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一
一间颇为气派的会议室里,大型艺术吊灯、中央空调、丝绒窗帷,中央放着环形仿红木会议桌及一圈可以转动的皮革面转椅,加上四周的固定座椅,足可容纳四五十人。会议桌上放着矿泉水,门角有吧台、茶水间,吧台上放着一只“招财猫”,上方两幅“财源广进”“利达三江”的匾牌是前年开业时同行送的。
下午两点多钟,参会的人陆续到了,几乎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大姐,她们互相都认识,讲起话来大都中气十足、分贝颇高,听她们的口音南腔北调,真是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她们谈的不外是最近去了什么地方旅游,蛮好、不吃力;哪里新开了一家饭店,蛮好、味道不错;张阿姨家女儿结婚了,她总算看到了;何老师、王阿姨下个月“第二次生命”10岁,要给她们庆祝庆祝……气氛中洋溢着一种幸福、满足之感。
过了十几分钟,卢主任带了两位女士入场,她俩都50多岁,衣着整洁、表情平淡,眉宇之间带点淡淡的忧伤。卢主任招呼她俩坐在她身边,又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开始介绍两位新会员:
“这位是港务局的王科长,今年2月份开的刀;这位是赵老师,2个月前开的刀,大家欢迎!”
卢主任带头鼓掌,大家也跟着鼓起掌来。赵老师起身弯了弯腰致谢,王科长坐在位置上也拍了两下手。
来了新会员,老大姐们觉得义不容辞,要开导她们:“没关系,只要开心就好!”
“人生在世,能吃就吃,能玩就玩,别想那么多!”
“心情好第一,心情好抵抗力就好,抵抗力一好,什么病都没了!”
“不要紧,吃中药调理调理!”
“看卢主任都十多年了,不是蛮好嘛!”……
这时又进来两位女士,一位40多岁,穿一身黑色裙装,十分干练的样子,另一位60多岁,却白了头发,十分儒雅的样子。卢主任一见,便起身相迎,众人一看卢主任恭敬的样子,便也安静下来。
卢主任为进来的两位让座,介绍40多岁的那一位说:“这位便是这里‘妇健公司的傅董事长,谢谢傅董事长为我们今天的活动提供这么好的条件!”
众人鼓掌。
傅董事长说,她们开办公司的目的便是为了妇女的健康,所以叫 “妇健公司”,今后要和俱乐部合作,不为别的,只为促进大家健康。接着她便介绍身边这位白头发的专家:
“这位茅教授世代御医,专门研究妇科疾病,是我公司的高级医学顾问,今天也来为大家服务,等会儿请茅教授给大家讲讲我公司研究开发的‘ 妇健系列胶囊吧!”
众人又鼓掌。
散会的时候,傅总特别照顾俱乐部的会员——买一送一。老大姐们手上都拎了两箱“妇健胶囊”。
二
这主持会议的卢主任名喜嫒,江西南昌人,时年63岁,短发齐耳,皮肤白净,穿一身深藏青的套装,语言动作甚是干练。卢喜嫒原是保险公司营业部的一名职工,48岁那年体检查出患了乳腺癌,当时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幸得她先生好言抚慰,积极安排治疗,在市立医院做了乳癌根治手术。术后病理切片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经治医师认为尚属早期,术后用了几年抗雌性激素的内分泌治疗,倒也未见副作用,每年复查,情况一直良好。
虽说术后情况一直良好,但终究是癌症,谁知道它哪天转移复发?一旦复发转移,便代表生命的终结!巨大的精神负担让卢喜嫒无法工作,只得提前退休。退休之后的卢女士在家中无所事事,除了做饭吃便是看电视剧。电视剧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是常事,在别人看来是“做戏”而已,但在她看来,剧中人悲哀时她悲哀,剧中人快乐之时她却乐不起来。后来索性连电视也不怎么看了,甚至不愿意与朋友通电话,因为怕别人问起病情。卢女士闷在家中,心情十分压抑。
放暑假了,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回来了,一看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便马上想到她的小阿姨卢喜囡。小阿姨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只比女儿大10岁,两人不但看上去像姐妹,行为上更像闺蜜。这小阿姨心理学专业毕业,在一家发行量甚大的杂志社的社会工作部任职,能说会道。
既是姐妹又是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卢喜囡介入的结果是:卢女士逐步走出癌症的阴影,认识到应该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生活。术后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复查,卢喜嫒身心健康。安享退休生活的同时,姐妹俩商量着要帮助其他同病相怜的姐妹们,好在姐姐原在保险公司工作,本也能说会道,妹妹擅长社会工作,于是便组织成立了这个“红丝带俱乐部”,在民政局登记备案,挂靠于市抗癌协会开展活动,创始人卢喜嫒被推选为主任。
红丝带俱乐部以帮助乳腺癌患者摆脱心理困境为目标,确实做了许多好事,多年来好评如潮,许多媒体对她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称她们为“抗癌斗士”。
三
这年“三八”妇女节,抗癌协会、心理学会及众多社团及媒体人士云集抗癌协会大礼堂,召开“红丝带俱乐部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红丝带俱乐部”以群体的形式帮助癌症患者康复,尤其在心理上战胜对癌症的恐惧,是一种很好的康复医疗形式,作为医院医疗的补充,值得推广。
由于这是一个学术讨论会,会上也有些专家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有医学专家提到,精神的作用对癌症的康复确实是重要的,但也要遵循医学的原则,癌症患者术后需要适当的治疗和较长时间的定期复查。有的患者认为只要开心就好,并不认真复查,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也有社會学家指出,癌症治疗后的康复最终目的是争取患者能“回归社会生活”。这不仅仅是指有工作能力的人恢复一定的工作,也包括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那种认为“既是劫后余生,便该尽情享乐”的人生观并不合适。
尽管这是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必将会有更多的癌症康复患者,从整个“社会生态”(是指社会某些特定人群对生活的态度及对社会风貌的影响)来说,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更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对肿瘤尚无治愈率的表述,但在我们身边,治疗后长期存活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许多患者事实上已被治愈,这在乳腺癌、甲状腺癌手术后的病例中尤为突出,但他们的“社会身分”往往还是被视为肿瘤患者,新闻报道中还称她们为“抗癌英雄”“抗癌斗士”。事实上,一些已经治愈的人,往往不能彻底从癌症的阴影中走出来,总觉得生过癌症,随时可能复发。有的人甚至术后10多年还在不断地服药“抗癌”“调理”。其实,她们肿瘤复发的机率已经比未生过此类肿瘤的人低了。定期复查也许还是需要,服药“抗癌”确实是不需要了。
最后由抗癌协会的负责人做总结发言,他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癌症患者事实上已被治愈,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相信今后被治愈的癌症患者会越来越多。其实癌症也就是一种疾病,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彻底摒弃“癌症是不治之症”的陈旧观念。生了癌症的人应该用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最好的疗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康复之后,除了仍需定期复查之外,还应该彻底摆脱癌症的阴影。希望新闻界今后多宣传癌症亦可治愈,而不必将癌症治愈视为“奇迹”。
会上也有专家提到,像“红丝带俱乐部”这样的民间社团,社会公益、慈善机构应该多予关注支持,使其能顺利开展工作,避免涉及某些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