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为
1对人们而言,2020年的农历新年将注定被铭记。
起先是武汉,然后是整个湖北,直至向全国乃至世界蔓延;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正汹汹而来。
这是一场战争。尽管这场战争没有炮火也没有硝烟,但报道里不断增长的冰冷数字,仍时刻提醒着人们形势的严峻。从1月初确诊人数为数十起,到除夕前的数百,再到新年后每日上千的增长直至破万,每一次数据的跳跃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这是一场全民的“战疫”。正如去年春节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段台词:“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于是危机自武汉始,众志亦然。从1月23日上午10时起,武汉宣布“封城”。昔日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这座长江畔最繁华的巨大城市,与城中上千万的居民和来自五湖四海未曾归家的旅客一起,以如此毅然决然的方式,表明了面对重大危难时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和疫情抗争到底的悲壮与勇气。
正值除夕前夜。2020年农历鼠年的报春声还未传来,武汉已有更为嘹亮的警报和钟鸣,划破长空。
长歌当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样的新天,武汉等到了,湖北等到了,全国上下都等到了。随着国家的指挥筹备,一道道命令下达,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启动紧急状态,一切都在“众志成城,抵抗疫情”的指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于是我们看到了,无论是身在家乡或是异地的人们,都安安静静地回家或回到政府安排的住所,减少外出,即使不得不出门,也都戴上口罩,尽量减缓疫情的再度扩散。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辆辆载满物资的车辆日夜奔波,往返各个城市,输送着关键的物资。于是我们看到了,各个关键岗位的工作者们,在大多人都休息的时候执行着更繁重的任务,只为维持城市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我们更看到了,在各方调动下,一批批医护人员紧急奔赴医院——正在饱受新冠肺炎折磨的患者是亟需帮助的对象,而这些医护人员所在,正是战场的最前线。最前线没有刀光剑影,亦不见枪炮轰鸣,有的只是从门口排到大街的长队、走廊上求助的哭泣、病床上痛苦的呻吟,以及一群全副武装、日以继夜救助病人的医护人员。
这是一群逆行的白衣天使。当人们都对病痛敬而远之,他们却放弃了假期,放弃与家人团聚,迎难而上。新闻中的他们没有时间说话,没有时间休息,更没有时间回答问题。当一位医护人员终于得空摘下面部的防护用具时,露出了脸上深深的勒痕。原来他们的面孔,大多还很年轻。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年轻。 2
这些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难时,没有骚乱、没有震荡,全国从上到下都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在最短的时间里稳住了局面。正如近年来,这个国家在面临洪灾、非典、雪灾、地震等等重大的灾难时一样,一切都沉稳镇定,一切都理所当然。
灾难是一场考验。尽管它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创伤,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能经受住考验的国家,必将走向更为伟大的复兴。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面对一切内在和外来威胁都从未弯下脊梁的古老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坚强与自信。
灾难是一面明镜。能映照怯懦者的不堪与渺小,更能折射勇者的坚毅与伟岸。有人身在要职而疏忽其责,但有更多人挺身而出。这些人是李文亮,是钟南山,是奔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更是每一位坚守在困境中的芸芸众生。
疫情当下,众生皆不易;然而众生不易下的一幕幕,最为真实,也最为动人。
一位修理工大爷,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十万元捐给武汉,只给自己留下了一千多元;身在海外的国人,跑遍了附近的所有医院和购物点,买下了沿途的所有口罩,寄捐国内;探头探脑、“鬼鬼祟祟”的男子闯进派出所,丢下一袋现金就跑,只为捐款不留姓名……
在形勢最为严峻的武汉,春节时期本该最为热闹的街道,却冷冷清清毫无人气,医院才是最繁忙的场所。某个医院里,一位老婆婆为了给确诊的儿子排到一张病床,独自不休不眠地等待了5天5夜。直到医院终于为他们安排好病房,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要来纸笔,给65岁的儿子写下留言:“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活下来。”
人间烟火处,最抚凡人心。在这场全民参加的试验中,我们见到了少部分人为己私利的贪婪与丑陋,也见到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赤诚与善良。谁不是一边密切关注着疫情的报道,一边又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与未来?
是啊,我们都期待那一天,凛冬消逝,冰雪将融,美好的事情正纷至沓来。
我们都期待那一天,久别重逢的人们会摘下口罩,走上重新热闹的街道,走向一直向往的美景与远方。
我们都期待那一天,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的归人,在夜色中随着人潮走出车站,能看到万家灯火中,最熟悉的那一盏灯。
我们还期待那一天,当你拿到这一期姗姗来迟的杂志,会像老友一样会心微笑,而窗外已然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