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生百科

在劳力上劳心

在劳力上劳心

魏晓彤 斯涵涵 罗容海

■事件要点

三年前,作家冯唐写了一篇文,说的是“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人”,一年后又推出了油腻2.0版本——《比成为油腻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腻青年》,让油腻再没“年龄歧视”。两篇文章被作为“油腻男性参考指南”使用。前不久,某男演员在综艺节目里摆出一副“霸道总裁”的模样,这使快过气的“油腻”一词,被迫再次出来“营业”。

■观察角度

不夸张地说,“油腻”成了当代男性最担心被贴上的标签。不过,“油腻”却很难附在女性身上。如果搜索“油腻男明星”,你能找到上百万点击量的视频。“人间油物”“娱乐圈四大油王”这样的表述,无一例外对应的是男演员。然而,如果搜索“油腻女明星”这样的关键词,恐怕多数结果都是讨论女明星护肤化妆不到位,导致满面油光的事实性表述。

“油腻”这个标签折射出当下社会怎样的期待和诉求呢?

我们无可避免会将“不油腻”与“少年感”聯想到一起,当自媒体对部分“油腻”男演员大肆调侃之时,也无一例外地对某些文艺中年男性大加赞赏——年逾不惑却仍会被认为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典范。

这些拥有“少年感”的男性,大多留着干练的发型,注重身材管理,腼腆少言却又自然坦荡,更重要的是,时间最多在他们的脸上打个成熟的标记,却没有在他们的精神上留下痕迹。他们一直热情饱满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业,没有刻意经营的“人设”,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如是说来,不油腻的“少年感”或许不仅是外表的年轻,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化的精神,一种对自我最真实的认同和坚持。

反观那些被定义为“油腻”的男性,尽管可能比“少年感”男性拥有更成功的事业、更密集的社会关注,却往往透露出一种急功近利的迫切感和焦虑感。就拿前述男演员来说,他长期对“霸道总裁”“型男”“精英”这种形象的刻意追求和自我打造,让他的公众表现少了点真实和诚意,多了点“造作的私货”。

不真实的“油腻男”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当我们撕开“油腻”标签之后,所看见的或许应该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主宰的信息时代之下,所有人对真实的探讨与追求。这一点无关名利,也不分男女。其实我们更喜欢的,是前几年的电影中那个羞涩、坚韧的农村青年,或是多年前面对镜头时,那个拘谨腼腆又真诚可爱的他。

■事件要点

近日,某地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花。有媒体记者走访调查多所高校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观察角度

于学生而言,生活费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不少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与父母进行过各种“斗争”,比如这名“索要4500元生活费”的大一女生,要买化妆品,要去校外吃饭,要买新衣服……逐项算下来,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2000元左右是当下大学校园生活费的主流,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基本花销了。要知道,大学生的学费同样需要父母承担,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一些大学生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不懂得感恩,养成了向父母“伸手索要”的习惯,一旦遭到拒绝便十分委屈,公然诉苦。

从求助帖中可以看到,该女生发现“同寝室友都挺有钱,用的都是好的”,凸显出一些大学生喜欢盲目攀比、爱慕虚荣。近些年来,“开学季”变成“烧钱季”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子女大笔花钱,父母叫苦不迭。而学生之间的炫耀攀比,则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价值观。甚至有学生为了买最新款手机、最新潮鞋子而陷入“校园贷”陷阱,缺乏财商教育。他们不懂得量入为出,胡乱花钱,对自身消费能力没有准确的定位,往往只能自吞苦果。

有些大学生希望进行一些自我投资,发展个人爱好,或许是会有一些特别的支出,这完全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既可以挣钱以备不时之需,又可以锻炼待人处事的能力,而不是将这些支出都强加到父母身上,如果不如愿就对父母满是抱怨。

大学生活费究竟多少才够用,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用法与看法,这是一道包含了亲子关系、财商教育、感恩教育的复杂方程式。大学生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更应当是具备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公民,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独立意识至关重要。倘若大学生不懂得感恩回报、自主奋斗和积极进取,而是一味依赖父母和他人来解决困难,实则是制造了一个无形“襁褓”, 既束缚了自己的 “手脚”,也耽误了精神人格的全面“发育”。

■事件要点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介绍,此次编审的语文统编教材,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观察角度

自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上一辈人熟悉的劳动教育,在新世纪以来服务市场化、教育专业化的大潮中,的确已经成为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都意义深远。

劳动之所以成就了人类,造就了文化,形成了传统,正是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的显现。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模,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空间和诗意空间的综合体。

在众多歌颂和提倡劳动的声音中,教育家陶行知对于劳动意义、价值和路径的阐发,对于当今“劳动教育怎么搞”这一难题,仍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今天,培养人才必须德智体美劳并重,方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拥有健康人生的必需。

陶行知的思想,对于劳动教育乃至于“五育”并举如何开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五育”并举不是劳育就动动手、美育就动动眼、体育就动动腿、智育就动动脑、德育就动动心,而是手脑并用、心手相生。即便体育也是如此,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被称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最早提倡体育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而是强调与涵养崇高的道德精神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奥林匹克的精神。

劳动教育更是如此,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509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