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一
随着肿瘤医学研究的发展,医学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而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困惑尤为突出。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援助方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率先进行了探索。
2013年,“帮帮我”心理热线正式拉开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援助项目的序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肿瘤患者心理问题为主要服务内容,由肿瘤医院和上海市心理志愿者援助总队志愿者共同参与,集电话咨询、集体辅导、面对面沟通于一体的沪上首个以医院志愿者为主体,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援助的工作模式。
鼓励敞开心扉,减轻孤独情绪
62岁的王女士是一名退休职工,罹患乳腺癌。她说:“其实我明白,我每段时间用的药都不同,说明我的病可能在恶化。家人隐瞒了我的病情,每当我提起疾病时,他们常常不自在,却在我面前装着高兴来隐藏真正的感受和担心!”
心理解析
这个家庭因为彼此关爱,所以都想将压力一肩扛起而不愿让其他成员分担。当患者意识到家属的隐瞒与担忧时,内心会产生对病情的假想与猜疑,往往会默认实际病情更加严重,进而就是对家庭的愧疚。
“帮帮我”心理热线建议
王女士能够稳定自己情绪,并没有因为家人的隐瞒而过度惊慌失措,这本身就体现了足够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同时将家属隐瞒病情的出发点理解为减轻自己的担忧,也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意愿,值得肯定与赞赏。
鼓励王女士说出自己的种种担忧,并提供正面资讯如“你的家人也很想告诉你实情,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当患者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身心状况比较稳定的时候,鼓励她在与家人谈话过程中刻意避讳病情近况时,表现出坦然淡定的态度,以消减家人的紧张感,进而考虑转变隐瞒的行为,打破僵局。
专家点评
“家属不愿意多说,患者也不愿多问”,这种相处与交流模式的出发点都是为对方好,但还是需要通过医护人员,或是患者主动提起,来帮助双方真诚沟通,鼓励患者敞开心扉,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情绪,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走出“信息”误区,重建抗病信心
65岁的许先生刚退休就被查出肺癌。他对心理志愿者说:“医生告诉我不能手术了,只能做放化疗,据我了解,放化疗只是缓兵之计,不能根治肿瘤,而且对于放化疗我真的—点都不了解,想到放化疗的副作用,我怕自己承受不了。”
心理解析
患者希望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但对于放化疗又心存疑虑。
“帮帮我”心理热线建议
病人的担忧往往基于他所获得的片面信息。对此,家属需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担忧的具体内容,全面了解放化疗的利弊。医务人员也有义务对患者提供放化疗的基本原理和治疗过程,以及放化疗反应出现的时间和主要表现。
患者也可以与同病房的患者进行沟通,一方面,病友间可以形成互助;另一方面,“现身说法”的方式更能够让患者重新建立信心。有了这些充分的了解,大多数患者的恐惧心理将会得到缓解。
专家点评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通常有三种方式:手术、化疗和放疗。手术是直接切除病灶,化疗是用化学药品“杀死”癌细胞,而放疗则是用聚能的射线照射癌细胞从而较大规模地杀伤癌细胞。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如今更倾向于综合治疗,即以病理诊断报告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式。
对于这位肺癌患者来说,以病理诊断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设计,是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不妨先做一个疗程的放化疗看看治疗效果,然后医生会综合考虑病理报告、治疗效果等内容,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明確诊疗过程,强化主观意识
艾先生刚满60岁就被诊断为淋巴癌。“最难熬的是几个疗程后的阶段评价,在等结果的时候,我心里有种焦急的期盼,还有对结果不确定的焦虑和恐惧。我不知道我的癌症是否痊愈了?我现在体内还有癌细胞吗?癌症是否会再次复发?”
心理解析
处于癌症化疗等待过程中的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疑问。化疗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治疗过程,而面对化疗后的效果评价,则是对这个阶段患者意志的考验。
“帮帮我”心理热线建议: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肿瘤的另一个特性是如果经过用药—下子就消失了,其反复性可能很强。经过治疗后,癌细胞并不会完全消失,即使是正常人身上也会有癌细胞,但是处于一种稳态,不会发展转移,处于一种休眠期。治疗上,杀癌细胞是按照10的次方的等量级来杀的,不管杀掉多少,总还是会留下来一点。但是对于人体来说,这些数字在最小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免疫就可以保持不再发病。
放化疗对一些肿瘤可以取得根治性的疗效或明显提高治愈率。通过一些辅助性放化疗或支持性药物可以明显减少放化疗副作用的发作程度和频率。医生应在讲解化疗作用和益处的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主动接受放化疗,并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专家点评
艾先生的心里焦虑是由于对治疗的基础知识缺乏所致。放化疗的给药(放射)方式是周期性的,只有身体指标合格才能继续给药(放射),如果身体指标尤其是白细胞指标不合格,即使采取了治疗手段,副作用也会远远大于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