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彬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里,非洲是原始、贫穷、混乱的代名词。而在前往非洲经商的华人眼中,这是一片充满商机和前景的希望之地,承载着他们的致富梦想。
这些华人远渡重洋到达非洲,或是在当地开办工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或是销售物美价廉的商品,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因此成为非洲人民口中“最受欢迎的中国朋友”。“中国朋友”们聚居的“唐人街”,则往往成为当地治安最好、最热闹繁荣的商业街区。南非约翰内斯堡非洲第一条唐人街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有“彩虹之国”的美誉。南非的华裔人口众多,据官方统计,目前在南非的华人超过20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内陆城市约翰内斯堡。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因金矿而繁荣,是世界著名的“黄金之城”。在约翰内斯堡东城区靠近布鲁玛湖附近,有一条长约600米绿树成荫的街道,商铺鳞次栉比,往来人潮喧嚷,俨然一个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商铺都挂着中文招牌,街上的行人也大多是黑头发黄皮肤,说着正宗流利的中文,几乎令人忘记这里是非洲,而是置身于另一个半球外的中国。这里就是南非有名的约翰内斯堡唐人街(以下简称“约堡唐人街”),也是非洲第一条唐人街。
约堡唐人街原名西罗町大街,正式注册于2005年。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唐人街之一,虽然在名气、发展程度、华人规模等各方面,约堡唐人街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百年唐人街相提并论,但华人在南非拼搏的时间却并不短,最早的南非华人社区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早期的南非华人大多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起初他们大多都在金伯利钻石矿寻求财富,约堡金矿区被发现后,又纷纷前往约堡,在约堡市的西区聚居,形成了南非华人口中的“老唐人街”。这条街道长约200米,最多时有几十家华人商铺同时开张,但由于南非糟糕的治安环境,导致这条街上的华人商家和顾客经常被劫,许多店铺往往不到晚上7点便会闭门歇业,严重制约了这里的发展和繁荣。渐渐地,华人商家开始搬离“老唐人街”。1995年,约堡东城区的西罗町大街迎来了一家名为“秦老爹面馆”的中式餐馆,此后华人们陆续来到这里,他们买下街上的住宅和铺面,开始重新经营。1997年末,中国大陆与南非正式建交,于是从1998年开始,大陆商人开始蜂拥而入,“新唐人街”迅速发展,如火如荼。随着移民的增多,商铺的种类、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早期单一的餐厅、便利店,发展为酒店、茶楼、网吧、美容美发、大型连锁超市、旅行社、通讯器材店、中药房……与中国任何一条商业街没有区别。
2005年底,西罗町大街被正式注册为“唐人街”,也成为了整个约堡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不仅南非人常来逛街购物,就连许多外国游客也将这条唐人街视为来约堡的必备打卡点。
除了繁荣的商业贸易,约堡唐人街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人一样,约堡的华人认为牌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于是纷纷认缴出资,在唐人街修建了高大的牌楼,并将其视为唐人街的标志和一种精神寄托。此外,唐人街内随处可见的关公像、财神爷、大红灯笼、对联,都是中国文化里重要的元素,逢年过节,人们还会放鞭炮、烟花,举办传统的舞龙、舞狮、歌舞表演等活动,节庆氛围相当浓厚。
然而,约堡虽是整个南非最繁荣的城市,却也是治安最差的城市,为了维护治安,唐人街成立了管委会,在街道的两头和中央建立了执勤治安岗,并雇佣10余名荷枪实弹的保安,昼夜巡逻。这一举措使得唐人街成为约堡治安最好的街区。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海外華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南非政府相当重视约堡的华人街,与华人群体积极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如今,漫步在约堡唐人街,只见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林立的中英文招牌下,穿梭着不同肤色的面孔,空气中弥漫着臭豆腐、烤肉串的味道,中国人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放松和惬意。
毛里求斯路易港唐人街最多元的中国式商区毛里求斯是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东南侧的火山群岛国家,距非洲大陆约2200公里,国土面积只有40余平方千米,人口不到130万,是一个十足的袖珍小国。然而,毛里求斯却是非洲仅有的三个“人类发展指数”为“高级别”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国民皆富,被称为“非洲瑞士”。其首都路易港是一座始建于1735年的城市,得名于时任统治者法国路易国王。
路易港也有一条唐人街。这条唐人街由4个街区组成,地理位置极好,周围既有高级写字楼组成的金融中心,也有港口区整齐的西式市政大厅,再往前走,还能看到阿拉伯风情的清真寺、金碧辉煌的佛教寺庙掩映在高大的棕榈树林间。因此,这里也被认为是最能反映毛里求斯多元文化的商业区。穿梭于这条唐人街,能听见最多的便是纯正的客家方言,这是因为在毛里求斯的华人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两省,其中以广东梅县人尤多,所以当地流行客家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人移民路易港的历史相当久远,根据历史记载,华人最早来到毛里求斯是在17世纪中后期。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这批华人远渡重洋来到这个印度洋小岛,语言不通又无依无靠,他们只能当奴仆、下苦力,以谋得生存。经过长期的拼搏奋斗,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本钱后,华人凭借长于经营经商的优点,走街串巷,从最小的买卖一步步发展壮大,终于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
路易港的唐人街离市中心不远,这里是整个毛里求斯多民族文化氛围的缩影。中文招牌、路牌、画幅、广告、油纸伞、关帝庙......这些既是唐人街的标志,也是海外华人心系祖国的精神象征。
那个时候,白人掌管着毛里求斯群岛的政治和大宗生意,印巴人、黑人在工厂和码头充当苦力,而人数较少的华人则充当着零售商的角色。白天,华人商贩们分散在路易港周围的小城镇,经营着各自的小铺面,晚上则赶回路易港的华人聚居地。唐人街就是这样形成的。有趣的是,在那个种族隔阂,娱乐和社交活动都匮乏的年代,人们在夜晚下班后无处消遣,街头灯火通明的华人店铺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这些华人老板每天面对不同民族肤色的顾客,学会了用法语、英语和他们交流,也起到了一种民族之间沟通的作用。
如果说唐人街是华人生活和聚居的场所,那么华人社团,则是他们在海外团结互助的重要纽带。
这些华人社团,早期多以庙宇的形式出现,而非洲最早的华人庙宇,正是位于路易港的关帝庙。这座关帝庙诞生于1842年,由当时的华侨领袖陆才新牵头,联合福建、广东以及客家籍的华侨集资修建而成。此后,随着华人社团增多,非洲其他地区也陆续建起了关帝庙,这些关帝庙以路易港的关帝庙为总庙,使其成为非洲华侨重要的祭祀场所。关帝庙代表着华人团体的血脉和宗族联系,也有督促彼此团结互助、解救纠纷、维护权益等多项职能,其威望和作用至今无可取代。
在当地华人的记忆中,唐人街和关帝庙永远是热闹繁华的,然而1999年的一场大火却令唐人街受到重创,再不复往日的繁荣。但当地华人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重振家园。20世纪初,随着毛里求斯和中国大陆的联系越发紧密,路易港唐人街的复兴得到了巨大支持,整体的规划和建设都在不断改善。
发展至今,路易港唐人街一带已成为整个城市最著名的商业旅游街,也是最具多元化气息的商业区。来到街区,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唐人街”字样的高大牌楼,走进拥挤的街道,纯朴、热闹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五花八门的中文广告令人目不暇接,中式餐厅的香味飘散在街头,各种肤色、说着各国语言的顾客络绎不绝。而一年一度的“唐人街美食节”和“新年龙节”活动,更是非洲最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
乌干达坎帕拉唐人街维多利亚湖畔的财富梦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上,是非洲最大的湖泊和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被认为是非洲大陆的明珠。在维多利亚湖的北岸城市坎帕拉,有一群华人正在默默地拼搏,他们远离故乡,不畏艰辛,只为在此实现他们的非洲梦、财富梦。
坎帕拉是乌干达的首都。不同于南非和毛里求斯,乌干达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工业、经济等各方面实力均较为薄弱,但这些都是华人眼中的“商机”。过去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和非洲地区的合作深入,乌干达也获得了中国工业巨头们的大笔投资,帮助乌干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进入乌干达的中国商人也越来越多,“Made in China”充斥着乌干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乌干达并没有正式注册的唐人街,但其首都城市坎帕拉的威廉姆街,却成为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无论是来乌干达淘金的商人,还是来旅游的华人游客,几乎都会选择在这里落脚。走在威廉姆街上,除了往来喧嚷的游客,还能见到不少荷枪实弹的保安在街上来回巡逻,以维护当地治安。毕竟在经济欠发达的东非地区,像威廉姆街这样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并不算多。
起初,威廉姆街只是一条普通的街道,然而随着华人商铺的迅速增长,激烈的竞争使得原本的印度裔商人都选择了离开,现在的乌干达人只要见到黑头发黄皮肤的东亚面孔,就会说上一句“Nihao Chinese”或者“Nihao China”。
威廉姆街的华商属浙江、福建籍居多,近年来,也有部分曾在东欧地区经商的河北、东北籍华商涌入。这些中国商人销售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包括帽子、皮鞋、箱包等,有的开着商铺,走精品化销售路线,有的则直接大规模批发,甚至销往乌干达邻国如卢旺达、南苏丹、刚果等。渐渐地,中国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下,相应的生意也应运而生,专门的华人理发店、中式餐厅、小型超市……虽然规模不大,但生意都非常好。甚至还有一些华商为了节约本钱,不租门面,直接在家里开工,开餐厅的可以通过点外卖送餐,理发师也可以通过电话预定,直接上门服务。
在威廉姆街的华人群体中,来自福建的“豆腐大王”林建,是通过奋斗拼搏,“白手起家”的典型。林建的家就在威廉姆街附近,是一套三室两厅的公寓。十余年前,林建在国内的生意失败后,和妻子一起来到坎帕拉的中餐厅打工,一年365天,两人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极为辛苦。后来林建发现,乌干达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餐厅也开了不少,有一道菜却很难吃到,并且价格昂贵。这道菜就是豆腐。
林建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开始自己摸索和研究做豆腐的技术。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林建终于做出了鲜美滑嫩的豆腐。刚开始林建的豆腐并不好賣,于是他就免费配送,挨家挨户给人品尝。在林建的努力下,豆腐越做越好,生意也逐渐好转,他将豆腐的价格定为人民币12元/公斤,一天能卖出几十公斤,几家规模较大的中餐厅也成为了他的固定客户。之后他的豆腐开始供不应求,连印度人、日本人和韩国人都竞相购买,甚至被摆在了坎帕拉大型超市的货架上。
豆腐卖火了,林建在非洲实现了他的“财富梦”,他的成功,为在海外拼搏的华人树立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榜样。在接受采访时,林建说:“每个来非洲的中国人,只要肯脚踏实地去做事情,每个人都会赢,爱拼才会赢……”这是“豆腐林”的名言,更是他在异乡奋斗的真实写照。
非洲这片土地或许充斥着贫穷与混乱,但同样也孕育着机遇和希望。只要勤劳肯干,这里又何尝不是一片清新美丽的桃源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