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如果将本帮菜系中的四大著名餐馆比作是一个家庭的话,那么“荣顺馆”是性格稳健的老大、“德兴馆”是年富力强的当家、“老正兴”是招赘来的女婿,而“同泰祥”则是憨厚可爱的后生。之所以这样形容“同泰祥”,是因为它的出现,一直是本帮菜诸多餐馆中最为亲民的。 1937年淞沪抗战时的上海街头
上海“同泰祥”酒楼始创于1930年,店址位于今西藏中路497号。这家店最初的创始人是崇明人龚同健,创业之初,主要经营崇明老白酒,兼营以鱼、虾、蟹等为原料的一些经济实惠的菜肴。和许许多多的本帮小菜馆一样,这家小店起初并没有多少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
从1938年淞沪会战结束,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上海是相当独特的。因为日本军队虽然赢得了淞沪会战,但还没敢公开与西方列强撕破脸皮,于是,“中立”的上海租界就成了沦陷区内的“孤岛”。
那时,处于“孤岛”中的上海生意人都和“同泰祥”的龚老板一样处于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矛盾心情之中:一方面,生意确实是更好做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但另一方面,他们高兴不起来的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好日子”能维系多久。毕竟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这些小生意人的命运就像秋风中的树叶一样。
于是,熬到1941年,也就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同泰祥”换了个大胆的新主人——本地人郁金康。很难想像当初的龚老板和郁老板是如何算这笔账的,反正龚老板的判断没有错:乱世的生意不好做。就在他盘出“同泰祥”不久的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人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一天,撕下脸皮占领了租界,“孤岛”不复存在了。
但郁老板的账似乎也没有算错:不管仗打成什么样,也不管时局变成什么样,租界里的人都得要吃饭。郁老板接管“同泰祥”以后,不仅没有缩手缩脚地担惊受怕,而且他重金请来了本地名厨,一心努力经营本帮菜,而这位大胆的郁老板最为重要的“生意经”,就是把“价廉物美”的餐饮铁律坚持到底。
当时一片萧瑟和惶然之中的上海滩,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家“反其道而行之”的本帮餐馆,这给当时处于惊恐和凄苦之中的上海人送来了难得的一丝温暖。更重要的是,“同泰祥”于乱世之中的这种“经济实惠”、“量多质优”的经营策略,与大发国难财的许多日伪汉奸的行事法则大相径庭。
于是,“同泰祥”出品的“大白蹄”、“砂锅大鱼头”、“全家福”、“竹笋鳝糊”、“糟猪爪”很快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了。上海滩的许多工商界巨头及沪上文化名人,纷纷在“同泰祥”设宴。当时刚刚闯出名头来的滑稽戏演员姚慕双、周柏春的演出场地在“新世界游乐场”(今新世界商厦),距“同泰祥”不远。他们当然是“同泰祥”的常客,也常常在自己的滑稽节目中提到他们都非常喜愛的“糟猪爪”,这就使得“同泰祥”的名气更响了。直到上海解放前,“同泰祥”的生意一直十分兴隆。
姚慕双、周柏春在滑稽戏中“免费插播广告”所提及的“糟猪爪”,其实只是“同泰祥”诸多糟货中的一种而已。事实上,上海人所谓的“糟货”,其实就是在“同泰祥”开始叫响的。而“同泰祥”在本帮菜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接过了“大同酒家”的糟字大旗,并将本帮香糟的文章进一步做大了。
在“大同酒家”(始创于清咸丰四年)那个年代,“糟”只是苏州人来上海开餐馆的一个秘密武器而已,此后上海的各大著名本帮菜馆都在做糟,而且“德兴馆”的“糟钵头”做得还相当不错。但“同泰祥”的亲民之道在于,它把糟货中的冷菜,也就是“糟卤菜”做成了一个全新的品类。这为后来(上世纪80年代)“同泰祥”的系列糟货在上海掀起的一股“糟味菜肴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帮的香糟味型具体到菜肴运用上,又再细分为“生糟”、“熟糟”、“汤糟”三种手法。这种细化功夫当然离不开本帮菜系诸多前辈厨师的功劳,但把这篇“糟”字文章做得如此精细,“同泰祥”功不可没。那时候的本帮厨师似乎天生就带着“海派”基因,他们在本帮香糟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如何进一步加工,最终使得“香糟味型”占据了本帮菜中仅次于“浓油赤酱”的重要地位。“厚道”也是“味道”,“亲民”也是“精明”,这就是“同泰祥”的生意经!
后记
解放后,“同泰祥”继续保持原来的诸多经营特色,1978年被列为上海接待外宾的定点饭店。1983年翻修扩建为三层楼,同时新增的糟卤菜外卖,为上海餐饮界带来了一股“糟味菜肴热”,那时候每年夏秋之季“同泰祥”推出的糟猪爪、糟鸡、糟肚、糟肉乃至糟毛豆,都成了上海的一种地道风味。1988年,“同泰祥”的糟鸡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1993年,因城市改造,“同泰祥”迁至金陵东路317号(近盛泽路)继续营业,1995年因餐饮网点调整而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