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茶果,原本指茶树的果实,后来也指饮茶时相伴的点心。中国自古就有饮茶待客之道,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乃至唐代白居易《曲生访宿》中所云:“知是君宿来,自拂尘埃席。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说的都是敬茶饮茶之时,主人会配上一些小食点心,以助雅兴。这些古已有之的待客之道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茶果却专指某一类点心。
我初次见到茶果是在香港九龙太子花园街的“强记义兴小食店”。从外表来看,茶果只是一种普通点心,并无特别之处,外形仿如一只只揿扁了的汤圆,置放在一排细竹席上,由粽叶托底,未吃时已散发出一阵田园的香味。一咬即将牙面扣住,烟烟韧韧,原来是由糯米制成。细细品尝,馅料有成、甜两种,成的是猪肉、眉豆、虾米等,甜的则是豆沙,各有风味。
据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茶果起源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之前,起初只是在节日和祭祀之时才会用到,随着文化的渗透,茶果逐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了解深入后又发现,茶果并不只是我吃过的那一种,而是一个大门类,至少可以分为糯米类、粘米类、小吃类三种类别,合计50多个品种。人们常吃的茶果有叶仔、角仔、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粽子等,样式之多,种类之繁,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我吃过的那种糯米茶果也有了变化和发展,分别有了凉瓜茶果、南瓜茶果、葡萄茶果、紫菜茶果、杏仁茶果等。
不过,这么多样式的茶果并不是一次做成一起出现的,而是根据时令分别制作,有先有后。一般来说,春节过年时的茶果有菜角、五指扎、年糕等;三月初三,人们制作三丫苦;四月初八,蔹西饼现身于集市之间;端午自然是粽子,七月十四是叶仔,中秋是芋头糕,冬至是萝卜糕……
有民谣这么传唱:“三月初三吃叶仔,四月初八蔹西饼,五月初五食粽子,八月十五芋头糕”。
菜角由淀粉擀皮,馅料由白萝卜丝、虾米和猪肉粒制成,成中带清甜,多吃也不腻。
叶仔分甜、成两种口味,甜的以糯米配豆沙制成,成的以花生碎、猪肉粒和虾米制成。无论甜、成,外面都用芭蕉叶包卷,由此得名。
三丫苦本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在春、夏交替之际服用,可预防疾病。制作茶果时,用糯米粉与三丫苦树汁浸泡的水掺和蒸熟成糕,或者制成粉皮包裹豆沙馅,搓成团状,以蕉叶托底蒸熟。不过,这种茶果現在很少见到。
蔹西饼取自当地出产的白蔹,这也是~种中草药,可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用来制成茶果,可谓食疗合一,有益健康。
茶果中还有一种逗人喜爱的马蹄糕,以马蹄为原料,制成后呈半透明的茶黄色,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入口即化,可谓夏日好茶点。
茶果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在广东肇庆的高要市,为迎接春节的到来,每年会有一个盛大的茶果节。据说茶果节最初是为了送走瘟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茶果因而成为拜神驱邪的供品。如今茶果节则成为走亲访友、相互交流的民间传统节日。茶果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精心制作的丰富茶果,以招待亲友和来访的客人,哪怕是不认识的,只要有人介绍便可入席。相互之间还要比赛,谁家茶果多,谁家入席的客人多,谁家就显得人缘好、人脉广,身份地位与众不同。至于席间的食物,也不仅仅是各式茶果,还包括当地的各种美味佳肴。2006年,茶果和茶果节分别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或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日茶果不仅有传统手工制作的,也有工业化生产的。一些茶果品种被加工成精致的小点心,再配以精致的礼盒包装,成了馈赠佳品、婚庆礼品,乃至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