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启迪 陈肖 陈玉鸿 查旺玉 欧阳学勇 王秀梅
摘 要:“陆地环境”相关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从高考解析、知识精析、真题透析等方面对“陆地环境”系列微专题进行剖析,以期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陆地环境;微专题;高考
微专题1 地质作用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情解读
主要考查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能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考试大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侧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综合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主要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频度高。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体现为试题多以地理案例、地理时间或自然景观为素材来进行设计,同时命题也逐步趋向于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综合。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均以選择题形式出现,且分值在2~6分左右,直接以内、外力表现考查的比较少,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以真实复杂景观图作为试题的素材则比较多。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
★重点突破
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表1);②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表2);③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如表3所示。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易错点归纳
三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①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②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③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层。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8·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项正确。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项错误。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B项错误。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项错误。
参考答案:1.A 2.C
★仿真练习
图3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2.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3.图4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参考答案:1.D 2.C
3.(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
微专题2 板块构造与地貌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主要板块边界形成的地貌。
★考情解读
主要考查识记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与地貌、主要板块边界及形成的地貌,更多地体现在对宏观地形地貌的考查上。从考试大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侧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主要以区域图、板块构造图、地貌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板块运动对地球宏观地貌的影响,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识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为试题多以地理案例、区域分布图或自然景观为素材来进行设计。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均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分值2~4分左右,直接以板块构造考查的比较少,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以实际地貌景观图作为试题的素材则比较多。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5)
★重点突破
1.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图6所示。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表4)。
(3)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表5)。
★易错点归纳
板块特点与两种边界。①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②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6·北京文综)图7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1题。
1.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由图7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参考答案:1.D
★仿真练习
图8为世界部分板块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示区域没有涉及的是:
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C.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2.图中甲边界附近,常会形成:
A.岛屿 B.裂谷 C.海岭 D.海溝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图9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图10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图9中板块a是 板块,和图10中 (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D 2.C
3.(1)印度洋 B (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使亚欧板块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移动。
微专题3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背斜、向斜和断层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情解读
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及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及规范表述,更多地体现于对内力作用的理解、应用。从考试大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答题规范等。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主要以地貌景观图、地质构造图、工程建设等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考查频度非常高,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综合题。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为试题多以地理案例、地质构造图或工程建设等素材来进行设计。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且分值在4~10分左右。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1)
★重点突破
1.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表6)。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表6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图12)。
(2)断层的位移类型和地貌(表7)。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典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表7 断层的位移类型和地貌]
★易错点归纳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8·江苏地理)图1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C D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项错误;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项正确、B项错误。第2题,据图13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参见图14,箭头指示钻探方向),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项正确。
参考答案:1.A 2.A
●仿真练习
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图15),完成1~2题。
1.图15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岭 D.六盘山
2.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褶皱—断层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3.读图16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6中,甲示的地质构造是: ;乙是: ;丁是: 。
(2)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 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 地找到地下水。
(3)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D 2.A
3.(1)背斜向斜断层 (2)甲乙 (3)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 (4)不合适。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
微专题4 外力作用與地貌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考情解读
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下的地貌特征及变化、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等。从考试大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答题规范方面等。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主要以地貌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考查频度非常高,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综合题。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为试题多以地理景观图等为素材来进行设计。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且分值在4 ~10分左右。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7)
★重点突破
1.河流侵蚀地貌(表8)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如表9所示有三种类型。
3.与海水作用相关的地貌
(1)海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①海水侵蚀:海蚀崖、海蚀穴等。②海水搬运:沙滩上沙粒、贝壳的移动。③海水沉积:陆地泥沙、海洋生物遗体,如贝壳等。④海水顶托:海水阻挡河流入海泥沙作用。
(2)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3)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证据:海岸上会有海洋堆积物,如贝壳等。②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此时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证据:如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③海岸线的变迁:取决于海水侵蚀作用与陆地流水堆积作用的强弱。陆地流水堆积作用与海水侵蚀作用呈负相关关系。
★易错点归纳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则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以判断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8·全国文综Ⅰ)图18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積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项正确。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这三处沉积。B、C、D项错误。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项。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项。
参考答案:1.A 2.A 3.D
★仿真练习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图19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B.分布在湿润地区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主要以地理景观图、地质构造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形分布和成因,考查频度较高。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命题形式上,近几年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且分值2~10分左右。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24)
★重点突破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25,表12)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3.地质构造实践意义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在背斜处建隧道。
4.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表13)。
[表13 不同區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表14);②风力作用(表15)。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易错点归纳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26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2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第2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参考答案:1.C 2.B
★仿真练习
图27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的接触地带易形成: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图28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1.C 2.B
3.(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作者单位:1.江苏省南京市北极星地理工作室(210009); 2.安徽省濉溪中学(235100);3.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400065);4.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430056);5.广东省恩平第一中学(549200); 6.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