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每每问起香港有啥知名小吃,总有人会推荐咖喱鱼蛋。
鱼蛋?是不是用鱼肉制成的丸子?答:是。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加了些咖喱,太普通了吧!
说来也巧,有次郊游,时间长了,不觉有点饥肠辘辘,附近也不见什么食肆,正在四下张望,有一股香味随风隐隐飘来,正是咖喱鱼蛋特有的香味,同行的友人兴冲冲去买了一份过来。
这是用一种白色塑料碗盛放的吃食。满碗的鱼蛋,个头都如鸽蛋般大小,圆滚滚、光溜溜,表面泛着浅黄色。间中混杂着一些萝卜块,以及少许油氽发泡过的肉皮,还配了几根长长的竹签,方便挑食。
友人用竹签挑起一个鱼蛋让我尝,咀嚼时那鱼蛋好有弹性,既柔软又有韧性,不像上海的鱼丸那样松松软软。果然是一种不一般的鱼丸。
这不由让我好奇,是什么材料、什么工夫才能让原本松软的鱼肉变得如此紧实且有弹性,柔而不松,实而爽滑?
讨教了行家方才知道,港式鱼蛋正是以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出名,以至名扬四海,闻名遐迩。
鱼蛋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这些海鱼得除去头、刨去皮、剔去骨,剁碎拍打捣烂,直到起胶,再拌入地瓜粉一起搅匀,干捶而成鱼浆。然后,或用工具,或用手挤,形成一个个鱼蛋;再经过肉骨清汤、油葱、瘦肉配煮,变得色泽雪白,质地柔软而紧实,且有弹性,入口鲜美清脆。
至于咖喱鱼蛋,还得用上好的油咖喱和商家的秘制酱汁煮熟,并在保温状态下浸泡多时,才能入味。鱼蛋的形态自然以球形为主,也有方块形、三角形、鱼形等多种,可以根据喜好和菜式需要加以选择和搭配。
鱼蛋品质的优劣与用料和工艺直接相关,如果粉类含量高,鱼蛋就没有弹性,口感大打折扣;如果拍打搅烂不到家,也不会有弹牙爽脆的口感。可见,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体力活。
行家还告诉我,港式鱼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香港著名的街头熟食,始于1950年代的流动小贩。这种鱼蛋用油浅炸过,因而外层是金黄色,一般用较便宜的鲨鱼肉制成,通常用竹签串起数个出售;另一类鱼蛋体积较大,通体白色,用较贵的鱼肉制成,味道和质感与街头熟食有较大的区别,在潮州面馆或茶餐厅中多有供应,常常与面条、米粉一起放在热汤中食用,成为鱼蛋面或鱼蛋粉。这种鱼蛋也会作为打边炉(火锅)的食材,尤以香港岛南面的香港仔出品的最为知名。
鱼蛋作为一种大众化小吃深得香港人的喜爱。早在2002年,有关部门就做过统计,香港人每天吃掉的鱼蛋竟达到55吨,大约375万个。按此推算,一年就超過13亿个,平均每人每年食用196个。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至于鱼蛋的来历,相传最早始于秦朝,秦始皇巡游江南一带,到了鱼米之乡自然要食用鱼鲜。可是鱼肉刺多,食用时多有不便,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责令随行厨子送上的鱼肴必须除去鱼刺,否则斩首。厨子思前想后不得要领,气急之下,抡起刀背猛砸砧板上的鲜鱼,却不料歪打正着,鱼肉与鱼骨截然离析。厨子惊喜不已,灵机一动,索性将鱼肉剁成稀泥,做成一个个鱼丸煮汤奉上。这种做法居然深得秦始皇欢心,从此鱼丸便在南方流传开来。
另有一说,有位商人坐船出海经商,不巧遇上台风,船只得在就近的渔港避风。天天以鱼代饭,吃得有点厌烦。船家主妇听到唠叨,灵机一动,以船上仅存的一包薯粉为配料,将新鲜的鳗鱼去皮除刺,鱼肉剁烂,与薯粉搅和做成丸子,以汤相煮,让商人食用,竟别有一番风味。待风停后,商人上岸一直记得此事,特地去开了一家餐馆,专门请这位船妇当主厨,出品这种鱼丸,居然大受欢迎,门庭若市。
传说总归是传说,生活才是真实。港式鱼蛋,包括咖喱鱼蛋、鱼蛋粉、鱼蛋面,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如果哪一天没了鱼蛋,就好像失去了一份香港风味,失去了一份香港风情,很多人会感到由衷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