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
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每天喝五六杯奶茶,最后突然晕倒,7天后才苏醒过来。医生检测发现,小伙子并没有糖尿病,但是血糖值高到“爆表”。
一天五六杯奶茶,其中的糖将是推荐限制量的数倍。小伙子对奶茶的迷恋,糖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小伙子醒来后对奶茶深恶痛绝,表示不再喝奶茶了。不过,决心易下,但实际执行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戒了奶茶,但依然改变不了大量吃糖、饮食单一的状态,也还是会导致营养失衡。
我曾经问过网友一个问题:习惯吃糖的你们,如果没有糖吃了会怎样?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会心情抑郁、烦躁、无力等等。
这大致相当于“戒断反应”,是对某种物质“上瘾”之后的表现之一。
吃糖会不会上瘾,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作为谈资的话题。不过,科学家们真的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项研究是动物实验。科学家们把老鼠的昼夜活动周期推迟了4个小时,在12小时之中不給食物,然后另外12小时中给糖水和含糖鼠粮。一个月之后,老鼠们出现了类似毒品上瘾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暴饮暴食,对糖极度渴望,不给糖就会出现焦虑和抑郁。
除此之外,糖还能导致对安非他明和酒精的“交叉敏感”。也就是说,对糖上瘾之后,对安非他明和酒精也会产生更大需求;反之,对这两种物质上瘾之后,对糖的需求也更大。
在生物学机理上,吃糖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
深入的研究还发现,长期吃糖会使得体内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更为旺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得到满足。
要想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也就需要吃更多的糖。在身体表现上,我们说人体对糖具有“正反馈”——也就是吃得越多,需要的糖就越多。那位每天喝五六杯奶茶的小伙子,对糖的欲望大概就是不断地放纵这种正反馈而形成的。
当然,人不是老鼠,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能用理智去进行控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控制意愿和控制能力,也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于糖的态度迥异。
控制不好的人,可能出现以下这些行为:
有些深度爱糖的人,饿的时候,会倾向于“甜的东西”(比如甜点或者饮料)而不是完整的一餐;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放纵地吃糕点糖果,哪怕是并不饿;
吃甜食的习惯越久,所吃的含糖食物就越来越多;
想吃糖而没有的时候,就会感到沮丧、焦虑、情绪低落,获得糖之后就会“报复性”地大吃;
开始“戒糖”之后,看到冰箱、超市、自动售卖机、冷饮店的各种推送广告,就可能触发“复吃”;
……
所以,科学界有观点认为:间歇性地过量摄入糖能产生多巴胺和胆碱的效果——其中的生理反应跟精神刺激剂的作用机理相似。
当然了,其幅度和严重程度要温和一些,对身体的危害也远要小一些。如果用“成瘾”来描述,会造成许多误解和争议,所以“吃糖上瘾”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对糖产生“依赖性”,是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的说法。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