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巧用“金牌”效应,打造地理课堂

巧用“金牌”效应,打造地理课堂

陆莉湘

摘 要:一块“金牌”,营造地理课堂学习的环境;一块“金牌”,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一块“金牌”,改变学习地理的方式;一块“金牌”,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金牌;效应;地理课堂

一、课堂原音重现

“老师,这次我的地理书没有带,可不可用一块金牌来代替?”“如果你认为可以就可以。”

“老师,这个问题如果我回答出来,能拿一块金牌吗?”“行,让我听听你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小组在比赛中失败,接受老师的小惩,但我有金牌,能不能用它抵消?”“当然可以。”

“×××没有带书,老师,能不能把我的金牌借给他,不扣班级日志的分数?”“可以考虑,但你要想想把金牌借给他,是否值得?”

如此种种,“金牌”在本人的地理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金牌”的由来

基于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但自制力差;好奇心强,但缺乏持久性;信息素养高,但辨别能力弱;有集体意识,但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方式从包办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任课教师有需要也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方式与手段,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生活,适应中学学习方式,而“金牌”的设置正是基于中学生学习心理需求而设计的。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知行合一”为重点的地理学科,强调人地协调的观点,除客观自然环境,课堂学习环境也是一种环境,通过建立“免死金牌”制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课堂环境,逐步融入地理课堂环境,构建积极学习地理的心理环境;同时,学生在使用“金牌”过程中,需要全面综合考量问题,从而做出对自己最适合的选择,这也是地理学科所倡导的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地理课堂实效。学生课堂发言是判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评价之一,但从课堂实效来看,都有类似的现象:从一开始的“全班踊跃”,到“个人的舞台”,再到“沉默是金”……如此这般,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任课教师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课堂变成这般?

综合上述三点,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师的主阵地,需要地理教师想方设法为它注入源头活水;地理学科承担“育人”职责,不仅传授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中学生核心发展素养;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理解、接纳、喜欢地理学科。我为我的地理课堂注入的源头活水之一就是代表奖励的“金牌”。

三、“金牌”的工作原理

课堂上回答问题累计满3个,即可获得“金牌”一枚 。 这里所说的“金牌”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种师生共筑的环境系统。众所周知,要使环境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就有必要为其附之看得见的载体,如小红花、五角星、分数等,本人设计的“金牌”就是一种载体。与常规的小红花、五角星、分数相比,“金牌”说法更夺人眼球,更有色彩,更符合初中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从而主动参与课堂。

“金牌”发放当堂有效,同桌签字证明,事后补或记录日期不清者无效。如果说“金牌”是一种游戏的话,游戏必然要有游戏规则,以保证游戏的公平、公正与透明,给予每一个参与游戏的同学平等的机会。“金牌”强调当堂有效,事后补或记录日期不清者无效,借此告知学生“及时”这一时间概念。看似自行记录的一件小事,但客观反映了学习品质的高低,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肩负起学习习惯养成的职责,地理学科也不例外,我的课堂中借记录“金牌”这一规则,督促学生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学习处处无小事。

一枚“金牌”可以抵消错误一次。如可以用于抵消个人过失一次,如一次不带课本上课、一次不做作业、一次不带作业、一次课堂上点名批评……可以用于帮助别人抵消过失。“金牌”除了鼓励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外,它也有特殊的用途,可以用来弥补个人过失,而不影响班级整体。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渴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讨厌任课老师动辄拿班级打分、找班主任等一些手段来压制他们。面对小错误不断的学生,教师要学会艺术化地处理、化解各种问题,“金牌”是教师手中有用的利器,在处理问题时给学生一些台阶下,不伤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更信服你,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金牌”的数量可以等同于平时成绩。地理课程标准(初中)提出: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和定量评价并举。“金牌”有些“夸张”,它通过学生自行记录的数量,反映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可以把它认定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真实可靠,有参考性。

可以分享“金牌 ”,帮助他人抵消错误。“金牌”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给予、学生交流、学会合作。一只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习环境的打造最终指向的是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作为学科教师,如何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动性,如何架起学优学生与学困学生之间的桥梁,值得思考?对学优学生而言,“金牌”体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体现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分享能力;对学困学生而言,“金牌”体现了自己积极向上的学习欲望,也体现了自己向优秀靠拢的意愿。

四、“金牌”的实效

1.量化课堂评价——“金牌”是分数

初中地理学科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对待地理学科的态度也是与考试科目有所不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及考试学科,这是事实。本人也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上使用分数、班级日记分等方式,试图引起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关注,结果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发现学生并不是很在意任课老师设定的“分数”,在学生看来,这些“分数”的拥有者不是学生自己,是老师,因为是老师依据学生的表现来设定的分数,是老师的行为,而非学生的行为。当在课堂上宣布“金牌”规则时,学生的反响热烈,免死金牌满足了学生好奇、想尝试、想改变自己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内心表现的欲望。免死金牌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老师设定的“分数”,只是它换上漂亮的外衣,起了一个令学生感觉很兴奋的名称,但学生很喜欢这样形式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自己得到免死金牌的数量上享受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比干巴巴的分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2.激活课堂气氛——“金牌”是情景

“金牌”是有故事背景的,带有英雄人物式的情景,是“境”;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英雄的情节,容易入“境”,入我境知地理,顺理成章。免死金牌是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与他人合作成功解决问题、各类竞赛中获胜而获得的,且由学生自己保管的,它比老师的加分(记分册上写写)更显而易见,更有亲切感,因而显得特别珍贵。并且金牌的起点不是很高,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有拿到金牌机会,自然在课堂上的拼抢就显得格外激烈。

3.注重情感态度——“金牌”是机会

偶尔不带地理课本、少做一次作业、课堂上讲了一句不该讲的废话、开了一会儿小差……犯错误是难免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表现。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职责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试图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是缺少方法,给学生一些台阶,给他们一些机会,“金牌”充当了这些台阶、这些机会,通过“金牌”这个“外因”拉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需”,使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久之,学生学习过程中,“外因”亦不是外因。

4.促进同伴互助——“金牌”是桥梁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法学习是一连串“内化的行动”,行动能有力地刺激学习者的兴趣,将他置于一种情景之中,让他产生那种执行任务的愿望。和他人相遇、与具体问题的接触,会发展出一种有利的情感负担。两个人一起进行发现,會成为一种乐趣,或者成为一种焦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的环境下,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的作用。“金牌”的同伴互助功能提供学生之间发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学优学生因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受满足的心理、感受互动的乐趣,学困学生因为接受他人帮助而感受的歉意,从而积极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课堂上,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远比简单的说教、冰冷的分数有力量。“金牌”特殊的用途架设了学生与学生学习互助的桥梁,坚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同时为开展合作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851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