遗世独立和侗寨的惊世奇闻,给从江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顺着都柳江而下,抵达下游的下江镇,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烟火气。

《黎平府志·地理志》载《颂毛司马德政诗碑》是较早记录下江镇商贸情形的古籍,碑云:“古有上下江,从古未修辞。奉使悉开能,两粤客船集。”这短短两句话,就把下江镇的商业往来描述了个大概。一是该地地处两粤上下江的下江,古时并没有开放;二是该地在政府的领导下打通了通商口岸,两粤的客船都在此汇集,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市井图。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下江镇成为了整个从江经贸发展最繁盛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街市繁荣,江上帆船可直达两广,是贵州重要的边贸商埠,也是一处重要的军需补给运送站。抗战期间,这里更是两粤后撤至战时首都重庆的重要通道。而在琼瑶等文人名家的自传回忆录里,也能找到这条江和这座小城的身影。

下江镇曾经的繁盛,我们可以从兵房、教场坪、水洞卡、大码头、渡船口、大菜园等沿用至今的地名去推断。而如今,这种繁华的市井生活我们依然能在当地的赶集日上体验到。每逢赶集日,四邻八乡的各族人民都汇集到这里,购买日常所需。而集市上,“汤锅”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所谓“汤锅”,是指一些商贩为解赶集者饥饿之忧,在集市某个露天固定位置放锅生火,摆开桌子,所做的牛(羊)瘪、庖汤等汤菜。下江镇的汤锅物美价廉,深受当地人喜爱,并且只在赶集日呈现最丰盛的菜品,逐渐演变成下江镇独特的饮食文化。除此之外,处于都柳江下游的下江镇,也盛产各类河鲜,是下江镇不可错过的美食,而米豆腐、卷粉、爱玉凉粉等小菜,也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小食。如果想要最快领略下江镇的文化,从赶集日品尝美食开始,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走在下江镇的街市里,眼前人世喧嚣,回头再望向远处的月亮山和被密林覆盖的侗寨,才会惊觉:从江的魅力,正是隐秘与伟大同在。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421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