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雷 肖明
摘 要:地理分享教学就是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创作和分享为关切点的一种教学方式。紧扣课堂实践,文章从创作中分享,诱发兴趣;演讲中分享,调动主动性;活动中分享,培育核心素养三方面,阐释地理分享教学的本真内涵和操作要义。
关键词:地理分享教学;创作;演讲;活动
地理分享教学,是在遵循教育本真、学科本质和生命本真的基础上,以激扬生命、绽放个性为出发点,以缤纷生活为立意,以开展活动为支撑,以探究问题为关键,以交流对话、分享智慧为目标,是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顺应了学生好活动、好探究、好讲理、好分享的天性。追溯2 5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再到现代杜威的“做中学”教学、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无不彰显着对话、交流、互动的思想光辉,闪烁着展示、分享的理念光芒。“激扬个性,乐享生命”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以个性张扬为使命,以乐享生命为尊严,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期盼。
一、在创作中分享,诱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轻松愉快
所谓创作中分享,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生生合作,立足课堂,延伸课后,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以轻松学习为要义,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基础上,创作出基于学习、能够分享的地理作品。笔者在4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并收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1.创作地理歌曲,“唱学”中分享
唱学地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工协作(歌词创作组、剪辑制作组、歌曲演唱组),以章节内容为背景,以地理知识为歌词,以学生自己演唱为重点,改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制作适合地理学习的MV视频,便于课上分享使用。每节内容学完,或者复习归纳环节,可以分享学生创作的“地理歌曲”,升华学习内容。学生听到自己的歌声,情绪高涨,积极性大增。每当到“唱学”地理环节,学生都会认真地听,开心地笑,课堂氛围其乐融融。目前,学生改编制作完成的MV地理歌曲有10首,如《非洲版小苹果》《东南亚版恋曲1990》《俄罗斯版套马杆》《美国版曼陀罗》《印度版千年等一回》《欧洲版传奇》等,这些属于学生自己的创作作品,很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教学效果超出预期。
2.创作地理相声,“说学”中分享
说学地理,就是以地理知识为背景,改编创作地理相声,用相声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来解读地理、演说地理、分享地理。我们尝试完成了4段具有浓郁地理特色的相声段子。如学习“黄河的治理”一节时,紧紧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人地协调观”,创作编写了“人类与黄河的对话”这一相声,并在课堂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分享;在学习“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紧扣生态环境问题,创作分享了相声“黄土的风情”。这些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相声,让学生时而大笑,时而沉思,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理解和热爱,达到新的高度。
3.创作地理学具,“演学”中分享
演学地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工协作,发挥学生的智慧,创作出能够演示和反映地理原理、规律的模型或作品。如学生已制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得以展示分享的学具有:“乒乓球”地球仪、“地球仪、乒乓球、实体小球”制作的三球仪、硬纸板转盘制作的时区换算仪、环状铁丝制作等高线模型、塑料泡沫为底盘的水土流失演示模型、“气球”模拟迎风坡降水演示模型 、皮筋制作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拉伸变化模型、棒棒冰管制作的自流盆地自流井模型 、硬纸盒制作的百叶箱模型[1]。这些通过学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制作出来的学具,能够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再配上制作人自己的讲解和演示,学生的确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做中学”,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经验化和结构化。
4.开展地理论文写作,“研学”中分享
地理论文创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以生活中的地理为导向,以有用的地理为核心理念,在调查、调研、观察、考察等研学的基础上,撰写出研究论文[2]。多年来,笔者以“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普大赛”为契机,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地理小论文。近几年,少年班学生撰写的“东西南北那些事”“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十余篇地理论文发表在各专业杂志上;另有26位学生分别获得各类大赛一、二等奖。研学是学习地理的高阶思维形式,也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铺垫。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地理知识的情感,并能在展示分享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创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其实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一种创造性学习。在创作中分享,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在演講中分享,调动学习主动性,使学习更主动高效
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填鸭”式被动学习,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百分之百由老师决定。学生就是一个“接收器”或是一个会说话的“容器”,没有主动权。显然,这样的教育、学习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当下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基本事实:“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发你收,我考你做”,从提问、讲解到论证,甚至到问题的答案都是由老师一人“包办”,老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平时的地理课堂,学生很少有登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有独立发表见解的时候,学生的灵性被泯灭,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扼杀,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遭到“钳制”。这样的教学、教育很难培养出个性鲜明、视野开阔,又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演讲中分享,就是根据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别人”是最主动的学习方法),遵循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结合学生自己亲历的地理事象、地理过程,让学生走上讲台以演讲的方式,讲解和分享属于自己的地理故事,即做“学生式”老师。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分享学生的经验知识,让学生讲出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笔者和学生共同开发了两类课前演讲分享课程。
其一是课前演讲课程之“规划课程”。即统一规划了六大类28个主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地球运动篇;日常生活篇;气象篇;天文历法篇;灾害篇;野外活动篇)。具体操作:让学生做PPT,走上讲台演讲展示。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紧扣教材内容,精选上述28个演讲主题,两人一个主题,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竞争中激发创新能力和演讲的积极性。
其二是课前演讲课程之“亲历课程”。旅行经历是重要的地理学习资源,从中能够感悟自然之神奇,人类文明之丰富,解决地理疑问之快乐。为此,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演讲主题:七年级下学期,因为主要学习“世界地理”,演讲主题是“学生旅行中的地理之国外篇”,让学生以游览过的国家为背景,以游览经历和旅游照片为主线,从生活地理的视角和大家分享经历和感悟,这种亲历是真实的、也是有价值的;八年级,因为学习“中国地理”,演讲主题是“学生旅行中的地理之国内篇”,以游览過的省级行政单位为背景,以游览经历和旅游照片为主线,从生活地理视角与大家分享。这样的课堂凸显了生活化的教学,让地理亲近学生,走进学生,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喜欢地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情趣。
课前5分钟演讲分享课程,就是打破传统“封闭僵化式”的教育弊端,实施“开放分享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耳朵[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思考,然后走上讲台,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和大家分享。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释放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从课程设置、演讲方法、学习方式到学习评价,即学什么最有价值,怎么学最好,都是学生全员参与,学生是主角,学生获得很大的主动权。
三、在活动中分享,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习可持续性
活动中分享,就是以分享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以“做中学、做中悟”为核心,以“动手操作、亲自参与”为手段,以“寓教于乐、寓学于玩”为策略,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哲学出发,强调了活动是知识的来源。以地理学科为例,有两件事情不能回避,一是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认知地理事物;二是如何内化地理思想、地理观念,提升地理素养。笔者的做法是“活动分享”,实践案例如下。
案例1:如何轻松认知地理事物:
“你来比划,我来猜”活动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34个省级行政区划。
设计意图:为让学生快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轮廓特征、全称、简称、省会,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方式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将师生对话转化为生生对话,参加游戏的双方都必须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在游戏中获胜。这种游戏式教学既能增强课堂趣味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游戏规则:①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屏幕上随机出现省的名称(行政区地图),面向屏幕的学生描述其分布、轮廓特点等信息,另一位学生说出该省的全称、简称、省会;②以语言或动作进行提示,但不能说出关键字;③限时一分钟,答对题目最多的一组获胜。
案例2:如何内化地理观点:
“单手吃香蕉游戏”活动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设计意图:当今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尤为重要。一方面,全球资源和能源分布不均衡,各个国家资金、技术、市场也不相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一段论述大家都能记住,也能熟练的背出来,但学生能否切实体会和深深感知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体悟到这一点,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笔者的做法是做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在 “实践” 中感受、感知、领悟、内化——合作发展观。
游戏规则: ①单手把香蕉剥开(不能借助其他工具); ②手臂不能弯曲把香蕉送入口中并吃掉; ③上述环节先由单人尝试(单人无法完成);④接着双人或多人尝试完成;⑤发表成功感言。
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显然不能靠“灌输”和“静听”。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活动和努力来获得[4]。”不难看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知、情、意、行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思维方法的养成,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而这一过程的中介就是活动。所以,教学的关键或重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活动。简单地讲,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享受“活动”的乐趣,分享师生、生生在活动中的智慧。苏格拉底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进步的引路人,他不会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案例1,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在轻松快乐氛围中,去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是一种基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挑战性学习。杜威的经验观指出、“儿童就是利用‘经验,通过做进而与环境相互作用,才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5]。”为内化本章节的核心思想,即合作发展观,笔者设计分享了案例2,“吃香蕉活动”。这种寓学于玩、轻松愉快的游戏,学生能够在分享“吃香蕉”的“实践”中,理解和内化合作发展观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生长和升华,这一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可持续的。
综上所述,教学常常就是分享,是活动分享、是经验分享、是知识分享、是思维分享、是生活分享,就是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分享观念、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并享受认同、认可、尊重和赞美的愉悦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万力. 地理实验教学功能举隅[J].地理教育,2017(S1):71-72.
[2] 武强.高中地理课外阅读分享课的探索与实践——以地理教育期刊的阅读与分享为例[J].地理教育,2018(08):49-50.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传徳.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