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有关“华师”的细枝末节

有关“华师”的细枝末节

黄熙童

“下一站,大学城北。”傍晚六点半的车厢里,人们摩肩接踵,我甚至能感受到后面男生温暖柔和的鼻息。四号线将广州市区和大学城十所高校相连,连缀了繁华喧嚣与平和沉缓。刚开学的几个月,搭乘地铁从家回校时,我总会产生一种被输送到孤岛的错觉。

报社实习快结束了,在高峰期将自己“压缩”在四号线人群里的机会所剩无几。那么在大学时间线里,“实习”的下一个节点就是“毕业”了。随着脑子潜意识地计算时日,熟悉的报站声亦逐渐有了轮廓。

1

华南师范大学有石牌、南海、大学城三个校区,我就读的中文系在大学城里。初到华师,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和一同考上的朋友在八月热浪的裹挟下,骑着自行车开始在校园里刻印我们的痕迹。聒噪蝉鸣宛如若有若无的期待,盈满整个校园。

和石牌校区有盖顶的华师正门不一样,大学城校区校门是无顶的,只由一块土黄色的大石头构成,恰好能与正门开阔的三百米通道相契合。石头上深红色的楷体本就具有庄严性,让即使素未相见的新生也能情不自禁产生归属感。校门正对着的是一块长方形绿色草坪,再往后便延伸至教学楼。

时值盛夏,骤雨阵阵,校园里人很少,大概是暑假都回家了。雨中的华师像是一头蛰伏的小兽,在草绿色的岛上静静地呼吸着。

我和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把自行车蹬到两栋教学楼的连廊下避雨。雨水溃散成世界的低语,敲碎倒影中须臾的宁静,蒙蒙细雨像一层灰色的纱。在离我们不远处的地方,伫立着一个简约空阔的亭子。我曾在招新推送中见过它,便一眼认了出来。底部由大半圈石柱支撑,上架宛如微微拱起的心形,雨中的蝴蝶亭更显静谧和谐。拱顶飘了许多氢气球,它们应该是从历届毕业生的手里逃了出来,暂停了青春,长久地留在这里。蝴蝶亭的尽头是一面墙,上面镶了熠熠生辉的校训。

雨停了,朋友催促我继续往前骑。我匆匆瞄了一眼校训,却没能记住。

2

真正记住华师校训,是在大二上文字学的时候。那时正值高考季,每年的六月都会有来自各地的老师来此批改高考试卷。文字学课前,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离高考两年了,有什么感觉?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但这个疑问句足以引起无限遐想。

课堂沉寂了一会儿,大概是大家虽有感触却不知从何说起。高考改卷的大本营设在这里,每一年都会对每一个有知觉的华师人带来冲击——我们不会离高考太远,我们不会离曾经那个热血沸腾勇往直前的自己太远,我们不会离正准备为人师表的自己太远。思考的时候,我无意间瞥到了蝴蝶亭里的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然而,比起老师,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拥有更大的期盼。待在华南师大新闻社的时间占据了我全部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三。在第一眼看到招新宣传册子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上面写着:扎根于这座高等学府八十余载的文化脉络,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追求触动内心的文学艺术,塑造属于华师和华师人的文化气质。

事实上,我也努力这么做了。在大一到大三的三年里,在对华师师生的近20场采访中,我看见过沉迷于练习书法而错过回家末班车的墨友会成员,看见过每天凌晨三点半就位的饭堂工作人员,看见过为了将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搬上舞台而七次下乡采风的舞蹈系师生,看见过近乎失明却仍然热爱创作并对文学原创性抱有极高要求的文学院教授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岱先生……最让我难忘的是世界级太极拳冠军杜昊滢。

在去年11月某个下午的教室里,2016级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杜昊滢回忆起十几年的习武经历:6岁离家赴京训练,曾在备赛期间14天减14斤,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采访结束后,杜昊滢还邀请我去吃学校附近的鸡公煲。隔着热腾腾的蒸气,我坐在师姐对面,继续听她分享敢想敢拼的“开挂”人生。她说:有的,我感谢;没有的,我继续努力。她的笃定勤奋终于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起来,也让华师更加熠熠生辉。

3

这几天,我常被门外拉杆箱的滑轮声吵醒。在半醒半梦中,我偶尔还会觉得那个拉箱子离开学校的是我,在喧闹盛大的毕业季后,我要步入社会了。等醒来的时候,我只听见昏天暗地的宿舍保持着和谐而一致的呼吸,有金光闪闪的阳光从两片窗帘的罅隙中投射进来。即便如此,这个梦在一年后就会变成现实。

其实,很多告别在大三下学期已经开始了:最后一次在课室上课,最后一次去新闻社办公室开例会,最后一次和熟识的师兄师姐去吃烧烤。昨天,我结束了大学阶段所有的期末考。

真正的离别往往缺乏实感,因为那些琐碎的日常已经熔铸在脑海里,他们仿佛只是暂且休假离开,等到合适的时候还是会回来。

新闻社的师姐在回家前约我逛了操场,她说在华师的四年里她最喜欢这里,因为操场很宽广,而天空比操场更大,足以包容她所有的情绪。她问我,你呢?

我细细想了一下,这里和招新推送里的华师的确有些不同。我宛如它相知已久的恋人,了解它所有的建筑和草木,了解它的踏实上进,人才济济。除此之外,我还知道北区的柠檬茶比南区的贵三毛,华师三路的小贝岗晚上11点45分才来,楠园四楼的叉烧饭可以要全瘦的,宿管阿姨是客家人,吉他社每周四都会在天桥上义演,操场上方每10分钟似乎会经过一架飞机,在宿舍楼顶能够看到绚烂的落日……

师姐笑了笑,说,这大概可以做一条很长很长的“晚安华师”推送了。

記得三年前,第一次来华师是在一个下雨天。避雨的时候,我发了一条矫情的朋友圈:今天寻找的路是明天闭着眼也能寻找的地方。

现在也可以实现了,凭着任意一点有关华师细枝末节的记忆,我都能找到这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506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