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关注区域差异提升认知素养

关注区域差异提升认知素养

汪宇飞

摘 要:区域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地理特征的不同。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类试题备受高考青睐,属于高频考点之一。以2019年3月稽阳联考卷两道加试题为例,笔者概括出学生答题时存在的三类共性问题:审题不慎,未能明晰各类设问差异;答案格式混乱,易失分;结论描述或成因分析未体现对比性。针对上述三类问题,建议教师在二轮区域复习中加强“对比教学”,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及区域认知素养。

关键词:区域差异;对比分析;对比教学;区域认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宫廷讲学谈到“相异律”时,认为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一观点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原理不谋而合。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也具有差异性的特征。湘教版教材在这一知识原理上安排了三节内容加以阐述,一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是必修三补充读本第一章第四节“区域差异——以中国三大自然区为例”及必修三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以中国四大地区为例)。由此可见,区域差异这个知识点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小觑。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绝对的。考查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类试题在浙江选考试题中层出不穷,需要一线地理教师加以关注和研究。笔者整理了浙江选考试卷中有关“对比分析类试题”(综合题)汇总表(表1)。

从表1中,不难发现如下结论:对比分析类试题备受浙江选考青睐,鲜有缺席;“对比分析”类试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气温、降水、自然带、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在区域开发重点(交通领域、能源领域等)的选择时也略有所涉及;表1仅罗列此类试题在综合题中的汇总表,实际上,在选择题中也屡见不鲜,因篇幅所限,不多举例。

一、典例分析,寻找症结

2019年4月二考前,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一次稽阳联考暨全真模拟考。稽阳联考是浙江省内高水平、参与面广的一次模拟考,试题质量一直深受好评。2019年3月稽阳联考试卷加试题中两次出现区域差异对比分析类试题。从阅卷过程及后续试卷讲评课中所发现的问题,却令人咂舌。通过稽阳卷加试题两道典型的“对比分析”类试题,笔者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加以说明。

【典例1】

材料:图1为中澳海参捕捞、贸易路線图,表2为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资料。

问题:描述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的降水特点差异并分析原因。(5分)

参考答案:特点:年降水量望加锡更加丰富(艾利安格拉年降水总量更少)(1分);望加锡雨季更长(旱季更短)(艾利安格拉雨季稍短(旱季稍长))(1分);雨季望加锡降水更加丰富(艾利安格拉雨季降水较少)。  原因:望加锡纬度更低,受赤道低压控制时间更长(1分)(艾利安格拉纬度较高,受赤道低压控制时间稍短);望加锡海域广,水源充足,雨季降水更丰富(1分)(艾利安格拉受西侧陆地(地形)影响 ,西北风带来水汽较少,雨季降水稍少)

【典例2】

材料:图2为甘肃部分区域图。庆阳地区董志塬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图2右下为该塬地形图。表3为陇南和庆阳部分农业产值对比。

问题:说出与庆阳相比陇南的农业结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4分)

参考答案:陇南种植业比重低,林牧业比重高(2分);陇南山地多,耕地面积小(1分);纬度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越(1分)。

上述两题属于非常典型的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类试题,典例1考查了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的降水特征差异,典例2考查了庆阳和陇南的农业结构差异。笔者从答卷中找了三位学生的答案加以展示(图3)。

通过对上述三位学生的答案研究,笔者概括出学生答题时存在的三类共性问题。

1.审题不慎,未能明晰各类设问差异

上述丙生很明显犯了这类错误,忽视设问的“主语”,所以得分偏低。为更好地厘清这类试题的设问差异,笔者进行了汇总(表4)。

2.答案格式混乱,容易失分

上述甲、乙两生的答案格式相对混乱,在阅卷过程中给阅卷教师带来视觉烦恼,笔者建议此类试题一般答案格式可以遵循两点规律:①先结论后分析(如甲丙两生答案,乙生则将成因分析和结论杂糅成一个答案要点,答案格式不可取);②注意答案精简,上述甲生出现了9次地名(望加锡或艾利安哥拉),不仅造成答题区域紧张,而且浪费答题时间,建议参照如下格式:“与A比,B……”只需出现两次地名即可。

3.结论或成因未体现对比性

因为是差异分析,故结论描述和成因分析时都应该体现对比性,否则与设问的要求不符合。上述甲生结论描述体现对比性,但成因分析的第1点未体现对比性,答了望加锡降水量大的原因,而非望加锡降水量比艾利安哥拉更多的原因。乙生答案也有类似错误。

综上所述,学生在作答此类问题时暴露出的问题较多,这里既有学生习惯的问题,也有一些能力缺陷问题,但这都是“表征”,本质上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有限,才是“根本”,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迫在眉睫。

二、对比教学,提升认知

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和思维方式[1]。如果把学生能够描述和分析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产业活动区位条件,作为较低层级的认知水平,那么学生能够对比分析两个区域的环境特征差异及区位发展条件差异,则属于更高层级的认知水平。

为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对比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对比教学,就是对比不同区域下同一地理特征的差异,以提升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地理选考复习会议上,杭四中耿文强特级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地”的思考与实践》讲座中倡导通过“师生共同建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其中的教学案例体现对比教学的价值;杭二中地理教研组长邵凤莲老师在《二轮复习选考备考建议》讲座中也倡导对比教学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基于上述两位地理教师的建议,笔者也在对比教学做了些许实践。

1.选定比较专题

中学地理教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在確定比较专题时,可以遵循“从宏观专题入手,逐步细化到微观专题”这一原则,以教材经典案例为基点,并结合高考的热门考点分布,确定比较教学的微专题(表5)。

表5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取的一些微专题和教学案例。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选取教材中的案例,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提升教材的解读、运用能力。

2.收集教学素材

表5中的教学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可能会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无论选取哪两区域对比作为教学案例,必然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教学素材。没有丰富的素材,比较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素养提升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深入开展对比教学,对教师的“教材二次开发”能力及教学资源获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此可见,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的素养提升需要先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概括出获取地理教学资源常用的途径:①航拍中国、地理中国、BBC纪录片等视频材料;②中国国家地理、地理学报等杂志;③香港天文台、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市统计局、中央气象台等统计网站;④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

此外,从中国知网上下载学术论文作为地理命题、公开课备课素材来源,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例如,在咸海和洞庭湖萎缩成因的对比教学中,笔者从《地理学报》(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综述)、《干旱区地理》(中亚干旱区咸海湖面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等学术论文中找到天山山脉冰川面积变化、灌区面积及耗水量等有关数据,作为对比教学的素材。

3.适时课堂穿插

《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将四大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水平1、2为学考要求,水平3、4为选考要求。在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划分中,遵循“从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到复杂、现实的地理问题”“从良好结构到不良结构”“从认识区域,到解释开发得失,再到提出论据、全面评价与建议”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照王民等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三)“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2]一文中所给出的三个角度(认知程度、区域材料详略程度、认知难易)的水平划分指标来看,对比教学应该属于区域认知水平3、4层级,符合选考要求。由此可见,对比教学更适合在地理选考复习阶段,尤其是区域地理二轮复习中加以应用。

浙江新高考模式下,大部分学校在高一完成三本必修内容学习,在高二开始学习区域地理及选修教材,一般在11月首考前完成一轮复习,首考结束之后开始二轮复习。在区域地理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中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异(图4)。

从图4可知,一轮复习更加关注某一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问题。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单一区域的内部环境特征、人口产业发展等问题有了深入了解后,则可以对两个区域甚至多个区域进行对比教学,探讨区域差异及区域联系。由此分析可得,对比教学在二轮复习中应当是最合适的。

此外,站在区域差异及区域联系的视角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出发点,地理教学可以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时代责任。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非一日之功,也没有万全之策和一劳永逸之法,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求索。新高考体系下,如何提高二轮复习效果一直困扰着一线地理教师,市教研室也曾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议,群策群力。对比教学是多位专家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一些教学实践并提出肤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切磋探索出更有效的提高二轮复习效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1):4-6.

[2] 王民,邱怡宁,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三)“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5):31-34.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846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