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靠
很小的时候,我随父母离开湖南,寄住在位于云南曲靖一个偏远山村的外婆家。
印象中,四五岁时的我黑瘦黑瘦的,成天和一群熊孩子漫山遍野地疯。比我小两岁的表妹也爱跟在我们身后,哼哧哼哧边跑边吸鼻涕泡。
21世纪初期的时候,云南那个闭塞的小山村,物价仍然出奇地低。离外婆家百把米远的小小杂货铺里,陈列着一毛一根的辣条,五毛钱三包、染得五颜六色的棉花糖,还有那种一块钱可以买上整整一百粒的水果糖。那种糖的包装一粒一粒连成一长串,买的时候,我们隔着厚厚的玻璃柜台踮起脚尖看老板给我们点数:“一、二、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
那样的糖果和辣条,现在想来极有可能是小黑作坊里的三无产品。但小时候得了一毛两毛攒起来,找一个喜气洋洋的下午前往小卖铺,那种兴奋喜悦的心情,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
那时候还有一天到晚走街串巷换旧物的杂货郎。不用他叫唤,远远瞅见一个挑着担子、手里拨浪鼓晃得当啷响的,那就是了。货郎从担子里取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一把新剪子、几个花发卡、两把菜刀、一些小玩具。我们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围过来看他的东西。那时候的云南乡下,只有在每周一次的市集上,才能看到各种新鲜玩意儿。
妇人们拿出积攒已久的旧东西——一只坏灯泡、一双旧皮鞋、几斤旧书,换来一把菜刀、两只发圈、一个小孩子的拨浪鼓。一番讨价还价后,两方都心满意足地散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而言之,那个年代最大的特色是贫穷。
正因为穷,外婆家门前园子里的两棵苹果树,成了馋嘴小孩最大的期望。
对苹果花是没有太深的印象了,以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说苹果花没有香味,我还着实吃了一惊,但拼命回想也找不出有关苹果花香的记忆,只得作罢。脑子里残存的,是那些细细碎碎的花瓣,每年春天风起,园子里的黑色土地上便铺满小点小点的白。
馋嘴的小孩,是等不及苹果成熟的。在果子长到山楂大小时,我们便早早将手伸向了它们。趁着帮大人进园子摘菜掐蒜的机会,我迅速地从矮枝上够下几个青色果子塞进口袋,然后从厨房偷一点五香辣椒面出来。咬一口小苹果,蘸一点辣椒面,酸、涩、咸、辣、香的味道在嘴里混合,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我对苹果念念不忘,主要还是因为外公——
四岁的时候,我开始背上小书包,每周五天往返于通向村小学的泥巴小路上。
早上六点半,我被妈妈唤醒,穿衣,洗脸,坐下来享用外婆刚做好的面条或者油炒饭。吃完早饭,在熹微的晨光中,我独自踏上前往学校的路。从外婆家门前的大马路往下走,几百米后有一个岔路口,顺着田埂爬上去,就是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路旁的杂草上,清晨的露水还没干透,我的裤脚常常被打湿。而村小学,就是不远处田地里两间低矮的石棉瓦房。
我将在这里开始一天的学习,掏出课本跟着老师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或者咬着铅笔头看黑板上的算术题发呆,坐等敲钟的爷爷挥舞着钟锤,敲响墙边那口锈迹斑斑的老钟。
下午两三点,我又将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偶尔也会停下来掐一朵野花,追一会儿蝴蝶,但脚下的步子不敢放慢。因为我知道,外公会带着妹妹在岔路口处的大路上等我。
一从小路上冒出头,我就开始搜寻他们的身影,嘴里大叫:“外公,外公!”外公佝偻着身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妹妹,笑眯眯地看着我。他雪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有些晃眼。
然后便是这样的场景——我蹦蹦跳跳地走在他们两个前面,嘴里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一会儿讲老师今天留了什么作业,一会儿讲今天谁谁谁又生病了没去上学。外公一边应和几句,一边担心我和妹妹没好好看路。
回家以后,外公开始给我们两个馋虫削苹果。他一手拿着锋利的水果刀,一手握着香气四溢的青苹果。随着利刃的凑近,青色的果皮完美地脱离。外公削皮的技术极好,往往一个苹果削完,果皮只有长长的一条。我和妹妹抢着要那条果皮,要么塞进口里吃掉,要么贴在嘴巴上装胡子。
小院明媚的金色下午,在祖孙三个分享苹果的欢声笑语中,悄悄溜走。
如今外公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很多年,他也没有机会看到当时还在念一年级的我,如今可以一个人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去远方上大学。遗憾有很多啊,我再没吃过那样香甜的苹果,再没遇到一个削皮技术比外公高超的人,也再没有谁,会在我的放学路上,早早站着满怀期待地等我了。
如果说苹果是关于外公的记忆,那腊肉,则是关于外婆的。
小时候在云南过年,每年都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杀猪活动。这时舅舅、姨妈们都从自己的小家,带着妻子、丈夫和小孩赶回外婆的小院。男人们从猪圈里抬出五花大绑的肥猪——那是外婆一年到头辛苦劳动的结果。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过后,便是女人们的表演时间。她们负责把猪下水洗净,把猪肉切块码齐。而我们小孩子,则围坐在烧烤架前,嬉闹着大快朵颐。
一天的喧闹过后,舅舅姨妈们又拖家带口离开。接下来,便是外婆一个人的忙乱时刻——她把花椒、八角、茴香粉这些倒进盐里搅匀,再把整只的猪大腿放进去腌好。半个月后,盐堆里的猪大腿将被取出挂在楼顶上。时间和风,会使它沉淀出云腿独有的鲜香。
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外婆会切下一盘火腿招待。薄厚均匀的肉片、地里新摘的辣椒、烧得通红的炭火,这些东西的碰撞,将使火腿迸发奇妙的香气。
夹一片刚刚出锅的肉片仔细看,顶上是焦黄蜷曲的猪皮,中间是透明滋油的脂肪,下端是紫红焦香的瘦肉。塞一片在嘴里,不能咬得太用力,否则满嘴的油会溢出来。最好赶紧猛扒一口飯,肉香、油香混着咸香直冲向脑门,想来汪曾祺老先生作为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吃货,如此推崇云腿,不是没有缘由的。
我六岁的时候,外公意外去世,不久后,我随着父母回了湖南。外婆做的云腿,从此成了每年暑假时的奢侈。后来,我的口味渐渐适应了湘菜的麻辣,而不再习惯云南菜的咸香。
去年国庆节,我回云南看外婆,顺便帮她收玉米。
她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吃的,怕我嫌肥肉太腻,愣是切下整盘的瘦肉炒了;怕我觉得太咸,火腿在水里洗了又洗。她给我夹菜,满怀期待地看我的反应,在我大口咽下一块瘦肉后,脸上笑出褶子来。老人家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外婆年纪越来越大了,岁月的流失、儿子的早逝、孙辈未成家,这些在她脸上刻下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能陪她说会儿话的人越来越少,每个小辈都是急急忙忙地来,又心急火燎地走,逢年过节虽然是以陪老人的名义,更多的还是在聊老人听不懂的东西。
很愧疚啊,小时候外婆对我们这些小辈们嘘寒问暖,生怕我们饿了冻了。现在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外婆进不去也看不懂。而我们,几时愿意停下匆匆的脚步,听她说说她的心事呢?
离开云南的时候,我坐在小轿车里和外婆道别,隔着玻璃看见她弓着身子,花白的头发在风里微微颤动。我鼻子有点酸酸的,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外婆每天围着几亩地的洋芋、玉米打转,需要打理园子里的果树,还要喂猪、养鸡、带小孩。那时候外婆的身子还没佝偻,头发也没现在这么白。
锦样年华水样流,寄住在外公家,好像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回想起来,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爱的人有些去了另一个世界,再不能见;有些隔着山川河流,难以一见。但正是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这些饱含爱意的食物,这些温暖过我的亲人,让我有面对远方风雨、一路披荆斩棘的勇气。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