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校园里的研学

校园里的研学

梁晓灵 余云飞

摘    要:文章以校园的一块砂砾岩为“素材”,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挖掘其蕴含的“地理故事”以实现研学目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学等环节,围绕“身世之谜”“母子情深”“不一样的成长”三个主题,探究这块岩石的成因、特征、岩石与土壤的关系以及土壤发育差异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校园研学;岩石;整体性;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实践活动不可缺少。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外出实践的成本和时间限制都较大,难以常态化。那么,校园地理资源就凸显出独特的研学价值。只要精心挖掘,每个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其实有非常多的地理资源[1],如有天体运动、气象、岩石、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研学资源,有校园规划、水资源利用、垃圾分类、城镇或农业环境调查等反映人地关系的人文地理研学资源。本文以校园里一块砂砾岩为“素材”,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进行多维度开发,挖掘其蕴含的“地理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研学。

一、研究“石头”挖掘研学线索

校园处于“青霞第八洞天”烂柯山的山脚下,学校有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巨大的石头——“红色砂砾岩”(图1)。(这块石头大家天天可见,不论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非常方便教师和学生反复研究。那这块石头是否值得探究?)我们通过研究这块石头,发现可以“一石多用”,从它的身上挖掘出许多与地理必修一知识相关的线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整理,一是时间轴线,这块石头的“前世、今生、未来”,涉及沉积岩成因及特征、岩石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地球演化历史等;二是空间轴线,这块岩石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在小尺度范围内,能反映它与气候、地形、土壤以及生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这块石头整合相关知识,可以弥补一些学生对事物的碎片化认知,培养整体性思维。当然,挖掘研学资源要把握其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基本匹配,使学生有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二、学生自主初探“石头”奥秘

这次研学分学生自主和师生共同研学两个阶段。主体是高二学生,每班分成三组进行研学。在学生自主研学阶段,教师给学生发放“自主研学任务表”(表1),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表中的提示,用一周到两周的课余时间初步探究岩石,之后交流所思所惑。同时复习必修一沉积岩成因及特征、地质作用、地球演化历史、土壤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书本知识,并上网查找烂柯山相关地质资料等。从学生完成自主研学后上交的记录本来看,学生研学中有惊喜和收获,也有实践的误区和不足;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些思维活跃、收获满满,有些则没什么收获,实践能力较差。最后,我们整理了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此项研学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为进一步研学积累经验,提供有效信息,使教師在后面的研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2]。

三、师生共同再探“石头”真谛

整合学生的问题,设计三个活动主题,带领学生到现场研学。每组学生可以同时探究三个主题,但要有一个侧重。同时还联系了实验室,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三个活动主题如下。

故事一:身世之谜——探究这块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故事二:母子情深——探究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故事三:不一样的成长——探究岩石表层土壤发育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身世之谜——探究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现场课上,教师准备小锤子,放大镜、实验用盐酸(专人负责)和笔记本电脑等物品,待学生选用。指导学生在初探岩石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并且针对每一问题,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原因推测,再通过实践寻找答案或验证。需要的话可进行实验或上网查阅。采取“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过程如表2所示。

2.母子情深——探究岩石表层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与土壤有着血缘关系,在土壤形成的初级阶段更为明显。初级阶段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选取岩石上苔藓植物下的土壤,来探究苔藓阶段的土壤与成土母质的关系。由于缺乏实验设备,探究问题收窄为:砂砾岩分化物对土壤的粒度和化学成分有什么影响?从这一角度来反映两者的关系。实践过程包括观察和实验。

(1)观察。从岩石上取下苔藓植被下的土壤,通过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一是质地较粗,颗粒大小混杂。二是夹杂了许多白色颗粒。对于质地粗的现象,学生分析砂砾岩的分化物大小不一残留在裸岩上,从而使土壤的质地较粗,颗粒大小混杂。白色的颗粒推测是砂砾岩中夹杂的石灰岩碎屑被分化的结果,由于白色颗粒在土壤中比例很高,所以推测土壤在此阶段可能是碱性的。

(2)实验。针对之前的推测,联系实验室,对白色颗粒和土壤酸碱性进行简单测试,和前面一样,把白色颗粒收集后滴上盐酸,冒泡,根据之前网上调查当地地质基础有大量石灰岩,大致推测为碳酸钙。把从苔藓下取出的土壤用蒸馏水稀释,然后过滤,滴入酸碱试剂,并和蒸馏水的酸碱度进行对比,发现土壤呈碱性(图2第四幅中左侧和右侧试管分别是蒸馏水和土壤的酸碱度)如图。

3.不一样的成长——探究岩石表层土壤发育差异的影响因素

土壤是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由于不同的热量、水分和植被条件,土壤的发育程度也不同。探究发现这块岩石不同位置的土壤发育差异较大。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开始探究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岩石不同位置的热量、水分、植被和坡度的探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践过程:观察岩石南坡和北坡、顶层南部和北部的热量、水分、植被和坡度情况,列表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发现,这块岩石上产生土壤发育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风化物堆积厚度的差异。在岩石南北坡由于坡度大,物质迁移快,风化物难以积累,土壤难以发育;在岩石顶部,由于岩石向北倾斜,在缓坡北侧边缘,迁移物质容易滞留,水分也较好,日积月累,沉积物越积越多,沉积物最厚。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好,植被促进有机质的积累,保持了水土,促进了土壤的发育。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岩石坐落在小池塘中,水分充足,苔藓在湿润的环境下长势好,苔藓保持水土的能力使风化物能在坡面上堆积起来,发育成土壤。

四、结语

利用校园的一块巨石进行研学实践,促进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发展。研学的三个活动主题虽然有独立性,但由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是同一对象,使其在分析各种关系时更容易树立联系观、整体观。学生会联想:当地曾经海相沉积形成石灰岩,所以砂砾岩含有石灰岩碎屑,初始土壤受其影响呈酸性,从而影响植被的生长与分布。进而对岩石的形成、岩石组成成分、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生物生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了系统整体的认知。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原因推测,再实践调查,自己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学生需要敏锐细心的观察,判断用什么方法继续调查,怎么设计实验等,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升[3]。生活中处处是地理,在真实易行的情境中研学,对学生发展高级思维、培养地理实践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道宏.别样的校园地理研学[J].地理教育,2018(08):55-56.

[2] 郭华夏,许敏琳.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设计——以“海上丝绸之路”汕头站“樟林古港”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50-53.

[3] 赵守拙.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实现地理实践力提升[J].教育科学论坛,2019(05):16-18.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852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