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一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时候,春雨绵绵,温暖潮湿得连墙壁都“出汗”了,人若受到湿气侵袭容易变得疲倦和昏昏欲睡,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也会轮番来袭。雍丽提醒,在温湿季节,不妨煲些健脾祛湿的汤水饮用。
春湿困脾又伤肝
春天来了,“春困”也随之出现,有些人除了困倦之外还感觉头身困重、四肢乏力、肌肉酸胀或舌苔厚腻,这可能是湿气重了。许多人都不会把它当一回事,总是想着忍忍过去就算了。
雍丽指出,《黄帝内经》记载,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所潮湿等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涨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则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等。
春季空气中含水量较高,外湿困阻脾胃阳气,引起人体血气运行不畅、经脉不通。春天又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以致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易引起水湿内困。于是在内、外湿的双重作用下,春天觉得身体不适的人自然不会少。“现在内外兼湿的患者比较多,一部分为体质较弱的老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本来脾胃功能较差,运化水湿的功能不强,加上外界湿气重,易感受湿邪。此外还有不少年轻人,自视身体强壮,贪凉饮冷、起居不慎,或冒雨涉水,从而导致外感湿邪。”雍丽介绍,中医认为湿邪有黏腻的特点,因而夹有湿邪的感冒比一般的感冒更加难治。
祛湿先要辨体质
“湿”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祛湿就是要把体内多余、异常的水分排走。雍丽说,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有针对性地祛湿。
内湿又分为湿热和寒湿,湿热指热与湿同时存在,典型特征为舌苔黄厚腻、小便短赤,皮肤出现瘙痒或起湿疹;寒湿典型特征为舌苔白厚腻、小便清长。
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而除了注意保暖外,多吃温补、健脾胃的祛湿汤,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无疑是祛湿的好方法。
春天的煲汤水应以升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燥热补品,以免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在温湿季节,可用茯苓、淮山、薏米、扁豆、赤小豆这几味比较平和的食材(各类湿症都可以吃,每种药材约30克左右),搭配冬瓜、瘦肉、鱼等食材煲汤喝。专家特别指出,老年人煲祛湿汤时不宜选药性太过寒凉或燥热的原料,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血汤料,如党参、大枣、枸杞子、淮山药、薏苡仁等;为小孩煲祛湿汤时则选料用量不宜过多,可选用淮山药、玉米粒、芡实、山楂等,以助消食和胃、健脾利湿。
雍丽指出,如果没有时间煲祛湿汤,买现成的祛湿茶包来泡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的祛湿茶大部分是祛湿热的,较少有健脾功效,所以并不适合寒湿体质的人。“脾虚体质的人喝太寒凉的药物反而更伤脾,最后很可能导致‘湿更重。”雍丽特别提醒,外湿治疗应以祛湿、利水为主,内湿治疗应以健脾为主。因此,祛湿前最好先请医生辨别体质,在不明体质的情况下,不要随便乱喝祛湿茶或煲凉茶。
春季饮食宜少酸多甘
除了煲汤祛湿外,雍丽还强调,春天饮食应“养脾胃气”,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甘味、祛湿的食物。“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則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
专家指出,甘味食物首推大枣、山药和薏米,其次是小米、糯米、高梁、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等,而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物(尤其是体寒者)则要少吃,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
推荐四款祛湿食谱一
赤小豆冬瓜汤
原料:茯苓25克,赤小豆50克,冬瓜100克,白术15克。
做法:
1.赤小豆浸泡半小时,茯苓、白术洗净,冬瓜切块(不用去皮);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
2.加入适量水煲1.5小时,放少许盐调味即成。
小贴士:可利水消肿、健脾益胃。参茯白术汤
原料: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党参25克,北芪25克。
做法:
1,白术、党参用清水浸泡15分钟;
2.其余药材洗净,一起入锅,加入适量水煲1小时即成。
小贴士:可利水消肿、补脾益气。泽泻山楂汤
原料:泽泻20克,山楂25克,草决明15克。
做法:泽泻、山楂、草决明洗净,加入适量水,煲45分钟即成。可清胃热、利水湿、健脾胃、消脂、去痰湿。扁豆茯苓汤
原料:扁豆衣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北芪30克,茯苓30克,苡仁20克。
做法:所有原料洗净,加入适量水煲30分钟,放少许盐调料即成。可健脾除湿、固本祛风。适宜体质虚寒者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