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环球人文地理

全球珊瑚告急!

全球珊瑚告急!

乔天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就已严重影响到全球珊瑚群落的生态健康,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警醒,甚至连一些科学家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因为较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等过一段时间,珊瑚自然会恢复。只可惜事与愿违,接下来发生的珊瑚死亡事件,不仅在科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98年,全球有16%的热带珊瑚礁死亡;2016年,全球7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到了2019年,被誉为澳大利亚“皇冠上的明珠”的大堡礁,彻底失去了50%的珊瑚……截至目前,人类已失去超世界半数的珊瑚礁,但珊瑚死亡的趋势并没有得到缓和。2019年9月18日,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相关文章称:如果气候持续变暖,预计全世界的珊瑚礁将在2070年全部消失。如此看来,这场严峻的生态灾难已经到了人类不得不做出改变的地步。海洋至宝珊瑚危机影响不容小觑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处海底,数千个钢形支架密密麻麻地插在珊瑚之间,一群背着氧气瓶、穿着潜水蛙鞋的人,正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不时地打着手势,让上面的伙伴把更多的钢形支架放下来,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在丢弃废铁废钢,污染海洋;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修复珊瑚,而且这样的修复已持续好几年了。

弗兰克·马尔斯,是发起这项修复项目的负责人,这些被他称为“珊瑚蜘蛛”的六边形钢支架,是用来辅助珊瑚生长繁殖的“好帮手”。到目前为止,弗兰克和他的团队已在印度尼西亚安装了8600多个珊瑚蜘蛛,覆盖了超过8000平方米的海底,但他本人对此不算满意。在接受BBC采访时,他说:“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需要大多数人的觉醒,但现实是,我们的影响有限,很多人还是对珊瑚了解甚少,更别说做出什么改变。”BBC报道显示,由于珊瑚多群居,形状像树枝,不少人都误以为是植物;但其实,珊瑚是由珊瑚虫群体及其骨骼組成的一种动物,而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远不止旅游观光这一项。

“珊瑚”一词最早来自古波斯语sanga,意为珊瑚虫群体及其骨骼。珊瑚虫好群居,身体呈圆筒状,通过捕食海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其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大量碳酸钙,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所以换句话说,珊瑚也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称这种生物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直到18世纪,珊瑚才被正式并入动物界。美,是珊瑚人尽皆知的一大特点。它们千姿百态,有的像一簇簇伞状小黄花,有的如洒上各种颜料的多肉植物,还有的宛如一个奇异动人的海底公园:鱼儿在里外追逐嬉戏,虾、蟹、螺、藻点缀其间,色彩鲜艳夺目,珊瑚似婆娑起舞,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芳容。

除了美,珊瑚还被人称为“海底雨林”。全球珊瑚礁的面积不到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却养育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许多海洋动植物的生存基础。鹦哥鱼、粗皮鲷、雀鲷等以藻类为食的鱼类,都会到珊瑚附近吃共生藻类,或是利用与珊瑚相近的体色,来躲避天敌。与此同时,这些小鱼又会引来大鱼等其他生物,使珊瑚及其周围区域成为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有学者称,珊瑚的多孔性和枝状生长能为许多微生物和鱼类提供栖息地,一个珊瑚礁生态系统里,可以达到1500个鱼种。而对于生活在热带海域边的人类来说,珊瑚是“保护神”,也是“衣食父母”。珊瑚粗糙复杂的构造可以通过摩擦来削弱波浪的力量,减轻海浪侵袭对人类的伤害。除此之外,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渔场,为全球五亿多人提供了食物和收入来源。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珊瑚给世界带来了如此多的益处,却还是在应对人类近百年带来的环境变动中,败下阵来。据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球珊瑚礁有11%遭灭顶之灾,16%已不能发挥生态功能,60%正面临严重威胁。而十六年后的今天,事态愈加严重——BBC最新报道称:因为气候加剧变暖,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珊瑚白化而死,夏威夷、澳大利亚、加勒比海等地区的珊瑚礁还在持续白化中……

恐怖的白化瘟疫来自大堡礁的最后警告

第一次记录在册的珊瑚白化现象,发生在1911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然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这种情况开始有规律地出现,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注意。1990年,科学家警告称,这些白化现象与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且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会威胁到全球珊瑚的生存。但是,这些警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直到后来的珊瑚死亡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人们才如梦初醒。

白化,是珊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特征,代表着死亡的前兆。就好比人类会因感染病毒而生病,只要救助及时,便会康复起来;反之则会面临生命危险。在正常情况下,珊瑚会呈现出红、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来自其体内的海藻,而这些藻类除了带来五彩斑斓的外表,还会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营养。但随着气候变暖,温度持续升高的海水使与珊瑚虫共生的藻类活性大大降低,从而被珊瑚排出体外。一旦体内的藻类被排出,珊瑚就会将自身白色的骨骼暴露出来,形成白化现象。倘若环境持续恶化,珊瑚虫彻底死亡,那么整个珊瑚礁的生物群也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也是全球久负盛名的景点之一,每年为澳大利亚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但与此同时,它也是珊瑚白化的典型受害者之一。澳洲大堡礁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严重的白化事件,前两次分别发生在1998年和2002年,其中最严重的要数第三次:2016年的热浪灾难。

2016年,海洋热浪席卷大堡礁,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珊瑚出现白化。澳洲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珊瑚生态学家特里·休斯为了研究此次热浪带来的影响,和团队一起展开了大规模的珊瑚检查。8个月后,他们在统计恢复健康的珊瑚数据时,大堡礁的北部又出现了难以挽回的大规模珊瑚死亡事件。回忆起那段时光,特里在接受采访时,语气里满是无奈:“自1998年来,我们已经历了数次珊瑚白化事件,而每次白化发生的时间间隔已变得越来越短,高温来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些连续遭到白化破坏的珊瑚礁,根本来不及复原,就要遭受新一轮攻击。”

尽管世界遗产公约要求澳大利亚“竭尽所能”保护大堡礁,但它仍然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并还在继续兴建大型的煤矿项目。据2019年数据统计,大堡礁失去了50%的珊瑚。这一消息令众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痛心疾首。参与珊瑚白化研究的美国科学家C·马克·埃金直言:“当你离开海水时,你会闻到身上的臭味,那是珊瑚死亡的味道。”而记录珊瑚礁从健康到白化再到死亡的水下摄影师埃克罗辛,也感叹道:“我拍下这些,是希望人们能去拯救剩下的珊瑚——假如人类的瘟疫有这般严重,那些国家肯定不会置之不顾。”各国的拯救方案修复、保护、种植

物种危机不一定意味着灭绝。当地球温度上升时,珊瑚可以向极点移动,在温度较低的水域中形成新的珊瑚礁。但这对处于当下环境的珊瑚来说,可能还未找到“新家”,就会被“热死”在海洋中。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鲁斯·盖茨博士说:“比起让珊瑚自救的说法,我觉得给予更多的技术干预,才是更有希望的做法。”

正如魯斯博士所说,各国科学家和环保人士都在积极寻求修复珊瑚的方法。比如善用“珊瑚蜘蛛”的弗兰克,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修复一个珊瑚礁的关键,是要管理好其表面自然生长的绿藻,而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维持食用藻类的草食性鱼种。六边形钢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为草食性鱼类创造出保护壳,供小鱼躲避大鱼,诱使它们留下来,从而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再生提供可能。”与弗兰克的方法相比,日本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提出的方案显得更为复杂。他们通过分析数据,揭示了气候变暖导致珊瑚死亡的原因——海水升温产生的过多活性氧,直接威胁到了珊瑚虫的生存。研究人员打算通过寻找其他高分子材料来清除活性氧,提高珊瑚虫的存活率。简单来说,就是加入一种即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让珊瑚白化而死的物质。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种新职业:种珊瑚。就像在陆地上植树造林一样,珊瑚也是可以人工种植的。每到珊瑚繁殖的季节,研究人员会为了收集珊瑚受精卵,在海底连续蹲守好几天。然后通过人工幼体增殖技术,将受精卵发育成珊瑚幼虫,再把它们放回指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待到珊瑚成体培育成功,就可以将它们移植到其他海床上。以中国南海为例,研究人员黄晖及其团队已在中国南海成功种植了20多万平方米的珊瑚。

除了种珊瑚,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的海洋学家戈夫将珊瑚保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戈夫和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卫星来即时追踪珊瑚现状,并将这些数据用于珊瑚礁保育工作。戈夫的工作伙伴格雷格·阿斯纳说:“我通过飞机成像、卫星数据、水底感应器等设备搜集数据,而其他人则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出哪些珊瑚品种会对高温更具抵抗力。”据美联社报道称,夏威夷当地居民也纷纷投入到这场“珊瑚保育战”中。卡哈卢海湾教育中心的负责人辛迪·肯尼迪说:“这里的海湾和海滩公园每年会接待约40万游客,我们会告诉他们关于珊瑚的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例如不要踩踏珊瑚和喂食鱼群。毕竟真正挽救珊瑚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叫醒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437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