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健
古时由关中入巴蜀,翻过令人望而生畏的秦岭山脉之后,坦平如砥的汉中盆地只能给行人带来短暂的欣喜,因为由此前往巴蜀的三途——荔枝道、金牛道、米仓道,同样是上负千仞绝壁、下临激流深渊。
“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全长240多公里的米仓道,遍布危峰峻壑、猿径鸟道,留下了无数抛妻别子的哀号、马革裹尸的绝唱。其中最令人叹惋的故事,便是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的生死劫。
近年,人们在米仓道上的木门寺里发现了李贤的晒经石,而米仓道的终点巴州(今四川巴中市),还是李贤的流放和殒命之地。1300多年后的今天,曾留下章怀太子足迹的木门寺、太子岩、望王山、书台山,仍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扑朔迷离、凄怆哀婉的历史。木门寺前晒经石
木门寺始建于南梁,重建于唐贞观年间,位于四川旺苍县木门镇南的半山腰。该寺背倚青龙寨,前临金鱼河,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葱茏。这座占地面积3460平方米的寺院,其大殿为清康熙年间在原地重建,正殿为五间,庭院开阔,颇有几分千年古刹的气象。出木门寺大门,只见左前方数十米开外,一块约20多立方米的巨石突兀地卧在一片大菜地里。这巨石,便是章怀太子李贤当年晒经之处。
晒经石上凿有一级级台阶;在台阶的立面,密密麻麻雕刻着酒瓶般高的佛像,共700多尊。石上的亭子,则于早年毁于战火。李贤在此逗留并翻晒经书,并非偶然。古名“老鹳寺”的木门寺,位于由陕入川的重要驿道——米仓道上,南来北往的商贩走卒、文人墨客,大多要到此烧香祈福或留宿休整。唐贞观年间,木门寺被敕封“广福禅院”后,香火更为兴旺。680年,唐太子李贤被其母武则天贬为庶人。两年后,李贤被流放巴州。从长安到巴州,经褒斜道、米仓道最为便捷,木门寺也就成为李贤的必经之地。
木门寺慷慨地接纳了这位落魄的太子。白天,李贤习佛诵经,与方丈并肩翻晒经书;夜晚,李贤不耻下问,与方丈秉烛长谈。李贤的横溢才华和仁厚之心,令方丈深感钦佩并对其加以挽留。李贤早年读书便过目不忘,十分聪慧,深得唐高宗喜爱。被流放以前,李贤曾召集当时的名儒,一同探討《后汉书》,他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备受后世称赞。这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曾两次代皇帝行使权力,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于不少历史学家发出感叹:这是李唐江山最合格的继承人!
在木门寺,李贤呼吸着深宫高墙内所没有的自由空气,内心的惆怅和郁闷,也就无所顾忌地倾泻而出。于是,他吟诵了一首七言绝句,表白自己的心迹:“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出木门寺沿米仓道向东南方向行百余里,便是李贤有去无回的巴州城。当年,李贤在古柏森森的米仓道上踽踽而行时,蜀汉大将魏延在此鏖战曹魏大将张郃所留下的众多遗迹,一定令饱读史书的他兴致勃勃,流连驻足。但他可曾料想,前方等待着自己的,又是怎样的命运?一片忠心遭毒手
684年,有“巾帼宰相”之誉的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前往巴州看望李贤。她在木门寺留下的一首诗,令这出悲剧显得更为凄婉。
早在仪凤二年(677年),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已出落得窈窕动人,且天生聪慧,过目成诵,文采斐然。这一年,武则天召见上官婉儿并当场命其作文。上官婉儿须臾而成,其文章音韵珠圆玉润,书法秀如簪花。武则天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
在此期间,情窦初开的上官婉儿,在深宫里见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是时年二十四岁的李贤了。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
上官婉儿赴巴州看望李贤,是公干还是出于私情,不得而知。事实是上官婉儿到达木门寺时,便听到了李贤被害的噩耗。
随着武则天权势日增,武氏一族势力日盛;相形之下,李氏势力渐衰,李氏王孙甚至有人人自危之感。眼看着母亲为了争权夺利而不顾及母子情,眼看着大唐江山行将崩溃,深感绝望的李贤,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作了一首字字啼血的《黄台瓜词》,意在规劝有野心无人性的母亲。
就在上官婉儿赴巴州的这一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仅一个多月后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这首《黄台瓜词》传入京城后,武则天大发雷霆,杀心顿起,于是速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的李贤,被逼服毒而死。
在如血的残阳里,上官婉儿想到了当初两人在楼台阁榭间的絮絮私语,在花丛月影下的柔情蜜意,更想到了自己当年违心拟就的废黜李贤太子位的那份诏书……于是,百感交集的她,题写了《由巴南赴静州》:“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悲痛之余,她还命人修建亭子为李贤的晒经石遮风挡雨,以聊寄哀思。
李贤的遗体葬在巴州城南南龛坡下,“墓高如小阜”。李贤死后11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追赠李贤司徒官爵,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遗存在巴中市的虽然只是李贤衣冠墓,但自古以来便受到了极好的保护,百姓对这位太子的爱戴之情可见一斑。太子遗迹遍巴中
木门寺的沐浴和米仓道上的洗礼,令李贤有脱胎换骨之感。当李贤抵达最终的流放地巴州时,州城官民的盛情接待,更是令他感激涕零。于是,他不顾体弱多病,八方奔走,体察民情,并在巴州城南金榜寺前设坛,劝农精耕细作。他把书籍文具运到巴中曾口镇书台山,在此发愤攻书;又在巴中茶坝乡章怀山筑茅庵草舍栖身,餐野果饮山泉以度日,昼夜苦读群书,以备日后为社稷效力。
巴州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北斗山,是李贤常去之处。每当他登临山顶北望长安,一望便是多时,下山途中,总是双目垂泪。人们传说,山顶上的树木都被他感动了,棵棵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李贤离世后,人们常去山上祭拜,附近的老百姓便把这座北斗山叫作“望王山”。如今,去望王山登高望远,已经是巴中市民的一种习俗。
巴中市城东的书台山,也因李賢而得名。当年李贤对当地老百姓的读书问题很是关心,他听说书台山下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特别聪明好学,但其父亲却执意命其停学在家守家业。于是,李贤特地到那户人家晓之以理,且与其毗邻而居,每天早晨到山上带头读书。那父亲深受感动,最终改变了主意。后来,人们把李贤劝学的那座山叫作“书台山”。如今,坐落在书台山的巴中市曾口镇书台村,读书风气依旧浓郁,还时常举办各种诗书赛事。
章怀山是李贤当年的寓所所在地。此山路隘苔滑,林木高大茂密,悬崖如刀劈斧削,山泉纵横流淌,实乃隐秘清幽之地。当地百姓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宇,称为“章怀寺”,以表追念李贤之情。此寺历经兴衰,如今看到的断壁残垣,系明代成化年间所建。
章怀寺背后陡峭的太子岩是一个悬在数十米高的断崖之上的石洞,由于地势陡险,从崖顶和崖底都无路通向洞中,因此仅有飞鸟能够在洞内栖身。李贤每天清晨进入这背西向东的隐秘石洞,面对旭日,捧书诵吟诗文。
李贤每天是如何上得太子岩的呢?原来,他请人在通往太子岩的绝壁上,开凿出一个个由下而上的孔洞。每天进洞之前,他先将木条逐根插入孔洞中,再脚踏木条攀进洞里,然后命人将木条一一抽掉。傍晚出洞下山,便踩着重新插入的木条小心翼翼地爬下来。深知宫闱之血腥的他,此时虽远离长安,仍不得不随时提防欲置他于死地的黑手。
曾经身为太子的李贤,注定不能成为李唐江山的继承人了,但他的亲孙女金城公主李奴奴却为延续社稷的祚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德行高尚、深明大义的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后,力促唐蕃和盟,持续数十年的边界战乱终于平息。李贤九泉之下有知,当可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