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小莓干
Part1.电影
《小森林·夏秋篇》
小森是日本东北角的一个小地方。蒙着好几层水汽的浓绿树林间总是站着叫不出名字的鸟,它们伸长了脖子,不知望向哪。这里带着真正远离城市的疏离与亲切。
市子在蓊郁的大道上骑着自行车,风吹得衬衫鼓鼓的。这是小森的夏天。小森的夏天潮湿、闷热,好像鱼在水面上甩尾,水流、水珠黏糊糊地黏着鱼尾,甩落在水面上时也是懒散的。市子在这样的热意里劳作,收集食材,享受美食和回忆。回忆的都是妈妈做饭的场景。秋天,在收割新稻的休憩时间,市子吃着前一年收割的稻子做的核桃饭,体验轮回的感觉,落寞地感受现世的安稳。
夏秋两季,市子做了不少美食,大多数美食制作起来都很麻烦,但市子出奇地耐心,一边制作,一边回忆。一道道美食隐藏着市子的心境和对妈妈的思念,而她也在烹饪的过程中发现了曾忽视的妈妈的爱。电影最后,市子收到了妈妈的来信,她裹上外套,骑上自行车,带着点急切,在秋意浓浓的路上行驶着。
市子生长在小森,也曾逃离过小森,但最终,她还是选择回到这个地方。在这里,她过的是一种不依靠别人、不抱怨别人的生活,以一颗赤诚的心感知自然,与同样拥抱自然的人相处,去享受美食、享受生活。小森和美食抚慰着市子,也温柔了我们的时光。
Part2.书籍
《夜航船》
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在漫长的航行里,人们往往坐着闲聊,以作消遣。
而《夜航船》是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张岱在序中写道: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士子辨不清文化常识,闹了笑话。张岱编写这本书,“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
知晓、翻看《夜航船》纯属偶然,得了空看上几页,慢慢也咂摸出味道来。
锦心绣口、自出机杼、玄圃多玉、杜撰、藏拙等词的典故,古之圣贤的与常人有异的容貌描述,物类相感、体疾方子、染色除污的物理……《夜航船》都有提及。不只这些,在《卷十九 物理部》中,张岱还教人炙肉、晒葫芦干、在夏月保存鱼肉、清洗生锈的釜等,一一读来,阳春白雪的高雅典故铺展开,富于世俗烟火气的器物、吃食也次第挂起,名楼、名池的那些鲜有人知的事登台上演。
读《夜航船》,好像在看历史纪录片,或会心一笑,或啧啧称奇。翻开之前是期待,翻开之后是入迷。我热衷于收集这些知识,将它们储存在脑海中,等着与现实出现的某人某事某物相遇,然后恍悟——这个故事/典故/词语我曾见过的,这种欣喜与满足,是可以久久回味的。
Part3.地点
午后的草地
一直觉得人就像植物,需要营养、需要雨露,需要空间、需要自由,也离不开阳光。阳光好的时候就该出去走走,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更新自己的心情。最适合晒太阳的地方是草地。
阳光微醺的午后,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刚刚好。11、12月的草地夹杂着些许衰草,远看有油画的既视感。正是银杏最灿烂的时候,披着一树饱和度极高的黄色,明艳得不真实;而矮矮的枫树也即将褪去最后一点墨绿,火红的枫叶抖擞地立着,一起在草地上投射一块小小的阴影。黄、红,加上深浅有致的绿色,有种宁静却又奔放的美。
猫猫狗狗都喜欢来草地上玩,人不多时,草地是它们的天下。扑虫子、打滚、追咬着玩,却很少发出吠叫。更多时候,它们会趴在草坪边沿一个太阳强烈的地方,懒洋洋地趴着,尾巴不时甩一甩,安适得很。
待在教室备战考研的学长学姐也会挑着好天气出来,拿本书坐在草坪上,轻声背诵着。念困了,找个阳光稍微小点的地方,把书盖脸上小憩一会儿就好。
呼朋唤友,拎着大袋小包去草地上野餐。抖开一张桌布,权当野餐布了,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把甜点小吃、水果零食摆上。会拍照的人成了香饽饽,收下各种贿赂后,拿起手机给大家拍美美的照片。吃东西倒在其次,主要是谈天论地和晒太阳。
倒在朋友的腿上,周围升腾起泥土和青草的香气,手抬起来遮住阳光,视线模糊时,感觉自己仿佛在画中。闭上眼,就这样睡一场也挺好。
Part4.人物
桑格格
从史航老师的微博上看到桑格格老师,好奇心让我点进了她的主页,没想到“一看而不可收”。桑老师的微博大多是些日常,也更小文章,从文字里可以看出桑老师仍然有着孩子的天真。她用孩童般的眼光,永远带着新奇,带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去发现、去书写。我无法抵抗这样可爱的作家。
她发自己灵光一闪的日常搭配,分享自己看到的风景,发与丈夫九大师温馨又搞笑的日常,向广大网友提问哪里有好吃的鸭,发与朋友的聚会,发看展有感,发自己写的可爱小诗,诚挚地推荐作者(通过桑老师的微博,我发现了不少宝藏作家)……时而稚气、时而深沉,三言两语的平凡故事忽然就来了几分哲理,这哲理不深入,好像在喝芝士茉莉乌龙,嘬一口最上面的奶盖,再喝茉莉乌龙,别有一番滋味。感谢桑老师的慷慨,让我能拾起她可爱的生活碎片,去思考,去享受,然后怀着向往与期盼,继续笔耕。
十二月的时候,桑老师发微博说:“我也不确定像这照片里这么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好写的。但居然有人懂。这让我又虚荣又感动,又充满了继续为这种懂得写下去的动力。”这大概也是绝大多数写作者坚持下去的理由吧。我没有什么表达欲,越来越不爱与人争辩,写作仿佛是为了自己而写,为表达自己而写,没人懂,我可以自得其乐。但我希望能遇到懂的人,为着这种虚荣,我觉得我也应该继续写下去。
Part5.生活方式
温柔地疯狂
和自己相处了这么些年,终于窥得本我生命规律的微光。在疯狂与沉默里循环转圈,悲、喜、恼怒或者从容,似乎有自己隐隐可以把握的错觉。但事实上,懵懂预料的人生轨迹,会因我每一个小小的选择而随时变化。我与自己作对,一番纠结,仍是循着奇怪的牵引继续前行着。
我是悲观的浪漫主义者,冷眼旁观速食的浪漫,但祝福这或许是命定的一见钟情。我会向往人生的种种感动,却不愿伸手去摘。摘下,它就不是我所想的那种东西了。但太冷静了,不愿表达,不愿迈步,生活会变得乏善可陈。偶尔头脑发昏,不管不顾要带回当下最喜爱的东西,结局也并不是均以难堪收场。
已经在他人会茫然不知所云的困境中自缠自解了十几年,我时而缺乏克制,时而缺乏疯狂。在两者无措地搏击时,我放空自己,读书,画画,出门买甜点,与人交谈。渐渐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慢慢积蓄力量来表达自己、成全自己,如果状态还算不错,还可以尽力去安慰境遇更糟糕的人。
只希望自己能温柔地疯狂。我将温柔地疯狂定义为怀着柔软,去追寻生命所爱。若我是一只野兽,能缚住我的是内心的温柔,能点燃我的是温柔的疯狂。我在人间尽量轻手轻脚,不惊扰他人,奔向我自己的乐土逍遥。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