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表1)

考情解读(表2)

命题视角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的气候波动频繁出现,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群发性、破坏性等特点,使得各种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对人类危害较大,防灾减灾、保护环境是研究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结合区域图、统计资料等考查相关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影响以及措施,仍是命题的一大趋势。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重点剖析

1.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1)气象灾害(表3)。

(2)地质灾害(表4)。

2.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1)环境污染问题(表5)。

(2)生态破坏问题(表6)。

(3)资源短缺问题(表7)。

3.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危害。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成三大部分:短时间大量“来水”;无足够空间“容水”;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受人为因素影响。

4.关于“环境问题”的两个关键点强化

(1)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及应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另一种或两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会使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中沉积下来,会使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分析某地生态环境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变迁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差异等。

复习策略

1.整合主干,夯实基础

虽然高考试题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但是对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考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稳定,考点也相对集中,并且考查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教材中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分散。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整合,最好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联系起来进行归纳总结,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及规律,重原理、规律的运用,以突破难点。

2.依托区域,借助图表

高考对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考查,多依托于具体区域,除文字材料外,很多信息蕴含在图表之中,突出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与阐述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及整合能力。因此,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图像的判读等,都需要在平常加强训练和培养。

3.规范答题,准确表达

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多以综合题为主。有些考生答题时空话连篇、语无伦次、空洞、笼统,答案要点不全,答题不得要领,严重地影响了高考成绩。因此,在答题时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答案要点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要有层次,先主后次;②答案要简洁,要点要完整,不能丢失信息;③要有逻辑性,不能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④表述要正确,不产生歧义;⑤字迹要清楚、端正,不能有错别字等。

4.贴近生活,关注热点

关于“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命题素材,十分注重现实性和时效性,考查与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所以在高考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复习中应该有选择性地收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一周时事综述》等,选择性地读一些与时事热点有关的报刊,如《半月谈》等。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7年全国Ⅱ卷,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2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选材较为鲜活,关注社会热点,反映人文内涵,凸显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大热点取小角度,从地理视角看世界,从当前中国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环境问题入手,以山西省焦化产业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为切入口,逐层深入,考查山西省焦化产业污染的原因、问题及措施,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及利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的价值与功能。二是小生活见大道理,学习地理即为生活。新课程要求师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注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接,本题针对山西省焦化产业不同时间段的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设问考查,体现地理源于生产、生活的特点,并以此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考查工业生产的污染问题。从资料可知,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进而推出其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第(2)题,考查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从图中可看出90年代焦化企业规模小,单厂运量小,以汽车运输为主,尾气污染量大,且运输线路多,煤炭散落、粉尘漂浮现象严重。第(3)题,考查产业园區对污染的治理措施。通过比较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可知企业的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治理污染。由于生产集中,运输量大,线路少,为修建铁路专用线提供了条件。采用封闭式运输,可进一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1)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方法技巧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又有差异。下面从“定类型、明原因、辨影响、找措施”四方面进行分析。

1.定类型

(1)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图解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图3)。

2.明原因

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原因,都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模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关注以下细节。

(1)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喷发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气候与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2)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但是自然原因也不容忽视。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如兰州是中国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与其位于黄河河谷、地形闭塞关系密切。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对流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缓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辨影响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利方面,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危害。但一些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对人类也会带来有利影响,并且在高考中也进行了关注。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Ⅱ对于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的考查,由于该区域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建三江地区农作物病虫害较少。

4.找措施

(1)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①非工程性防御(图4)。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表8)。

(2)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一般思路。①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环境污染从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是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根本措施应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入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②生态破坏问题:恢复生态是根本,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具体防治措施可以熟练掌握以下“五字法”:退、建、改、法、育。③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措施: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训练拓展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思路方法:第(1)题,可借鉴我国西北地区风沙活动的条件,抓住季节特征分析动力条件——风多风大,抓住水文特征分析物质条件——沙多沙广。第(2)题,结合问题设问可抓住答题方向有二:一是对铁路的危害,二是对运行列车的危害。对铁路的危害可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风沙的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对铁路路基及钢轨的影响;对运行列车的危害可从大风本身的破坏力和对铁路沿线设施的角度及列车钢轮与钢轨接触特征分析回答。第(3)题,可借鉴我国西北地区沙坡头治沙的先进经验,重点采用工程性措施,固沙与阻沙相结合。生物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较脆弱的特征,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

参考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輛和通信、信号灯,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别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参编人员:孙青、余祥富、秦晖、李娜、饶雯雯、孟丙灿、方林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839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